清朝入关后,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战争,中原烽火阴霾得以逐渐消散。顺治年间,江南已不复旧时的景象,许多世家子弟再度出山,参加大清的科举考试。在那万千士子之中,张英就在此列。先明崇祯皇爷驾崩时,张英尚未满十岁,等他成年时,大清已入主华夏多年。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其高祖曾做过县令,桐城张家传承悠久,在当地颇有权势。张英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自小就熟诵经典,以出仕安民为己任,读书颇为用功。张英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天赋,学习殊为吃力。好在天道酬勤,笃心学习的他时来运转,27岁时考中举人,不久后又成了大清的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起初,朝廷授予张英翰文馆编撰的清贵官职,但世事无常,张英的父亲忽然暴病而亡,消息传到京城后,张英只好回乡处理父亲的丧事,暂且中断了他刚刚开始的政治生涯。守丧期满后,张英继续在翰文馆任职,在此期间,他积累了对其而言非常重要的人脉。

几年后,张英被康熙皇帝指派为皇太子的师傅,专门教导皇太子胤礽为人处世之道。一时间,张英成了皇室的红人。在康熙皇帝的赏识下,张英最终成了大学士。

张英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仰仗权势欺压别人。康熙年间,桐城张氏翻修老宅,因为墙外小路产权不明,和邻居吴家产生了纠纷。桐城县令畏于两家的权势,不敢断案。无奈之下,张氏族人修书一封,直送京城。

张氏族人希望身为大学士的张英利用权势替家族打赢这场官司。只是,当张英接到来信后的举动却令后人感佩之至。他摇头一笑,当即写了一首让墙诗回寄桐城,劝家人于邻友好,成全了后世有名的六尺巷,流传千古。

张英之后,有子张廷玉,有孙张若霭。此祖孙三代都是大清朝堂的重臣,他们活跃在政坛上将近一百年,几乎贯穿了清朝最鼎盛的时代。如若要在张氏三代祖孙中分出个权势高低,张英还要排在第二,其子张廷玉更加青出于蓝。

张廷玉和父亲一样,都是康熙年间的进士。相较于乃父,张廷玉更会做官,更会揣摩皇帝的心意。他凭借丰富的学识、超人的能力成为了康雍乾三代帝君的宠臣。

康熙晚年时,每次出巡都带着张廷玉,以备随时问答、解惑。雍正登基后,张廷玉也颇为受宠,是皇帝所信任的重臣。雍正皇帝临死时,下旨命张廷玉等人辅佐乾隆皇帝治政。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后,神主得以配享太庙,成为了清朝唯一获此殊荣的汉臣。

张氏祖孙之所以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固然是得益于当时特殊的政治体制,却决少不了张氏家族勤谨持家,与人和善的优良家风。可以说,张家子弟正是在张英的以身作则之下,才不像其他权宦之家一样骄纵不法,才能接连位居高位。

参考资料《清史稿》《桐城县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