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本該是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一位阿婆卻還在街上拉着路人,苦苦哀求一份工作。

這還沒完,更勁爆的還在後面。這位阿婆是在爲自己兒子找工作,這個兒子已經吸老人的血吸了二十多年了。

一個堂堂七尺男兒不缺胳膊不短腿,居然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這不是一龐大的巨嬰是什麼。

起初我還想着可能這孩子學歷不高,工作不好找之類的,但直到我看到下面這個新聞,我才意識到這和學歷沒一毛錢關係,和人有關。

主人公48歲。從成材的方面來說,也算個妥妥的學霸了。從小學霸,同濟大學,211高等學府畢業,後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深造,取得了工程碩士學位。

這找工作小意思吧。但他在回國後的7年裏,一直是這麼過的。天天宅在家裏,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日夜顛倒,就是不去工作,專業啃老。從成人的方面來說,可謂失敗至極。

這位是他啃老的母親,她已是一位82歲的尿毒症老人。每週三次擠公交車去做透析,還得從牙縫裏擠出一點錢來給她48歲的兒子。

爲了逼着兒子去工作,母親不惜把他狀告到了法院,以需要“贍養費”爲由,逼迫他出門工作。

可能告的了他的人,卻改不了他的心。律師告訴她,即便勝訴,可兒子就是不出去工作,法院也能拿他沒辦法。

無奈,母親只能撤訴。

到這,母親纔開始懊悔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

果然,這位母親衣食住行樣樣包辦,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舒服慣了……

到現在是,孩子怨恨母親毀了自己的錦繡前程。母親悔恨自己當時的樣樣包辦,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毀了他。

顯然,這位母親將孩子成人和成材兩件事的順序顛倒了。

先成人。能獨立衣食住行,喫喝拉撒睡,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要求。再成材。其次的學歷也好,工作也罷,不過是爲了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有保障而已。

而我們中國的很多父母偏偏喜歡包辦。

爲什麼這些父母都這麼喜歡“放着我來”呢?

原諒我不厚道的說一句,我們大多父母都在自以爲是。他們的心態是:

第一,孩子還這麼小,什麼都做不了,要麼就弄成一團遭,我來,我三下五除二就弄好了。

那我怎麼看人家胡可的兒子安吉用搓衣板洗衣服的樣子,真心做的很贊呢。孩子的好習慣是一天天養成的,自然孩子的動手能力,不也是我們當爹媽的手把手引導出來的嘛。

不是孩子做不了,是家長自以爲孩子做不了。我們得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第二,孩子現在還小,以後慢慢就會了。

要是真長大後慢慢就會了,那兩位老母親還要那麼心塞嘛。孩子的身體會慢慢長大,可他長期養成的依賴心理不會改。

換個角度想,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寄生蟲當着多舒服,誰還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到頭來,我們自以爲是的對孩子好的事,反倒成了他成人路上的絆腳石。孩子獨立良好的行爲習慣成於家長,也敗於家長。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從零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習慣,避免成爲巨嬰?

家長最該做的,就是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中來。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常做家務的孩子,日後更會和人相處,心態較樂觀。工作後得到高薪工作機會的幾率高,同樣也更不容易被市場淘汰,失業待家。

這筆寶貴的隱形財富早都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了,就看我們家長能不能把它挖出來了。

由於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段,動手能力有所差別,在做家務時,我們可以根據這張表給孩子安排小任務。

0—4歲

4—6歲

6—8歲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一點的是,我們不要把孩子做家務這事的重點搞混了。讓孩子幹家務重點不在他真能幫我們解決多少問題,而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換個角度說,孩子能獨立做一些事,其實也能減輕我們的一些負擔。

這於孩子,於我們家長,都是一件樂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