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夜而至,居世德茶院。掌柜喜,以大红袍相迎。茶醇香,浅酌细品,唇微涩而入喉甘,余味无穷。

茶庄的装潢倒是别致,颇有古时风味。大门之上,牌匾上“世德茶院”四个行书大字抬目即见,棱角均显气派。随主人入门,庭院之中,只见廊、亭、山、水尽是不少,想必是主人雅致非常。前台设在庭院旁的木屋内,只见四列雕花茶架分立各墙,展示着精美的紫砂茶壶和茶叶礼盒。主人已于一侧茶桌旁静候多时,招呼我们一行人入座,以大红袍为欢迎礼,主人盛情难却,期中畅谈良久方离去。车途劳顿,疲惫难挡。想着第二天要起早参加竹筏漂流,便昏昏沉沉睡去了。

早上八点,茶院大门。从空调房走出,大口吸入经过阳光熏蒸的空气,仿佛从内而外焕然一新。才发现大门外是多么空旷。一小片一小片似乎杂乱排布着的种满各种农作物(主要还是茶叶)的田地以及唯一的水泥马路两旁稀疏的各式房屋构成了我对这个山脚下小村落的最初印象,布满马路两侧的小飞蓬似乎构成了一道隔离墙,墙内是马路,墙外是农田。旅游业与种植业对这个村庄的影响无需多言,茶叶与马路,就是武夷山人最宝贵的财富。

九曲溪竹筏漂流。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游客人数自然是多起来了,这竹筏漂流想必是前来观光的游客的首选。肌肉虬实,皮肤黝黑的当地艄公忙着招呼游客上筏,这便是他们赖以维生的差事——给旅客们撑船,附上讲解的工作,运气好或许能赚一笔小费。一天四趟沿着这九曲溪往下,或顶着烈日,或冒着小雨,这条以风光著称的小溪流便也同时陪伴他们几年,十年或是几十年,两旁岩石上无数的孔洞即是最好的见证。两位艄公熟练地掌控着竹竿,麻利地把竹竿插入溪底,使劲往后一撑,筏子也就如接上推进器一般向前奔去了。只在九曲中的每一曲时,借着溪水顺流之力,携着筏子一同往下冲去,那片刻加速的爽快大有冲浪之感。

我坐在筏子的后面,我身后的师傅一直默默撑船显得比较沉默,而站在竹筏前头的一个师傅却十分健谈,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九曲溪两岸的景点——“那便是笔架山……看到前方那座亭亭玉立的山了吗?那是玉女峰……远方最高的那一座是天游峰,是武夷山最热门的景点”。九曲溪沿岸自然风光初看稍平淡,实乃一草一木都能牵扯出大堆人文典故。虽说溢出的人文气息,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但身在其中,谁又能说不产生丝毫敬畏之意呢?(师傅看见我们瞅着水里的鱼入了魔,便把作早餐的馒头赠给我们去喂鱼(120块的馒头??)不过大概只有我们能因为喂鱼傻乐那么久了。坤哥看着师傅划得如此轻松,也做了一会儿艄公,发现撑船真是“轻松”)

武夷宫。原以为是地道的宫殿,到了之后才发现这一处早已改造成了商业街,都是些卖特产卖饮料卖纪念品的店铺,在现在各地景区同质化商业化明显的趋势下,是利是弊难以分辨,不过我们这群人显然并不关注这些异同。想着九曲溪暴晒两个小时也累了,恰巧路遇一家“杨小贤”,徘徊甚久终抵不住甜品的诱惑,奶茶绵绵冰呈上——武夷山有一景亦名水帘洞,当然不是花果山的那个水帘洞——内倾的巨岩壁上恰好形成了一个半遮敝处,此处修有木屋几所。丰水时节,飞瀑从巨石顶山倾泻而下,落于巨岩脚下的飞瀑潭,声响之大似游龙入水。从岩下仰望,木屋皆隐于飞瀑帘内,故有水帘洞的美称。而此时所见,游龙无气,流水如丝,未得见水帘洞胜景,只能从碑文中想象一番。

过水帘洞,一直往下行,入谷中,此处名为大红袍。谷中栽满茶树,即为“大红袍”茶,吸天地灵气,自然奉为上品。听闻大红袍母树亦在此处,但环顾四周未曾发现,想必是隐于深处,外人无法盗采。满目皆翠的大红袍,融于空气的淡淡叶香,不知何处传来的潺潺流水声,心静即察。茶谷中似乎只我们一行人,难怪只听得回荡在茶谷里的欢笑声了。此谷蜿蜒蛇行,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容数人并肩,怪石,峭壁,长渠,涓流,难以分辨何处是鬼斧神工,何处是人力而为。中段探入密林,野趣盎然,适见蜂蝶同舞,花草皆明,一步一景,全然不同。便自顾着拍照,落在队伍最后,回过神来,四下寂静万分,仅余虫鸣,以为迷失。忽听见前头传来阵阵谈话声,循声而去,复得聚。

从大红袍茶谷中走出来的时候,看见天色阴沉,时不时传来一声闷响,似乎要下雨。想着今天也走了几个景点,大家也有些许疲惫,估摸着先回茶庄休息,晚上有重头戏要看。

傍晚,武夷山下,《印象大红袍》剧场。张艺谋大导演的名号的确响亮,慕名来看演出的人不在少数。尽管天公不作美,闷雷随着乌云滚携而来,可剧场大门前还是挤满了各地的旅行团,用“人头攒动”这个词可形容一二。剧场是露天的。除了搭建起来的阁楼和舞台外,武夷山便是最好的背景。或许只有置身武夷山的怀抱,才能真正感受到武夷山的风韵与魅力。不请自来的闪电惊吓到了座上的观众,仿佛就在眼前劈落,夺目的亮光瞬间被吸入地面,不着一丝痕迹。

投射灯精准地照亮了一名男子,农夫打扮,他是讲述者,“很久很久以前……”,他讲述的是武夷山的历史……各色灯光骤然点燃了前方的舞台,采茶女打扮的姑娘们拿着茶箩跳着轻快的舞步展现着武夷山的采茶文化。武夷山的历史,很大部分就是大红袍的历史吧。“走啊,妹妹——妹妹,带大家回到以前吧”,讲述者前方出现了一名女子,手持竹竿,立于地上,往后划去,仿佛在撑筏,随后舞台突然转动——不,看着远处的武夷山,应该是——我们(观众席)正在转动!我们脚下的观众席,竟然是巨大的转盘!如此一来,我们面前的舞台变成了灯火通明的双层木楼。故事慢慢在这个虚拟的小村庄里展开——进京赶考的小秀才在路过这个村庄的时候病倒了,村民们将其救回村里,用九龙窠所产茶叶泡茶给他喝。这茶叶果然有奇效,几天后秀才的病就康复了,向村民们答谢再三后继续进京赶考,并带着这茶叶打算献给皇上。当年秀才金榜题名,成为状元,恰巧皇上亦染疾,状元向皇上赐上这九龙窠的茶叶,果然皇上喝了这茶后没几天就康复了。皇上欣喜,问状元这茶从何而来,得知九龙窠下那村庄的故事后,便御赐一件大红袍命状元带去挂在那茶树上,“大红袍”由此得名……随着观众席继续旋转,面前就是武夷山和九曲溪了,在五彩的远射灯照耀下,武夷山展现了梦幻的一面,其中似有一匹马穿梭跳跃于山间,所到之处皆被点亮。又见远方一只竹筏缓缓向观众席驶来,一时竟分不清何处为实,何处为虚。声光电交错下,有些恍然若梦的感受。唯一真实的是,武夷山不曾改变,沉稳地观看着山下千百年的故事……雷鸣不知何时已经停息。脱下雨衣,才发现自己已经大汗淋漓,走下观众席的时候,脑子里那声“妹妹——妹妹”还在回荡,恍惚如同被武夷山摄去魂魄。(夜还不太深,六人齐聚,等待山屋惊魂的呼唤)

每座山都有一个被称为“一线天”的地方,武夷山也不例外。但武夷山的一线天,大概是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洞口便已传出阵阵恶臭,细心一听还能听到细微的窸窣声,是蝙蝠的大本营不错了。随着指引走向一道裂缝,仅容单人通过,故列作一队往前。裂缝中有石梯上行,前方并无照明物,漆黑一片,不知通向何处。头顶的天空仅余一线,不足一指,以至于阳气无法落地,而导致狭缝内潮湿阴暗异常,栖居着许多嗜暗的蝙蝠。上行二十余米,狭缝再次收窄,尚无腰宽,只能侧身而行,加之路面湿滑,不由得蹑脚而行,犹如盗鼠。有时手触及岩壁毛绒之物,打开手电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片霉菌。防得了一万,却防不了万一,天降之祸不得避。

一线天一游便已将众人兴致尽数杀灭,本应前往天游峰行山,在老天爷的劝说下,还是选择返回武夷宫(杨小贤2/2),soc bar的精髓大概如此,于是又咸鱼了一个上午。忖度再三,想着这三天的门票不能这样浪费,在离开之前,还是乘了一趟小火车到了天游峰山脚过了把瘾。坐在小火车上,吹着风,看着远方的群山,将烦恼都抛到后头去。

后记

一个半月后终于把这篇推送完成,对我的记忆力真的是极大的考验。一个半月后的现在,心境跟那时也完全不一样了吧,从一位亲历者,变为一位讲述者,少了一分热情,多了一分克制。也许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当我写下这一个个文字的时候,就如同置身其中,那么这篇文章便找到它的意义所在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