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搶修隊正在穩定電線立杆,保證電網設備安全穩定。張子揚攝

隨着“轟隆隆”的巨響,巨石從天而降,3萬立方米山體滑坡,瞬間吞沒國道。險情在10分鐘前被發現,盤山道上,15輛汽車、28名行人被及時攔停,無一人一車遇險。這是8月11日發生在西郊房山區大安山鄉的一幕。

剛剛過去的汛期,首都北京面臨了一系列嚴峻考驗:雨量多,今年入汛以來全市平均降水量447.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兩成;強度大,地質情況複雜脆弱的山區暴雨如注,連續58小時強降雨,小時雨強超過100毫米;東部密雲出現十年來最大的洪水。迎接暴風雨的洗禮,北京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防汛抗災答卷,儘管仍有局部地區出現積水,但實現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城市運行安全的工作目標。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說:“各級幹部全力以赴恪盡職守,是確保首都安全度汛的根本保證。”這背後,是幹部汛期沉在基層,和羣衆緊緊站在一起同心協力,是首都應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是“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生動寫照。

排水能力,城裏城外全面提升

緊挨着東二環,距護城河不過幾十米遠,左安門橋泵站被綠地包圍着,很不顯眼,卻是守護橋區安全的功臣。今年雨水偏多,汛期以來已遭遇多場強降雨,但這座泵站都能輕鬆應對。

城市排水管網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禍首。爲提升城市防汛排水能力,北京市近幾年加大資金安排力度,已累計投入120億元,用於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按照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格局,北京加快了中心城下凹式立交橋泵站改造、全市中小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水格局。

2013年,與其他橋區一樣,左安門橋的泵站、調蓄水池啓動建設,次年就建成投用,橋區排水標準提升到了可應對十年一遇降雨的水平。下雨時,雨水通過管道快速匯入泵站,周圍5.44公頃範圍的雨水全部彙集到這裏。“3臺132千瓦的排水泵同時開動,一分鐘就能抽排100多噸,從而保證橋區路面不積水。”北京排水集團左安門橋泵站值班員李耀武說。

正因爲泵站升級了,最近這幾年,左安門橋幾乎再沒出現過積水斷路的情形。左安門橋泵站只是近年來北京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改造工程的一個縮影。

去年北京汛後實施了三大類71項工程,在今年汛期有效發揮了行洪、排澇和蓄水作用。如曾經逢雨必積的蘆花路、東關鐵路橋、長陽地區等今年均未發生積水,有效降低了防汛風險,確保了度汛安全。

“河道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線。”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說,“郊區河道不通,城市雨水排不出,容易發生倒灌。”他介紹,1460公里中小河道改造後,目前防洪標準已提升至20年至50年一遇。

精準預警,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要提高預報預警工作水平。密切監視天氣變化,跟蹤重大天氣過程,完善預警機制,尤其加強局地性、突發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信息共享和聯繫,密切關注跨界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的降雨量、來水量。”今年進入汛期前,市委書記蔡奇和市長陳吉寧部署防汛工作,市委提出的各項具體要求,紮紮實實地落到了工作中。

精準預報,是開展防汛減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北京利用先進技術,有效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在今年的防汛中可窺一斑。

“今年降雨預報,太準了。”“‘7·16’‘7·24’暴雨過程,最後降雨時間、雨量、程度,跟預報完全一致。”記者在採訪中,聽了不少這樣的感嘆。

“今天晚上到明天,多雲轉陰,有中到大雨。過去天氣預報這樣報個大趨勢。”北京市氣象局局長姚學祥告訴記者:“現在是精準預報,雨什麼時候下,下多少毫米、下在什麼地方,10分鐘一個推送,一線防汛人員打開手機,隨時能看到。”

這個市氣象局研發的預報模式體系叫“睿圖(RMAPS)”,它採用先進的雷達觀測資料,採用超級計算機系統和新的計算方法,在0至12小時精準預報上、3公里一個網格的區域預報上、10分鐘一個推送的實時預報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爲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確預警,也帶來了首都防災減災格局的變化。

今年北京汛情大,但市民感覺不大。北京防汛指揮中心的同志告訴記者,精準預報也改變了防災格局。過去全民動員,現在局部動員,過去是全市預警,現在是分區預警。今年汛期全市共發佈市級預警46次,發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7次,但發佈分區預警達1066次。

就在城裏市民安然入睡時,在降雨落點山區,890條山洪泥石流溝道、487處山區泥石流易發區、237處小塘壩、88座大中小型水庫……全部處於嚴防死守之中。

精確預警,也極大提高了電力保障水平。

“在氣象部門的支持下,國網北京電力實現了精準預警、提前佈防、快速響應,將強降雨帶來的災害降到了最低。”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王鵬介紹,北京電網建立精準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後,實現了對北京地區500餘座變電站及2萬餘座基線路杆塔的精準氣象預報預警,做到了“精細到每一座站、每一根電杆”,系統每10分鐘更新發布1次氣象實況監測和預報信息,較公衆氣象預報的8小時間隔大幅縮短。管理及一線人員通過手機APP可隨時掌握氣象信息,實現了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的快速傳遞,響應時間大幅縮短。

今年汛期,北京電網氣象災害精準預警系統成功預測積水、山洪、雷電189次,累計對336座變電站,896條輸電線路發佈預警清單。“精準預警使我們實現了從‘嚴防死守’到‘主動出擊’的轉變,防、控、救,水平不可同日而語了。”密雲供電公司經理樸天高表示。

據介紹,“7·16”暴雨期間,北京電力首次實現極端降水天氣電力主網零故障;配網層面,此次降雨期間共計影響居民用戶2050戶,較2012年“7·21”降雨期間3.5萬戶,減少94%。

幹羣並肩,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今年汛期,北京防汛指揮中心、會商系統及指揮平臺、微信公衆號、工作羣等“互聯網 ”和大數據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指揮決策能力和公衆服務能力。而各級幹部沉在基層,懷柔、密雲、通州、平谷的各級幹部,在暴雨襲來時,連續十多天通宵奮戰。

基層防災減災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8月11日8時30分,北京房山區大安山鄉軍紅路發生山體崩塌災害的有效應對,讓人們見證了一場應急防災奇蹟——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房山區一名普通的羣測羣防員——安宏三。

房山區1/3是山區,也是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年近50歲的安宏三,是房山區大安山鄉趙畝地村村民。去年6月,他加入市規劃國土委房山分局的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員隊伍,每天都會對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例行巡查。

汛期大雨滂沱,崩塌發生前一天,安宏三就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頭一天就發現,馬路上有落石。”8月11日早上8點多,安宏三在房山區大安山鄉軍紅路K18 350處的馬路路面上發現一塊大石頭,足有10多噸重。他馬上電話報告村支書,同時多角度拍攝現場落石,發到“羣測羣防員微信羣”,向鄉政府和市規劃國土委房山國土分局報告險情。村支書第一時間也將情況上報鄉政府主管負責人。

10分鐘後,約3萬立方米的土石順着山勢轟然翻滾而下。但因爲安宏三提前攔截阻止,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車輛損失。根據事後統計,在災害發生前的10分鐘內,安宏三果斷攔停了行經車輛15輛、行人28人。

夯實基層基礎。現在在北京郊區,像安宏三這樣的地質災害羣測羣防員有1600名,他們土生土長,愛鄉愛土,經驗豐富,成爲紮實的一線防災減災守護員。

近年來,北京市進一步實踐政府主導、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防汛模式,倡導社會力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開展搶險作業,防汛工作得到了市民羣衆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成效明顯。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工作體系,推進項目落實,督促措施到位,補齊工作短板,進一步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北京市政府負責同志表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