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指出,能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涉及一家企業、一項技術,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能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我們也從不認爲短期即可成熟。

在電網巡檢中,成百上千個作業面如何做到不遺漏、不失誤?除傳統現場勘查,有無更精準且便捷的方式?

面對高溫、高溼、風沙等侵蝕,測風設備難免發生變形、位移甚至損毀,造成偏航損失。有沒有辦法能夠實時校正,確保運行效率?

對於一棟龐大的商業樓宇而言,能源消耗量巨大。爲降低成本,可否爲其量身定製一套可靠、可行的節能方案?

在能源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下,這些需求均可成爲現實。近日在成都舉行的首屆能源互聯網全球創新創業峯會暨清華-四川科技成果對接會上,多位行業專家、企業人士向記者證實,能源互聯網產業的實際應用正在全面鋪開。按照《關於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劃,產業將在2019-2025年進入“多元化、規模化”發展階段。換言之,在前5年試點、示範的基礎上,能源互聯網已從“概念”走向“落地”。

應用並非不及預期

產業一直在穩步前進

面對巨大市場,能源互聯網爲何遲遲沒有出現井噴,甚至尚未形成產業規模?談及現狀,不少人提出這樣的疑問。

“有人說能源互聯網還停留在概念層面,還有人說這股熱潮已經退去。但我認爲,實際並非如此。”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峯告訴記者,產業應用目前不是不及預期,相反,其一直在持續、穩步前進。“2016-2018年,國家通過55個示範項目率先試水,既是積累經驗、探索模式,又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今年開始,產業推廣就將進入多元化、規模化階段。”

對此,由國家能源局委託,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國家能源互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編制的《國家能源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18》也可佐證。統計分析顯示,跨界的方式和領域雖有不同,多家企業已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其中,包括生產單一能源向供應多種能源轉變、從能源生產企業向能源服務企業轉變、從單一類型能源企業向多功能綜合能源服務商轉變等多種參與形式。

除能源行業自身,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藉機進軍能源服務領域。“能源互聯網主要是爲解決兩類問題,能源設備的互聯互通,以及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整個能源系統。但無論哪種,發展均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華爲技術有限公司能源產業發展首席專家馬俊禮告訴記者。

在馬俊禮看來,能源互聯網產業將經歷自動化控制、區域級能源互聯網、全域能源互聯網三個主要階段。從應用數字化採集,做到自動化、網聯化控制,到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開放框架下的局域網,再到最終實現全網用能的最經濟、最優化。“目前,產業尚處第二階段,前景十分可觀。”

“能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我們也從不認爲短期即可成熟。但可肯定的是,其應用絕不像部分觀點所認爲的那樣悲觀。產業一旦形成,必將迎來快速爆發。”高峯進一步稱。

現階段仍需完善實用、協同、

規範等實際問題

所謂“試錯”,積累了哪些經驗?記者在與多位業內人士的交流中發現,“實用”是他們看好的首要因素。

“作爲一家典型的城市電網運營商,關注的核心點是新技術如何給電網運營帶來能效提升,最重視的是“快”、“實”二字。對於認可的新技術,在具備投資能力的基礎上,我們會加快部署;對於新技術的探索,我們會經前期試點和論證,確認其有效之後再進行推廣。”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銳舉例。深圳電網日均承擔着350-370個作業面的安檢工作,過去由一隻70人團隊現場檢查。有了數字電網平臺,不僅可對所有作業遠程監控,還額外加入潛在問題預判、危險行爲警報等多種功能。“相比一些單純爲了技術而發展的技術,這樣的應用更受歡迎。”

現有不足還體現在協同性方面。高峯坦言,種種壁壘仍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往大了說,熱、電、氣等不同能源形式尚未打通、條跨分割;往小了說,哪怕同一企業的不同部門之間也存在隔閡。“如何統一思想、轉型思路,真正做到耦合發展,是目前亟待突破的瓶頸。發展能源互聯網,不能僅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

除行業內部,能源與其他行業的融合也有待加強。“如果說能源行業基礎紮實,具有強壯的身體;互聯網企業則具備智慧的大腦,這也是能源企業的薄弱環節。二者若能真正打破侷限、相互協作,對能源數字化將有極大推動。”馬俊禮稱。

此外,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規範、標準亟待建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指出,能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涉及一家企業、一項技術,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其中,規範與標準必不可少。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過程必然良莠不齊。尤其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需要在嘗試性與規範性之間找到平衡。換句話說,一項技術需要市場纔可持續發展,一個市場需要政策作爲邊界。”高文勝表示,由於能源互聯網概念較新,很多應用場景並無充足經驗,也難套用已有規範作爲參考。爲此,政府需發揮指導性作用,儘快建立科學標準。

兼顧三個“轉變”

尤其注重傳統思維的轉變

“經過前5年的概念推廣、試點示範,能源互聯網產業已經歷一輪洗牌。其中,有企業想以此包裝自己,也有企業想借此圈錢,套取低息貸款、經費支持等。隨着投機項目逐漸淘汰,能源互聯網產業也應迴歸價值驅動。以用戶需求爲驅動,纔是應用的核心所在。”高峯進一步指出。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趙一農認爲,目前應重點關注“三個轉變”:一是技術轉變。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先進的儲能、高電壓、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如何應用?如何推廣?如何實現商業化的模式?這是我們要不斷探索的內容。二是體制機制變革。隨着市場化改革步伐逐步加快,這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所在。三是觀念轉變。打破固有傳統觀念,比如電力領域已由原來更注重發電側轉向用戶側,這就要求以用戶爲中心尋求變革。

上述說法,也得到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廣輝的贊同。他表示,國家電網正在由連接型向樞紐型、產品型向平臺型、獨佔型向共享型轉變,這正是能源互聯網概念的落地實踐。“例如,過去我們習慣認爲電網連接的地方纔是電網的事,形成電網延伸到的服務纔是電網服務的固化思維。如今,電網不再只滿足於單一連接功能,而要在更大、更廣泛的能源格局下探求發揮樞紐作用、放大成熟效應,甚至指數效應。我們講的能源互聯網也不是簡單的能源連接效果,它意味着,今後電網作爲樞紐節點或網絡所整合的能源流量及其信息流量、數據流量,以此衡量電網的功能效用。因此,能源互聯網就是能源以泛在電力物聯網爲新型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

對此,高峯補充表示,進入推廣關鍵期,觀念顯得尤爲重要。“能源互聯網要以產業爲導向,不是爲了做成項目而做項目,而要產生實實在在的帶動效應。其核心在於轉變思想。換言之,真正打通了觀念,就沒有什麼大的發展障礙。就算技術層面暫時有問題,遲早也能通過研發等予以突破。”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薦讀 | 增量配電改革試點爲何進退兩難


中國電力發展報告:未來三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全面趨緊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全國電力供需全面趨緊?我看未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