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進和順古鎮就看到了山上那棟略帶徽派風格的建築,只見它居高臨下、白牆灰瓦,雖然它的飛檐已經有了祖國西南建築民俗中的大飛檐風格,但是能看得出還是保留了中原或北方的較爲平直的小飛檐,因此更多了些莊重。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打聽後方知那是李家祠堂。李家祠堂毫無疑問是佔盡了和順古鎮的風水:依山就勢、背山面水,它幾乎是和順古鎮的最高點,舊時山前並不是現在的野鴨湖,而是由元龍閣、酸水河、陷河水組成了一條河從山前流過,如果沒有猜錯,當年河的下游不遠一定還會有座橋。於是聚寶盆和金鎖一樣不少,堪稱是上佳的風水。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李家祠堂在野鴨湖的南側山坡上佔地四千餘平米,多爲火山岩材料建成,據說用了石料兩千多立方米,木料一千多立方米,建築有正殿、東西廂樓。從大門算起有九重臺基一百多個臺階。從踏上李家祠堂那火山岩的臺階開始,你就有了仰望的視線。雖然我對它的對聯和楹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看去研究,毫無疑問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多些。而且主殿的對聯居然上下聯字加起來多達98個,那一定濃縮了更多的意思在裏面。李家畢竟世世代代都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據說李家這一支古時興於南京、盛於四川、長於騰衝。明朝奉命來到騰越從軍戍邊,嘉靖八年向許性人家買了一塊山田,立爲族地、供奉祖先,旨在抱本榮源、尊祖敬宗。民國初年一李姓子弟宦遊多年,後被雲南省府賜官騰衝。清明掃墓時提議在此建立李家祠堂。言及:李家乃騰衝望族,多少年來沒有個祠堂,使歷代祖先仍爲山間遊魂,於心何忍?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族人幾經巡視看上了現在的位置,堪稱是風水寶地,於是高價從趙姓人家手中購置下來。遂籌集四萬銀元於一九二零年擇吉動工。由於山勢陡峭、地形複雜,施工極爲困難。按理說這樣的地形不會有水,在挖掘大殿時居然汨汨的流出一股清泉來,衆族人喜出望外!連稱奇蹟。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於是大殿前又多出了一個月牙形的水池,增添了一個龍吐水的景觀,端的是個實實在在的聚寶盆。由於更改了設計,增加了施工難度,使整個工程又增加了三年。至此,李家在和順600多年來的25代人,無論旅居在世界的什麼地方和發達於祖國的四面八方的族人,總算有了個靈魂的居所,心靈的寄託。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李家祠堂與李府翡翠大院隔湖相望,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李家祠堂賦予了李家子弟重任,李家祠堂建立後,李家在騰衝有了更加重大的做爲,首當其衝的就是抗戰名人李根源先生。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李根源被譽爲“雲南第一人”,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國軍上將,他曾創辦了“雲南講武堂”,並特招了四川籍學生朱德,後來又兩次關鍵時刻幫助朱老總,最終成就了革命大業,兩人的師生情誼保持幾十年。抗戰期間他向蔣介石建議死守怒江,併發誓如不成功,投江殉國,此舉震動雲南、感動全國,成功的阻止了日軍進攻。今天騰衝的“國殤墓園”,就是李根源老先生倡議並出資修建的,這個墓園是爲騰衝光復而犧牲的9168名將士所建,至今無論清明或平時都有居民和遊客前往參觀、悼念。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六百多年的李氏宗族在和順古鎮的山上有座祠堂

李家祠堂,是和順古鎮一頁留存的歷史,到了和順古鎮不妨去看看李家祠堂。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領略一下和順古鎮的人文之美。毋庸置疑,李府翡翠大院成功的生意和口傳的信譽有着家族的遺傳和世代的家風,獲得 “誠信經營、放心消費承諾店”的牌匾也就毫不奇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