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的时间里,让父亲背着他走了一遍老家的山川河湾,最后找到一块墓地。

  by:王渭华

  今年的清明又过去了,而我却在兰州未曾回家,未曾回去给爷爷上坟。这大概是我自小以来第一次没有在清明节回去给爷爷烧纸钱、送飨食吧。父亲在电话中说,今年老家那边雨水很足,估计爷爷坟地里的草又长了!

  其实,“爷爷”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模糊到近似于透明的角色。因为他去世已近三十年(而三十年前,不好意思那时候我不存在),所以我对于爷爷的音容笑貌更多地来源于黑白照片上的了解;所作所为更多地来源于老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脾气性格则是来源于父亲那百忙之中的回忆。

  爷爷也是小县城的“风云人物”。他是剧团的专业秦腔演员,由于早年在艺校学艺之时,学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外,还拜了当地一个道观老道士为师,学了一手很不错的拳脚功夫和一些风水学问,自然免不了一股行侠仗义的侠士风范,在县城里拔“刀”相助,行侠仗义。所以,那帮胡同串子都怕他。正所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当然,一个颇有名气的秦腔演员、一手不错的风水本事,让爷爷在那群官商之间还是吃得很开。那时的家里,光景还是蛮不错的。后来,爷爷患病得了肝腹水,在当时的小城属于绝症,结果自然可以想象。

  爷爷走了,在世人看来生老病死,纯属正常。但对于最亲的人无疑是场噩耗,父亲正值高三,比如今的我要小,最小的姑姑仅仅九岁。生活应该怎样继续?这个来不及让你思考,当前之重,莫过于送老人最后一程。哪怕你还是个孩子!哪怕是一个除了念过几年书的“知识分子”,时光也不会因你而停滞。

  几经隔年,我听父亲说过一次爷爷葬礼,平淡的语气听不出任何的感情色彩,那不是父亲内心毫无波澜,而是岁月的磨练让他内敛,不会轻易袒露那段最让自己痛苦的日子。尤其是自己的儿子面前,他既要有西北男人的担当,也不能失去父亲的威严。我想,这大概也是当年爷爷对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骨肉相连的血脉传承吧!

  爷爷走了,身为长子的父亲就要撑起一片天,操办爷爷的葬礼。

  根据老家习俗,首先你得告知乡人老人离去的事情,称为“孝子请人”。以前,都是请一个德高望重知晓风俗习惯的老人,担任总理,操持各种事物,以免有失对亡灵的尊重。总理带着父亲来到十字路口,对着每个路口恭恭敬敬地磕一个头,然后总理喊三声孝子请人,然后前往下一个路口,依次完成。这也是考验你人缘的时候,人缘好来的邻居多,人多好办事,各种活有人干,自然容易,反之则相反。

  接下来,就是阴阳先生挑选吉日吉时作为下葬日期,这个也很有讲究,马虎不得。正常情况下,停棺三天,但有时没有吉祥的日子,就只好等着,直到有吉日。我见过最长的就是停了十五天。到了第三天就是葬礼,通常第二天大部分邻居都会自带各种工具、炊具赶来,帮助主家装扮灵堂、做饭菜。第三天,就是等待各种亲朋好友来祭祀老人,顺便收一些份子钱。当然,来的也分先后顺序,比如娘家人先来……

  爷爷葬礼那天,来的人很多,有亲戚好友,有请爷爷看过风水的官商还有那些曾害怕爷爷的胡同串子。

  最后,就是送葬。等棺材从家里抬出去后,会把家里的老人用过的东西烧了,然后家人开始哭,声音越大越好,这叫“哭丧”。据说,这哭声能为亡灵引路,但我不知真假。剩下的,就是等到头七、二七等各种时间段去祭拜老人就好。

  就这样,就算是安顿好了一个人的归宿。一座坟,一群哭泣的人,宣告一个生命的离开。

  父亲,是一座山,大山倒了会怎样?我不敢相信。我也无法体会我的父亲当时心情,即使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矩,一个生命的到来就预示它会离开,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我仍然不敢想象失去父亲的场景,或许是主观上刻意躲避。我猜测父亲可能当时更多的是无奈吧!斯人已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而且你无力改变!

  人活着难,死了也难,活着操心自己死了后的事的人更难。

  老家那边,民风很是淳朴,对于先人们留下地礼制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亡人的礼节,更是重中之重。很多老人为了自己的身后事也是大费周章,生前找风水大师翻山越岭挑选墓穴。如果不是自家的土地,你可能得出最低两倍同等价值的土地或货币来交换,甚至更多。关键人家还不一定答应和你交换,毕竟一块好墓地可遇不可求,在老家的说法里,一块好坟可以荫护子孙,昌盛家族。所以说,老人们煞费苦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子孙,为了后人。

  故而,我爷爷在快离世的那段日子里,也给自己挑选了一块不错的墓地,但不同于其它老人的是,我爷爷是他自己找地儿,他在风水方面的造诣还不错。在最后的时间里,让父亲背着他走了一遍老家的山川河湾,最后找到一块墓地。后来,更是以此为家,长眠于此。

  其实,我觉得爷爷让父亲背着走了一遍老家地儿的行为。说是挑选墓地,其实更像一种告别。看一眼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像诸葛亮在五丈原快要去世时还要检阅三军,他们要给自己的生命来一场告别,尽管方式不尽相同。

  舍得不舍得,其实并不能怎么样,时光匆匆,总会抹平一切!我舍不得爷爷离开,但爷爷还是化为一抔黄土,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老家那边一直都是土葬,所以墓地的面积也较大。但肯定是正方形的,当然个别因为风水问题有所例外。墓地的朝向其实和房子的朝向一样是有讲究的,毕竟那是亡灵的家啊。朝向也是不尽相同,在行话里叫做“拨磁向”,所以坟墓向口不管对准何方,向前一定要有五至十五米的平地为吉,如果三至五米出短命夭亡之人。坟前地长为吉,满平为大吉。

  爷爷的墓地我是去过很多次了,面积应该在一二十个平方左右,因为我不能在里面随意走动测量,这是对于祖先的不敬,所以我无法得出准确的数据。

  墓地有三个坟头,听老人说,我们是当年从河州那片迁徙过来的,当年因为土匪动乱,家族不得已而迁徙,而我们这个分支是比较“势小”,而这三个坟头便是代表了太爷、太太和爷爷三个。

  太爷和太太葬身于当年的动乱中,故而他们只是衣冠冢,在我们那里叫做“抱砖”。爷爷的墓地后靠不太高的山,两侧有土塬而立,前面则是大片平地,看起来有一把“椅子”的感觉。听老人说,这块地风水还真得不错。

  老家的风水之风还是很有市场的,也有许多不错的墓地,比如:“金线钓葫芦”、“莲叶盖金龟”、“点将台”等等。由于风水的重要性,所以大部分人对于墓地的购买是不惜重金的,时常有攀比事件发生,也有人坐地起价“发家致富”。

  老家的概念中,“坟”可以说是立家之本,好的话可以荫庇子孙,人丁兴旺,差则鸡犬不宁也绝非危言耸听。家中承蒙祖上积德,家中虽非大富大贵却也是顺顺利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后来由于当地政策的变化,爷爷墓地的左侧和前面各开了一条路,车来车往喧闹不已,说是破坏了风水,这种玄幻莫测的说法我不知道真假,但是家中运道确实由此有所欠缺。

  所以,父亲与二叔商议之后决定迁坟,这是12年的事,已经离爷爷离世近三十年了,虽不宜打扰老人家平静,后辈们却又是无可奈何。最终,动用家中的力量,请来了一位世交的风水大师,为爷爷重新勾选了一块墓地,就当是给老爷子找了个“新家”,少了以前的车水马龙的喧闹,让他老人家安生一点。

  父亲领着大师去翻山越岭找墓地,在老家方言中叫做“看坟”,时隔近三十年,父亲由一个弱冠的少年变成了知天命的中年,走在同一片土地,为同一个人挑选墓地,我不知道父亲会有什么感受,我也不会去问,我理解不了,这是每个男人都会经历,却不会向别人讲述的事。

  爷爷的“新家”找到了。据大师说,比以前的风水要好,而且是自家的地,不用大费周章和别人低三下四地“说好话”买地,既不用花费大量钱财,也不用求人,这对于一把年纪的父亲算是个好消息。

  说迁就迁,西北人的直接、坦率就在这里。大师敲定了吉时之后,召集邻人,迁坟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爷爷这种尽三十年的棺椁,但是胜在邻居们久经白事,手法熟练,配合默契,所以就顺顺利利地给爷爷搬了新家,给爷爷重新安顿了下来。

  一座坟,一个人,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简单,一抔黄土了结余生。从此,爷爷只存在于墙上的照片中和乡人们的故事里。

  他坟头的草枯了又绿了,时光就这样流逝。每逢节令,父辈依旧会带我们去祭拜爷爷,周而复始,就这样我们渐渐长大,父辈们也渐渐老去。唯一不变的是,父辈依旧会讲起爷爷当年对他们做人处事的教诲,进而对我们进行教诲,爷爷的理念慢慢地生根发芽。

  人都说爷爷死了,不,其实他没有,他在这种家族的“规矩”中传承,与我们同在,从不曾远去!

  (返乡导师严英秀,作家,兰州文理学院教授)

  我是王渭华甘肃渭源人,现就读于兰州文理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喜欢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的生活状态。

  我来自于乡村,儿时听多了长辈们的“鬼神故事”,故而深受“乡俗”的熏陶。其实,“乡俗”接触次数多了、了解深了,就不会觉得那么“俗”或者愚昧。而是油然而生的敬意,敬那些时间的积淀,自然的传承。对于坟,一套关于丧葬迁移的礼制体系早已形成,并且根深蒂固。虽然其中无法避免存在糟粕,但对于“迷信”一棍子打死的说法,我嗤之以鼻。其中,还是有很多科学的养分,比如风水学的完善和《周易》的运用。

  文 | 王渭华 出品|头号地标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