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啓元年,朱翊鐸的兒子朱常沺襲封,這是明史中提到的最後一位寧海王,此後就沒有詳細記載。查詢史料,在明代曾經有個“寧海王”,是爲數不多的半島東部藩國。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偏於一隅,且以丘陵地形爲主,在古代不被視作“膏腴之地”,因此封藩建國者甚少。較爲知名者,就是漢代的“膠東王”和北齊的“長廣王”。不過,這兩個藩國的位置也是半島西部的平原地帶(平度、即墨、萊西附近),再往東,就鮮有藩封。查詢史料,在明代曾經有個“寧海王”,是爲數不多的半島東部藩國。

牟平歷史上曾經有個“寧海王”,藩封於明朝嘉靖年間

寧海,爲牟平舊稱。金天會年間,劉豫升牟平縣爲寧海軍,明代爲寧海州,從此至民國初年,寧海一直是牟平的正式名稱,直到民國之後,廢州設縣,寧海縣這個名字與浙江寧海縣重名,因此改回牟平縣。

所謂“寧海王”,顧名思義,就是封於寧海之藩王。按照明代制度,皇子封親王(一字王),親王嫡長子,年滿十歲之後,冊封爲王世子,即親王繼承人;而其他兒子,年滿十歲之後,封爲郡王(兩字王),級別低於親王一等。通常來說,親王的一字,主要取自古代國名,如齊楚燕韓趙魏秦等,而郡王之兩字,主要取自郡(州、縣)名,如棗強、慶陽等。

從譜系來看,親王爲大宗,而郡王爲分支。而明代的寧海王,就是德王系的分支。

據民國版《牟平縣誌》記載,明嘉靖二十二年,封德懿王(朱)祐榕孫(朱)載 土予 爲寧海王。

德王一系,出自明英宗,首封德王朱見潾,是明英宗第二子,初名見清。景泰三年封榮王。天順元年,英宗復位,改封德王。德王初封于山東德州,後來改到濟南,成化三年就籓。當時山東境內,除了德王之外,親王還有衡王(青州)和魯王(兗州)等。就封地而言,以德王爲上。

牟平歷史上曾經有個“寧海王”,藩封於明朝嘉靖年間

德王一系,派生出不少郡王,如泰安王、濟寧王等,寧海王也是其中之一。寧海王朱載 土予 就是第三代德王(諡號懷)朱厚燉的兒子。

這位寧海王藩封於嘉靖二十三年,隆慶三年薨,在位二十餘年,諡號爲“恭和”。在此之後,寧海王的爵位又承襲了兩代,萬曆二年,他的兒子朱翊鐸襲封,在位四十三年。天啓元年,朱翊鐸的兒子朱常沺襲封,這是明史中提到的最後一位寧海王,此後就沒有詳細記載。

牟平歷史上曾經有個“寧海王”,藩封於明朝嘉靖年間

明末,山東多戰亂。明崇禎十二年正月,清軍入邊,攻陷濟南,寧海王的大宗——德王被俘。當時,郡王雖有“郡”名,但基本不到封地,而是與長支親王同駐一城之中。德王被俘,寧海王恐亦非善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