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老是有人跟我有一樣的困擾:明明那麼努力掙錢、攢錢了,爲什麼我覺得自己還是那麼窮?!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最近小編看了幾項研究結果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窮,只是源自一種:

匱乏心態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美國幾名心理學家發表過一篇很有趣的研究文章,他們跋涉8000多英里去了印度,找到一些種甘蔗的農民進行了一項實驗。這批農民60%的年收入,都來自於豐收之後,這意味着他們一年中有一段時間相對貧窮一些,而另外一段時間相對富裕。研究人員分別在豐收前後對這批農民進行智商測試,隨後的實驗發現令人震驚:測試表明,農民在豐收前的智商較低,比豐收後降低了14點之多。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有歷史學家將這種現象歸結於一種“匱乏心態”——當人們在察覺到自己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心態就會發生變化。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這種缺乏的東西不限於金錢,比如當我們沒喫早餐,低血糖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得喫點東西”,我們的行動也都是找東西喫;當我們感到自己工作安排很緊張,沒有時間的時候,就滿腦子都是要開的會,要做的工作;又比如我們缺錢,心裏想的只有自己要付的賬單。”

用一臺電腦舉例:假如電腦一次性運行十個複雜的程序,它就會越來越慢,甚至死機。這不是因爲這臺電腦不夠好,而是因爲它運行太多複雜程序了。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而貧窮的人面臨着同樣的問題,他們始終無法做出一個好的決定,不是因爲他們本身不聰明,而是因爲他們生活在一個誰都會做出笨決定的環境中。這些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從長遠的角度去思考的原因

我們掙的錢到底去哪兒了?

有專家說,我們的錢是被兩種東西“綁架”了。其中一種東西就是房產。據統計,許多的消費指數和興奮指數,都跟房產有這密不可分的關係。你會發現,無論你平時多高瞻遠矚,購買了多種基金股票債券,理財所得的收入,絕大多數還是被投入到了房產之中。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窮人究竟怎麼才能擺脫“越來越窮”

用一個小故事爲例。

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 牛要喫草,人要喫飯,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喫,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喫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喫了一隻。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

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着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

富人轉身走了。窮人仍然一直窮着。

有一個投資家說,他的成功祕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

怪不得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怪自己知道太晚...

當我們手上握有資金的時候,爲了擺脫“越賺越窮”,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高瞻遠矚,將眼光放長遠。滿足當下的慾望不是最終目的,爲了更長遠的未來考慮,纔是最聰明的選擇呀!

爲了擺脫“越賺越窮”,你都進行了哪些努力呢?快來評論你的心得體會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