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十年前,水氫機的發明人向華博士就發現了氫能與燃料電池的發展面臨着用氫的瓶頸,提出可以通過移動現場制氫的方式避免氫氣壓縮存儲及運輸產生的安全問題和成本問題。向博士在“水基科學向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動氫”理念,利用便攜式可移動的“水氫機”將難以儲運的氫氣能按人們的需求即產即用、現制現用,有效解決了氫能應用的安全問題。

今年氫能源被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同時多個地方政府迅速出臺了支持氫能發展的相關政策。毫無疑問,我國氫能已經逐步進入有明確規劃和實際行動的穩步發展期。

隨着“南陽事件”、韓國江原道氫氣罐爆炸事件、挪威加氫站爆炸事件在兩個月內頻頻成爲熱點,人們不得不再次迴歸到氫能安全性的話題上來。

氫氣給我們的直觀感覺,好像就是危險的代名詞。提起“氫”我們會很快聯想到的關鍵詞:其一,小時候玩過而現在被禁止售賣的氫氣球;其二,就是氫彈,號稱威力是原子彈幾千倍的武器!

理論上,氫氣確實與天然氣、煤氣等一樣,屬於易燃易爆氣體。然而,煤氣、天然氣卻是目前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的燃料,雖然,我們也知道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卻並沒有如對待氫氣一般恐慌。

氫安全性能不亞於常見燃料

儘管煤氣、天然氣與氫氣一樣,遇到明火很容易燃燒爆炸,然而我們卻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親眼得見,尤其是煤氣,在尚未爆炸前,就有可能引發中毒,故而更是被我們嚴防死守。

氫氣則不同,氫氣的爆炸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見過,甚至親手操作過。沒錯,因爲氫氣的爆炸實驗是我們初中化學課本中的必修內容。化學課上,可很難讓我們用煤氣或者天然氣來做爆炸實驗。於是,當氫氣將易拉罐炸飛,我們的心裏自然而然就埋下了一顆關於“氫氣很危險”的種子。

氫氣無色無味,又兼具易燃易爆的特性,我們無法通過嗅覺或者肉眼發現空氣中的氫氣,就目前氫能最普遍的用途之一燃料電池汽車而言,當氫氣被儲存在密封的罐子裏,併爲我們的汽車供能時,如果一旦遇到撞擊或者其他意外情況,是否會發生氫氣泄露,從而導致發生爆炸?

爲此,科學家們將氫氣、天然氣、煤氣、汽油等一些可燃性物質的特性做了一個數字方面的對比——

上表中的數字顯示出,氫氣在易燃易爆方面的“優勢”並不明顯,在着火溫度方面明顯低於汽油,着火時產生的能量更是低於所有參與對比的可燃性物質。而氫氣的密度卻僅爲空氣的7%,與汽油、丙烷和甲烷等相比,在空氣中有着更大的浮力,更容易迅速上升,其擴散性和快速揮發性也明顯高於其他易燃氣體。

由於氫氣爆炸要求濃度高,在爆炸前一般就已經開始燃燒,反而很難爆炸。而且氫氣重量輕,溢出系統的氫氣着火後會迅速向上升起,反而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車身和乘客。因此,在空氣中很難聚集高濃度的氫,如果發生泄漏,氫氣將迅速擴散揮發,不易形成可爆炸的氣霧,特別是在開放環境中,很容易逃逸,而不會像汽油揮發後滯留在空氣中不易疏散。實際上,氫氣易泄漏更多的是通過燃料管線、閥門、高壓儲罐上出現的微小裂縫。

水氫技術有效避開氫能源應用瓶頸

早在十年前,水氫機的發明人向華博士就發現了氫能與燃料電池的發展面臨着用氫的瓶頸,提出可以通過移動現場制氫的方式避免氫氣壓縮存儲及運輸產生的安全問題和成本問題。向博士在“水基科學向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動氫”理念,利用便攜式可移動的“水氫機”將難以儲運的氫氣能按人們的需求即產即用、現制現用,有效解決了氫能應用的安全問題。

水氫機是採用汽化催化重整及純化多項技術從甲醇水中獲得高純氫,再通過質子膜系統產生電、熱等多種能源的裝置。它還是一款小型可移動甲醇水制氫和燃料電池發電高效集成的一體機。通過代替傳統大規模製氫並分散利用的方式,巧妙地避開了氫氣的高壓儲運,無安全隱患。

水氫機的技術路線是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在制氫技術的小型化、高純度發展趨勢及燃料電池技術的低溫發展趨勢,其發展方向是制氫與燃料電池的一體化、小型化和智能化。水氫技術巧妙的避開了氫氣的壓儲運等難題,解決了氫能應用的安全問題、成本問題及重大加氫基礎設施的投資問題,爲氫能的廣泛應用打開了大門。

在現階段,水氫機作爲動力能源已實現應用到汽車領域上。水氫汽車是水氫機在清潔能源汽車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針對電動車續航里程短充電難、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難等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編輯:小合備註:本文信息僅供分享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