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洪姓之先,有源于共工氏之说,此论历史太久远,今已无法考证,对于远古之祖,姑且人云亦云,不作深究。但我之共洪得姓始祖源于共普,生于汉,为避党锢之祸而改共为洪,有家谱记载为凭,世世清晰,代代可考,至本人已历64代,我之孙为66代。其实我的受姓始祖曾有段辉煌的历史故事,特依历史记载为线索,特录于此,供洪氏众亲考证历史之用。

我洪氏受姓始祖洪普,与其父共勋,在东汉历史上皆有记载。然我洪氏众谱蝶之记,各有出入,盖因历届修谱每有错漏未及更正,年代久远,后世以为先人定论不敢更改之故,致以讹传讹,每读受姓祖之记载,常有存疑。如下图中谱系所载:

上图《洪氏宗谱》载:“…普公…灵帝(刘宏)时,任侍从兼曹节。后因参与武官朱瑀矫诏诛太傅,内兄陈蕃将军窦武公惧祸及己,劝其从父隐徙敦煌,遂改共姓为洪…”

曹节明显是个宦官,此处则为普公任侍从兼曹节,岂不变为官名了,太蔚陈蕃在此又是共普的内兄了,大将军窦武在此又惧祸及己,令人读来莫宗一是。

上图《洪氏宗谱》载:“…灵帝时为从官宦官曹节等与长乐五官朱瑀矫诏朱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公俱祸及己乃从父偕隐改姓以上世有水德因加水左旁为洪徙青州此为洪姓祖也。

仅举以上两例,我遍查诸谱,竟无一谱详明,我常与诸叔兄提及此议,皆感同身受,今特闭门两日,查阅汉史,终使多年困惑真相大白,特写一篇文章,供吾共洪氏兄弟姐妹们参阅,尚有不到或谬误之处,敬请族人批评指正。

共勋共普避党锢之祸改洪姓始末考

一:共勋与共普其人

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尝师从范滂游。延熹时,因党锢之祸,遁迹梁砀间,与申屠蟠为邻。蟠曰“君雄才大略,当为世用,奈何终隐?”公复出,为江汉长史,后又以平黄巾功,封武阳侯。载《敦煌家谱序》。

共普:共勋子,生于汉顺帝壬午(142)年二月初一申时,为长乐宫五官史,东汉长乐宫五官(负责长乐宫保卫工作的将领)从(副职)官史、封武阳候。因避宦官曹节诛杀太傅陈蕃及大将军窦武之乱,与父共勋弃官归隐,以祖上为水神有水德,于共旁加水,为洪姓始祖。

二: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147_167年)、灵帝(167_189年)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谋财构陷无辜,聚敛财富。

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

1: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

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桓帝不悦。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独自上书,以汉初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追劾湖阳公主的例子,为受罚的官员们辩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们,虽不敢加害名臣陈蕃,但对其他人则大加报复。

朝中大臣、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结果却被纷纷免官。

河南尹李膺,处死了蓄意杀人的张成之子。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偏袒宦官,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拒绝平署诏书。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

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间所认同的“贤人”。陈蕃再度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言辞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陈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

同年十二月,桓帝窦皇后的父亲槐里侯窦武为城门校尉,他名列三君,同情士人,于次年(即公元167年)上书求情。同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为党人的言辞所感动,取消了对他们的酷刑。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2:第二次党锢之祸

公元167年,桓帝去世,时有宦官曹节(?_181),字汉丰,魏郡人,后移居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建宁元年(168年),率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人,迎接汉灵帝刘宏继位。曹节因迎立汉灵帝的功劳,被封为长安乡侯,食邑六百户。

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窦武因身为皇太后父亲而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两人与司徒胡广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民间大多认为,贤人在朝,太平盛世快要来了。 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窦太后多次在他们怂恿下乱下命令。 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这样干涉朝政,不是了局,于是私下商议,趁日食的天象上书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认为从汉元帝时就有宦官参政,是正常现象。虽在窦武等人建议下处死了宦官管霸、苏康等,却保护曹节等人,不愿士人处罚他们。 3:九月辛亥政变

建宁元年(168年),又出现太白金星经房宿,由上将星入太微垣的天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象征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将军有灾难。窦武等人准备动手除去宦官曹节、王甫一党。

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窦武轮到休假日,出宫回家。宦官偷出他的奏折,得知了党人的计划,里面牵扯了许多长乐宫的属官,于是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负责长乐宫保卫工作的朱瑀。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骂道:“宦官放纵非法的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呢,何以应该一起族灭?”因此大呼喊道:“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不道!”

当天晚上在朱瑀的策划下,因而连夜歃血共盟,发动政变。曹节与长乐宫五官史朱瑀、从官史共普、张亮、中黄门王尊、长乐谒者腾是等十七人,共同诈称汉灵帝的诏令以长乐食监王甫为黄门令,带兵诛杀陈蕃和窦武以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宦官们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不巧的是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武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兵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此为汉史上有名的九月辛亥政变。

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陈蕃的友人朱震弃官痛哭,收葬了陈蕃的尸体,并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被人告发。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窦武的府掾胡腾收葬了他的尸体,为他发丧,也被禁锢终生。窦武的孙子窦辅,才二岁,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4:张奂上书被禁

张奂因“平叛”的功劳被宦官们提拔为大司农,封侯。张奂因深恨自己被曹节等欺骗,害死国家忠良,铸成大错,坚决拒绝不肯受印。并在不久后趁天象变化而上书灵帝,要求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灵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但宦官们纷纷进谗言,改变了灵帝的想法,反而追究张奂的责任,张奂自赴廷尉,被拘留数日,罚俸三月。最终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

5:大狱再起

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人名节威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士人六七百之多。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在此前共勋(共普之父),因从李固平叛乱而进官,其间桓帝纳大将军梁冀妹为后,顺帝(126_144年)与桓帝(147_167)二帝42年之间,于145_146两年中换了冲帝、质帝(8岁)两个皇帝。国家法统三次断绝,太后掌权,乱臣贼子虎视眈眈,李固在朝持重,以争大义,坚毅不可动摇,梁冀命左右进鸠毒害死8岁的质帝刘缵,被李固发现,梁翼恐李固揭露其罪,诬陷李固作乱,把李固杀了,时李固年仅五十四岁。共勋为避祸而隐居乡野。

6:党锢之祸再起

八年之后的公元176年(熹平五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三:改共姓为洪姓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春二月,黄巾军之乱兴起,一直隐居的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尝师从范滂游。延熹时,因党锢之祸,遁迹梁砀间,与申屠蟠为邻。蟠曰“君雄才大略,当为世用,奈何终隐?”共勋公复出,为江汉长史,平黄巾乱有功,封武阳侯。

汉朝平定黄巾之乱后,外戚势力又强大起来。外戚何进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大权。何进图谋诛除擅权的宦官张让,赵忠等人,共普因参加了九月辛亥政变,助宦官误杀了陈蕃与窦武,恐被旧案牵连,祸及于己,乃与父"偕隐于青州,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后迁居敦煌。洪普在敦煌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以“敦煌”为郡望地,洪普为洪姓开基始祖。载《敦煌家谱序》。

四:《后汉书•李固传》有删节

因共勋从李固征蛮(平乱)而进官,特录《后汉书·李固传》如下: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

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

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

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摘自《后汉书·李固传》,有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