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非常讨厌菜市场的人。

湿哒哒的、脏兮兮的地面容易让人滑倒,鱼腥味和脱水的干货味交织在一起,复杂地令人昏厥。

衣服或者鞋子随时面临被水滋到的风险 ——

即使小心翼翼地避开小摊们给菜叶洒水时用的扎了孔的大可乐瓶,挤在狭小泡沫箱里的鱼虾也随时会跳起来越狱溅出水花,就连泡在水里吐沙的花蛤都有可能不知从何处不知在何时地向你投来一阵水枪攻击。

占道经营很常见,人挤人也很常见,扒手更是常见。

所以,「菜市场」在我心中,是一个不如「超市」高级的地方。

印象里,我从来没陪家人去过买菜,自己也不会踏入菜市场。

小时候,家长如果接我放学后顺便去买菜,我永远是坐在车上等他们提着大包小包回来的那一个。

就像这样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突然就变了。

以前总觉得自己一进厨房,厨房和我都会很危险。

而现在,我笨手笨脚地学习厨房里的规矩,摆弄各种各样的食物,好像进入另一个体系。

最开始,这个转变的原因来自「我要对自己的开支负责了」。

我有选择困难症,还有洁癖,非常挑剔,经常刷外卖软件半天也点不出合适的外卖,一会儿嫌贵、一会儿嫌看起来不好吃、不干净。每次想到要解决今天吃什么的问题,就觉得头大。有时候甚至会饿着不吃,以回避这个问题。

没想到的是,为了「省钱」而硬着头皮走进菜市场的我,却发现摊位上的菜色让人看起来那么有胃口,只要看那天什么菜入眼又新鲜,买回家就可以,选择困难的状况大大缓解。

而且,买菜真的太便宜了吧。

点一顿外卖的钱,够我买好几天的鱼肉菜了。

就这样,我屈服于金钱的淫威,开始常去菜市场。而去得多了,就渐渐喜欢上和摊主亲切交谈的感觉,喜欢阿姨或者叔叔帮我把肉切好,喜欢听他们教我什么菜跟什么菜一起做好吃,在这种接触里,收获了一些邻里味。

后来,和约会对象一起去菜市场成为了我的一项特殊社交活动。

我喜欢约朋友来边逛边聊,指着一棵菜问“你们老家管它叫什么?”或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我们家那边常见的一种菜……”

别样的烹饪方法、个人的饮食喜好,甚至是对家和故乡的看法,都能从中窥知一二。

更别说在北京和上海,有不少传奇的菜市场让人大开眼界。买菜能买出格调,买菜就像在寻宝探险。

摊主们对各国食材和做法如数家珍,尼日利亚的饼,中东的米,波兰的酱,想要什么应有尽有。

在搬离北京之前,我特地跑去了网红菜市场「三源里」,加了我最喜欢的几个摊主微信 —— “以后我不在北京了不能常来逛,我要什么酱油微信上告诉你帮我寄来哦。希望老板娘以后生意兴隆啦。”

而直到现在,已经离开北京大半年了,周末睡到中午起床,我还时常感觉自己拎着环保袋出门的话,打个车就能到三源里菜市场了。

从菜市场提着鱼往回走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好像离家更近一步了,好像离自己家长的境遇更靠近了。

我想,所有的年轻人终将踏进菜市场。

你还去菜市场吗?这个空间,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对某个菜市场有特殊感情吗?

我在后台等你,讲给我听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