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人还是要有真本事,梁老师的讲座就是把准了现实的脉搏,他从“两会”的媒体采访说起,讲到最新科技在媒体的应用。不想老师还介绍了我,让我讲讲刚刚编剧演出的话剧《马背摇篮》,不想同学们当时觉得转承太快没反应过来,后来讲座结束后在梁老师的教育引领下加微信、发微信,回答各类问题到半夜一点多。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 - 梦幻童年 甜美童歌-50首童年儿歌经典

中传,立德楼,晚上六点,304教室,6月18日……有幸和中传的同学们听听梁刚建老师讲讲最新的融媒体与智媒体知识,也忘却了从西北五环边赶到东五环外的疲惫。但是这晚上六点的开讲时间,梁刚建老师是准备和学生的晚饭作对啊。实话实说,五点刚过到教室的时候,对讲座的上座率真有点担心。

中传学生的不给情面是业界闻名的,核桃林里多少英雄竞折腰,且不说庞龙当年曾折戟于中传学子的青春年少,单说30多年来广院之春漫天飞舞的各色卷纸,就是最好的票房毒药。不觉之间,心中升起幽幽的蘑菇云,不知梁老师的电磁辐射,能够把多少三间房梆子井中蓝艺水芳园的莘莘学子照耀……

没想到,确实没想到,和梁老师以及一票粉丝团谈笑风生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此起彼伏的老刘,尾随大部队在家住万柳坚持东成西就的赵晖教授引领下,缓步走进了304的教室(此处省略30字,确实有热烈掌声)。

敲黑板,划重点,没有座位啊!!!身形庞大的伴读胖书童经老师们的积极协调和学生们的支持理解找到了一个后排的角落,静静地开始了学习。好事的我偷偷问了一下身边的童鞋,为啥吃饭点不吃饭。他的回答是啥时吃饭不是问题,关键是听大咖的讲座多学习以后才能提高吃饭的质量。还好是个男同学,来去匆匆,我也没好加人家微信……

那么,你肯定会问,梁老师是谁?官方给的简介是这样的:梁刚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广电时评》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光明日报》社,先后任记者、评论员。1994年主持创办《中华读书报》,任总编辑。2000年6月调至国家广电总局。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MBA导师。近期,他先后在广电总局党校、湖南电视台、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作了授课和讲座。讲座题目如《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广播电视的媒体融合进程》、《今天的电视生态》,都能准确切中热点话题,提供新思路。

今天授课的题目是《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传媒业新生态》,教室内,座无虚席,时不时还能看到扒着教师后窗寻找座位却黯然神伤离去的眼神。没办法,确实没座位!这是人格的魅力,还是知识的吸引力,也许作为评价都有点苍白。老刘我认为,梁老师简直是星体中的黑洞,播音主持的新星也自发来听,影视表演的新星也自发来听,电视艺术的新星也自发来听……搞得其他教室里的同学都暗香浮动、纷纷来投……

做人还是要有真本事,梁老师的讲座就是把准了现实的脉搏,他从“两会”的媒体采访说起,讲到最新科技在媒体的应用。讲到现今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纷纷办起的“两微一端”,他说,现在最新的趋势是“两微一抖”,抖,是指抖音,现在74.1%的网友使用短视频,从生产,到观看,再到分享。

他说,现在的电视节目,不与新媒体合作,简直没法玩。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都需要用短视频来推广。

他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他说,目前来看,我们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还没有太成功的例子,包括央视,各个栏目以前都是各播各的,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在融合传播方面,他给传媒大学的学子们提供了三点建议:移动优先,短视频优先,可视化传播优先。

他讲到电视目前与网络的竞争,综艺节目是一个主要战场。让人吃惊的是,他对现今90后,甚至00后才喜欢的流量明星,了如指掌,让一批80后都扼腕叹息。

他讲到了主管部门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讲到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包括人民日报的相关评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他讲到了大数据在媒体的应用,讲到了所谓的“算法推送”,告诫听众,既要熟悉其应用,又要避免其不良影响。

他讲到自己刚刚参加的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并主持了其中一个单元,叫努力实现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所谓智媒体,是指人工智能给媒体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智媒体在中国的基础是什么?用户数量、使用工具和网络条件。

他还讲了一个媒体马上会发生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5G的应用。

他最后总结说:报纸诞生700年,广播、电影诞生100多年,电视不到100年,新媒体30年,没有哪种媒体会消亡。即使在今天人人都是记录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媒体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的结束语,梁老师深刻总结——有句话说得好:

虽然人人都会做饭,但厨师仍然是个行当。

看来敢和学生的晚饭作对,更主要是因为梁老师可以做出这么一桌精神大餐,想起《论语·述而》里的那句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才明白当年的先人就知道精彩的讲座可以代替食物,让人流连忘返,常觉余音绕梁。于是乎,相当期待自己也能学习梁老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好口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此处省略100字,必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不想,梁老师点名介绍了他的“粉丝团”:团员有知名大学的博导,有风口互联网公司的总监,有慕名而来的新锐融媒体公司的老总,有中央电视台的编导,等等。

不想老师还介绍了我,让我讲讲刚刚编剧演出的话剧《马背摇篮》,不想同学们当时觉得转承太快没反应过来,后来讲座结束后在梁老师的教育引领下加微信、发微信,回答各类问题到半夜一点多。中传中传,名不虚传,感谢同学们自发地进行了百度,给足我这个梁老师伴读胖书童的面子……

夜半十点,广院的西街依然灯火阑珊,我无意流连,驾车过了远通桥,从新开的入口驶入了京通快速主路,向家的方向奔去。不知为啥,突然打了个饱嗝,原来精神食粮确实比物质食粮顶饿,看来以后梁老师的讲座我还是应该自觉到场,坚决和万恶的油腻晚饭做斗争。

核桃树华语群星 - 葫芦丝CD1

阅读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