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人還是要有真本事,梁老師的講座就是把準了現實的脈搏,他從“兩會”的媒體採訪說起,講到最新科技在媒體的應用。不想老師還介紹了我,讓我講講剛剛編劇演出的話劇《馬背搖籃》,不想同學們當時覺得轉承太快沒反應過來,後來講座結束後在梁老師的教育引領下加微信、發微信,回答各類問題到半夜一點多。

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廣播合唱團 - 夢幻童年 甜美童歌-50首童年兒歌經典

中傳,立德樓,晚上六點,304教室,6月18日……有幸和中傳的同學們聽聽梁剛建老師講講最新的融媒體與智媒體知識,也忘卻了從西北五環邊趕到東五環外的疲憊。但是這晚上六點的開講時間,梁剛建老師是準備和學生的晚飯作對啊。實話實說,五點剛過到教室的時候,對講座的上座率真有點擔心。

中傳學生的不給情面是業界聞名的,核桃林裏多少英雄競折腰,且不說龐龍當年曾折戟於中傳學子的青春年少,單說30多年來廣院之春漫天飛舞的各色捲紙,就是最好的票房毒藥。不覺之間,心中升起幽幽的蘑菇雲,不知梁老師的電磁輻射,能夠把多少三間房梆子井中藍藝水芳園的莘莘學子照耀……

沒想到,確實沒想到,和梁老師以及一票粉絲團談笑風生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此起彼伏的老劉,尾隨大部隊在家住萬柳堅持東成西就的趙暉教授引領下,緩步走進了304的教室(此處省略30字,確實有熱烈掌聲)。

敲黑板,劃重點,沒有座位啊!!!身形龐大的伴讀胖書童經老師們的積極協調和學生們的支持理解找到了一個後排的角落,靜靜地開始了學習。好事的我偷偷問了一下身邊的童鞋,爲啥喫飯點不喫飯。他的回答是啥時喫飯不是問題,關鍵是聽大咖的講座多學習以後才能提高喫飯的質量。還好是個男同學,來去匆匆,我也沒好加人家微信……

那麼,你肯定會問,梁老師是誰?官方給的簡介是這樣的:梁剛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會長、《廣電時評》總編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83年大學畢業後分配至《光明日報》社,先後任記者、評論員。1994年主持創辦《中華讀書報》,任總編輯。2000年6月調至國家廣電總局。現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MBA導師。近期,他先後在廣電總局黨校、湖南電視臺、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作了授課和講座。講座題目如《新媒體環境下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學習什麼》、《廣播電視的媒體融合進程》、《今天的電視生態》,都能準確切中熱點話題,提供新思路。

今天授課的題目是《從融媒體到智媒體—傳媒業新生態》,教室內,座無虛席,時不時還能看到扒着教師後窗尋找座位卻黯然神傷離去的眼神。沒辦法,確實沒座位!這是人格的魅力,還是知識的吸引力,也許作爲評價都有點蒼白。老劉我認爲,梁老師簡直是星體中的黑洞,播音主持的新星也自發來聽,影視表演的新星也自發來聽,電視藝術的新星也自發來聽……搞得其他教室裏的同學都暗香浮動、紛紛來投……

做人還是要有真本事,梁老師的講座就是把準了現實的脈搏,他從“兩會”的媒體採訪說起,講到最新科技在媒體的應用。講到現今從中央到地方,媒體紛紛辦起的“兩微一端”,他說,現在最新的趨勢是“兩微一抖”,抖,是指抖音,現在74.1%的網友使用短視頻,從生產,到觀看,再到分享。

他說,現在的電視節目,不與新媒體合作,簡直沒法玩。舌尖上的中國、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花兒與少年,都需要用短視頻來推廣。

他給傳統媒體敲響了警鐘。他說,目前來看,我們傳統媒體辦的新媒體還沒有太成功的例子,包括央視,各個欄目以前都是各播各的,沒有發揮整體優勢。在融合傳播方面,他給傳媒大學的學子們提供了三點建議:移動優先,短視頻優先,可視化傳播優先。

他講到電視目前與網絡的競爭,綜藝節目是一個主要戰場。讓人喫驚的是,他對現今90後,甚至00後才喜歡的流量明星,瞭如指掌,讓一批80後都扼腕嘆息。

他講到了主管部門對網絡視聽節目的監管,講到當前一些短視頻平臺的過度娛樂化、低俗化傾向,包括人民日報的相關評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他講到了大數據在媒體的應用,講到了所謂的“算法推送”,告誡聽衆,既要熟悉其應用,又要避免其不良影響。

他講到自己剛剛參加的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並主持了其中一個單元,叫努力實現由融媒體向智媒體的飛躍。所謂智媒體,是指人工智能給媒體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智媒體在中國的基礎是什麼?用戶數量、使用工具和網絡條件。

他還講了一個媒體馬上會發生的一個革命性的進步:5G的應用。

他最後總結說:報紙誕生700年,廣播、電影誕生100多年,電視不到100年,新媒體30年,沒有哪種媒體會消亡。即使在今天人人都是記錄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媒體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空間。

最後的結束語,梁老師深刻總結——有句話說得好:

雖然人人都會做飯,但廚師仍然是個行當。

看來敢和學生的晚飯作對,更主要是因爲梁老師可以做出這麼一桌精神大餐,想起《論語·述而》裏的那句話:“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才明白當年的先人就知道精彩的講座可以代替食物,讓人流連忘返,常覺餘音繞樑。於是乎,相當期待自己也能學習梁老師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好口才,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此處省略100字,必須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

不想,梁老師點名介紹了他的“粉絲團”:團員有知名大學的博導,有風口互聯網公司的總監,有慕名而來的新銳融媒體公司的老總,有中央電視臺的編導,等等。

不想老師還介紹了我,讓我講講剛剛編劇演出的話劇《馬背搖籃》,不想同學們當時覺得轉承太快沒反應過來,後來講座結束後在梁老師的教育引領下加微信、發微信,回答各類問題到半夜一點多。中傳中傳,名不虛傳,感謝同學們自發地進行了百度,給足我這個梁老師伴讀胖書童的面子……

夜半十點,廣院的西街依然燈火闌珊,我無意流連,駕車過了遠通橋,從新開的入口駛入了京通快速主路,向家的方向奔去。不知爲啥,突然打了個飽嗝,原來精神食糧確實比物質食糧頂餓,看來以後梁老師的講座我還是應該自覺到場,堅決和萬惡的油膩晚飯做鬥爭。

核桃樹華語羣星 - 葫蘆絲CD1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