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自媒體是不是沒法做了?”

我覺得,纔剛開始。

最近,聽到一些號主、矩陣老闆抱怨:廣告、軟文、商單越來越難接,第一季度沒什麼業務,第二季度看起來沒什麼起色,是不是沒必要堅持下去了?

而且投入成本很大,背後養團隊、數據維護、搞內容創作、社羣運營,零零散散下來一個月少則小10萬投入,根本沒錢賺。

這種情況不僅在公衆號生態,其他圖文、視頻博主也一樣,除小紅書有一些長尾效應在,其他平臺的博主都不太景氣。

之前我做電商,年限不多,但也帶過7年市場部,所以,對怎麼花錢這事兒比較敏感,也有一些認知,我覺得:千萬不要活在幻想中,總想着用數據鎖死趨勢,看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着怎麼做。

實話實說,大企業,阿里、百度、字節跳動,之前還有一些營銷預算,現在也減少很多。

有的企業摸清媒體的套路,知道跪舔很多,每次發佈會只要邀請一些自媒體,給個名額,很多人屁顛屁顛去了,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實際上也沒多少錢可賺。

中小企業服務(B2B)現在不好過,面臨三重壓力:人效、客戶續費率、技術變革,每個都讓人頭疼,老闆甚至要靠培訓、諮詢來賺錢,根本沒有廣告預算。

面向消費者(TOC)賣貨的老闆們,都親自上場直播了,因爲要直接看到投資回報(ROI),沒有親自搞直播的在卷主播,一個小時200塊,追求交易效率,反正沒錢賺的生意,基本不幹。

因此,我的結論是,下半年大家不好過,部分自媒體博主、矩陣公司會倒閉,因爲現金流不穩,甲方不會再投錢,即便有部分預算,也會慎重使用。

那麼,問題來了:自媒體還有機會嗎?技術驅動內容快速迭代情況下,這輪洗牌有什麼關鍵地方?未來要拼什麼?真的要爲愛發電嗎?

01

其實真不用。我們先來搞清楚:什麼是爲愛發電?

去年我在朋友圈發過一句話,原意是:想當老闆創業,一具體,就賺錢,一賺錢開始追求情懷就賠錢。

爲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情懷靠爲愛發電。所謂爲愛發電,出於熱愛和執着去做一件事。這種熱愛能讓靈魂更自由,更有趣,實現更大成就。

你做自媒體是爲愛發電的人嗎?我不是。對比看看,如果你也不是,接下來,少點情懷,迴歸愛的另一面:冰冷理性的商業。

提到商業,離不開一個詞:商業的本質。我挺討厭這個被說爛大街的詞,但還要說一下,因爲好多人不知道,商業本質是什麼。歸結爲兩個要素,價值創造和價值交換。

什麼意思呢?

創造,是我能識別市場需求,並滿足它;交換,是創造的價值提供給客戶,他打錢給你我,從而換取服務。

那麼,自媒體的價值創造是什麼?彆着急,我總結出來了。一共七點:內容生產、信息傳播、觀點表達、社區構建、品牌建立、教育啓發、娛樂陪伴。這不難理解。

我們暫且把用戶定義爲讀者朋友,客戶定義爲(品牌,B端,小B)買單的人,分別來看,你覺得哪一點對用戶更重要?對客戶更重要?

結果很直接,讀者更感興趣信息的表達和娛樂陪伴,以及能不能學到東西。這些要素直接關注到用戶體驗和黏性上,那顯像指標是 :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

買單的人,更關注用信息能不能讓我的品牌建立,讓我的客戶知道我幹了什麼,它更關注內容產出的類型,傳播效率,因爲直接影響到產品在市場推廣的效果,和商業回報。

因此,用戶注重內容爽感和啓發性,客戶關注效果。既然這樣,我們說說效果。什麼是效果好?

回到商業層面只有一個指標:客戶拿走它想要的東西;但是,作爲自媒體作者或商業類媒體,不能只關注客戶要什麼,還要關注用戶感受,你說怎麼辦?

要換個思考方式。

做圖文、視頻的本質,是平臺給創作者提供舞臺,創作者要做節目,節目是吸引觀衆的關鍵,但不是最終指標。

就像,最近很火的《歌手2024》是湖南衛視的節目,而湖南衛視是平臺。所以,做自媒體,應該想着如何做節目,才能幫客戶吸引他們想要的受衆。

你的專欄就是你的節目。比如:

《商業洞察》《直播電商那點兒事》《非標商業研究》《私域30講》,一旦確認內容後,表現方式就是你所看到的,有短視頻,圖文等形態大爆炸。

問題來了:之前做很多節目,爲什麼效果不好?

以前做自媒體渴望表達觀點。不管在哪個商業賽道,只要能提供分析、對比,有不同的角度,點評足夠犀利,讓人覺得很爽,就能帶來流量。

讀者覺得你表現得好,客戶會買單,因爲觀點有效果。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現在不一樣了。幾乎所有人都有觀點。即便沒有觀點,把問題交給AI,它一分鐘也能給你想出10個,因此,觀點類節目效果太差。而且,有些人學會了演繹觀點來換取流量,太壞了。

我刷視頻和看各種網站,感覺到處都是廣告。許多內容問題多多,仔細一看,90%都是錯的,斷章取義和片面很多,哪怕很多專業內容也是。

不要以爲看起來很專業一定正確,仔細一看,會發現引用的數據、觀點有問題。

比如:

學界對某件事有五種看法,他們爲了論證自己的觀點,選最不靠譜的一種,然後,還編造幾個類似的數據。你不去查,根本發現不了。

因此,不是作者內容不好,是觀點類節目變爛掉了。

02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好的節目呢?我覺得,既然是商業,用「好」一詞表達有些中型,用「有利可圖」更準確。

如果目標是關注閱讀量、粉絲量、轉發等數據,那針對C端肯定有用。可是,你知道嗎?這些數據在B2B賽道已經不是重要考覈指標了,我不是說付費主不看數據,而是不完全看或看的更精明瞭。

拿圖文來說:

我接觸的一些B端老闆,他們知道公衆號後臺有個指標叫「常讀用戶」,一篇文章5萬+閱讀,長讀用戶只有5000不到,糊弄誰?

這當中有信息差,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不過,我核心想表達的是:做正確的事,讓數據變好纔是對的。如果數據變好了,不是因爲事情本質變好,數據就成了一個罪惡的怪物。

千萬不要爲了數據做表面功夫,沒有必要。既然明白這一點,有沒有想過是不是節目該調整了?那麼,什麼樣的節目觀衆愛看,客戶買單呢?有兩點:一,事實,二,真經驗。

舉個例子:

大模型這一年很火,對於金融、教育、醫療、製造等B端企業而言,他們從來不關心大模型如何寫詩、作畫,而是關注業務場景帶來的生產力提升。

B端企業,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大量領域數據,能夠充分發揮大模型能力。他們對降本增效需求強烈,且非常重視領域數據的安全性,這是領域認知智能建設與面向C端大模型應用的本質區別。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認真研究過,只要涉及行業,專業內容在廣域的機構媒體上很難看到,因爲內容都回到了小圈子中。機構性媒體或者說新型自媒體,大多要求輕內容,比較注重最大公約數。

什麼是最大公約數?

簡單講,傳播效率高,看的人多。反之,看的人多的內容較輕,即便有的內容看似轉發很多,但真正有效的客戶很少,那傳達效率其實很低。

我之前幫一家科技公司寫過一篇文章,CMO說,你不用按照媒體屬性寫,我的目讓意向客戶看懂軟件解決了什麼,閱讀不重要。

所以,對B端來說,商業自媒體作用是什麼?

有兩點,一,要麼成爲專業垂直的平臺,鏈接專家,鏈接具體的人,讓大家相互撮合能取到真經驗;二,能提供來自一線,有力且有深度的前瞻內容。

注意,我說的前瞻不代表觀點,是指在行業內摸爬滾打,知道誰是誰的競爭對手,每家差異化在哪,而不是浮於表面的分析。

寫營銷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讓別人拿走,落地的知識卻很少;寫組織管理的人也不少,但看完能幹的方法,卻很少。

因此,好節目來源於事實,是真知識,真經驗。內容不行靠流量灌,是過時玩法,眼裏得有用戶,有客戶,生意才能持久。

03‍

之所以這麼說,本質是生意模型變了。

什麼意思?

過去5年,如果有一個100萬粉絲的賬號,一個月有5000萬流量,你會做什麼?不用想太多,像英雄聯盟的主播一樣天天玩遊戲,掛個鏈接,賣餅乾引流都能賺錢。

我當年做廣告投放,印象最深的變化是廣告CPM(即千次展示成本)是10塊錢。10塊錢,什麼意思?

一個視頻播放1000次,就能賺10塊錢。當時CPM平均是15塊,到下半年價格瘋漲,從50塊漲到60塊,最後漲到300塊。

CPM300意味着一個視頻播放1000次,能賺300塊錢。這代表品牌主願意爲每1000次播放支付更多的錢,這也說明平臺廣告價值大大提高了。

也就是說,整個市場更加註重流量和注意力經濟。

作爲一個KOL,能掌控真實流量的人,放出一個視頻,在抖音、快手上有10萬播放,收益很大,靠品宣廣告能風生水起。而且,那時候品牌主有錢,用資本的錢換流量,代表效率提升,搶佔份額,也沒什麼不好的。

而現在,大家更注重經營。

什麼是經營?獨立掌管一項事務,併爲其負全責。從時間軸上看,它的發展趨勢如何?從全局看,對整體的影響如何?每天面對大量變化和不確定性,應該如何應對?這就是經營。

覺得是廢話嗎?我舉個例子:

現在有10萬塊錢要用於品牌宣傳投放,你會怎麼做?我猜,你肯定不會像打水漂一樣隨便花出去,而會思考:客戶在哪裏?投放後,他們能看到嗎?看不到怎麼辦?

儘管看起來競爭很激烈,但自媒體反而更好做了,因爲你能踏實下來研究一個行業,反而會吸引更多專業的人。

如果再能停下來研究一下課程、供應鏈和商品,打通基本流量池,完全能實現個人商業變現,微信支付、抖音支付和支付寶都提供完善的支付方式,還會幫你扣稅,杜絕稅務風險。

如果更厲害,能提供諮詢服務或其他產品,自媒體是你的放大器,讓你的品牌走得更遠、更大,用低成本撬動流量的槓桿。

你可能覺得,人太多了,競爭太激烈了,實際上,市面上絕大多數人都在低水平競爭,不要總盯着幾個頭部賬號看,大多數人缺乏行業能力,沒什麼競爭力。

另外,很多大號,雖然有百萬級的數據量、粉絲量,但他們量產式做內容,垂直和細節根本無法兼顧。

這是一個好機會。

你不需要有多少粉絲,只要專而垂直,粉絲信任你,打造一個閉環的商業模式,至少可以養活自己,甚至獲得一份不錯的副業。

因此,在個人主義全面開花的時代,我們有了完善的條件。要做的,是對世界坦露你的專業和真誠,接個廣告賺個10萬、20萬的,那建立在專業之上。

所以,當閱讀量和點贊量不能轉化成直接效益時,冷靜下來,你作爲讀者會追逐什麼?作爲老闆會追逐什麼?也許會更加專注於內容本身,想想看,是不是?

覺得一行不好做,真是那行不好做嗎?還是沒用心?對事物的嘲笑與冷眼,很多時候,來自於自己的一知半解或沉不下心去研究。

想清楚這一切,不管做圖文還是視頻,都纔剛開始。

總結而言

幹好小事,關注具體。

有個名詞叫:羣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簡單講,當一個問題上升到羣體討論時,人們往往會強化某些事物的正面或負面看法,或許應該退一步,關注具體事情,這樣能會有推動意義。

痛苦,是因爲在不確定的遠方,花太多力氣,忽略了腳下。這句話基於事實的觀點。看完,你還做自媒體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