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17日,截至美股收盤,愛奇藝股價漲超12%。5月16日,愛奇藝公佈了2024年Q1的財報, 喜憂參半。

今年一季度,愛奇藝實現了人民幣79億元的總收入,同比下降5%,其核心業務中的會員服務收入爲48億元,佔比總收入超60%,同比下降13%,環比幾乎持平。如果說同比的下降,還是因爲財報中說的“由於去年同期基數較高”,那麼環比增長的停滯,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此外,在覈心業務數據中,愛奇藝選擇不再披露會員數等運營數據,而是將月度平均單會員收入(ARM)作爲更重要的指標,對此,愛奇藝的官方解釋是“不同的會員和等級對應不同的權益和價格,同時也會帶來不同的經濟價值,因此,僅僅通過某個週期內的會員數來反映會員業務和財務數據的進展是不準確的。”在此之前,愛奇藝公佈的季度和年度日均付費會員總數都已經呈現出下降趨勢,而愛奇藝的ARM則實現了連續六個季度的增長,並在今年Q1創下新高。

無論如何,會員數仍是反映收入規模和市佔率的重要數據,包括ARM、會員生命週期以及會員數在內的數據,綜合決定了愛奇藝等長視頻平臺的會員服務收入表現。

雖然有些不好的信號,但愛奇藝Q1交出的答卷還是不錯的,運營利潤增長,經營現金流持續爲正,除了會員服務外的其他核心業務也都實現增長。

對於如今的愛奇藝來講,更重要的是,在經過了扭虧爲盈的2022年,和成績最佳的2023年後,要如何保持增長?

降本不能一直持續,爆款也有不定數

降本是互聯網行業近幾年來的普遍趨勢,愛奇藝也不例外,與此同時,走過了跑馬圈地時代的長視頻平臺們之所以能度過“漫長的季節”,降本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小。

今年Q1,愛奇藝的營業成本同比下降5%;銷售、一般和行政支出同比下降17%;研發費用則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此之前,2022年是愛奇藝實現扭虧爲盈的轉折性的一年,那一年愛奇藝上述三項成本分別同比減少19%、27%和32%。到了“總營收、運營利潤、淨利潤及現金流等核心指標均創歷史佳績”的2023年,愛奇藝的各項成本也只是小幅度的波動。

降本帶來了利潤,但也有邊際效應和風險,過去半年間各大軟件頻發的技術故障就是佐證。與此同時,愛奇藝也在面臨着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過去一個季度,騰訊視頻由於《繁華》等爆款作品的帶動,長視頻付費會員數同比增長了8%,實現了1.16億的成績;阿里大文娛公佈的財報則顯示由於優酷虧損的收窄,帶動了整體虧損的減少。加上入局AI,愛奇藝的成本難以再實現之前的大幅下降。

除了降本以外,爆款作品也是幫助各大視頻平臺實現收入、盈利、用戶數量和用戶付費等增長的利器。2023年,愛奇藝在年初就拿出了這一利器——引起全民觀看熱潮的《狂飆》。據移動數據分析平臺QuestMobile相關數據,《狂飆》播放期間,愛藝奇平均每天獲得768萬增量用戶。而2023年Q1的愛奇藝也賺得盆滿鉢滿,核心業務會員服務收入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24%。

爆款作品的威力無疑是巨大的,但誰也不能保證下一部作品一定是爆款,關於爆款背後的規律依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就像是曾經花了大力氣宣傳的《如懿傳》,沒能打得過同時期的《延禧攻略》,卻在今年各大平臺的二創視頻中實現了翻紅,雖然是黑紅。而影響力逐年下降的《歌手》卻因爲中外選手的“慘烈對比”,首秀就贏得了收視第一,助推其背後的芒果超媒股票價格一度上漲超12%。

那麼當降本無法一直持續,爆款也有不確定性時,愛奇藝還能如何從競爭中突圍?

提質增效、打造品牌,或能助推平臺在競爭中突圍

在交出今年Q1答卷之際,愛奇藝着重強調AI對於業務的促進作用,以及公司對於AI的重視。

愛奇藝Q1的核心業務數據中並非沒有亮點,而這些亮點都與AI息息相關。2024年Q1,愛奇藝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運營利潤爲11億元,運營利潤率爲14%,創歷史新高。此外,其另外兩項主營業務,在線廣告服務和內容發行的營收分別爲15億元和9.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和27%。

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表示,“生成式AI賦能運營初見成效,期待利用生成式AI提升頭部內容的供給能力,擴展未來增長空間。”而關於在線廣告服務和內容發行兩項業務的增長,龔宇也將其歸咎於生成式AI的應用。

AI風潮下的2023年,OpenAI帶來的對於全行業的衝擊仍歷歷在目,今年2月,其憑藉文生視頻模型Sora又一次帶給影視乃至AI行業以震撼,新的一年勢必也是被AI顛覆的一年。落實到具體的企業上就體現爲AI對於影視行業從視頻創造到劇集宣發的提質增效。愛奇藝無疑想乘風而上,但問題在於不只愛奇藝這樣想。騰訊視頻、優酷和芒果在AI賽道上都有所佈局,更不用說騰訊視頻和優酷背靠的騰訊和阿里,旗下擁有自研的混元大模型和夸克大模型,二者皆是行業裏的佼佼者。當其擁有的一種優勢也是競爭對手的優勢時,這種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如今的長視頻平臺需要面對短視頻平臺對於用戶注意力的搶奪,還要對短視頻平臺中飛速發展的短劇進行防守,此時此刻,如何持續深挖會員用戶的付費潛力,延長會員用戶的生命週期成爲了更加迫切的問題。

也正因爲如此,內容本身成爲了更重要的事,做好原創內容、打造爆款作品以及深挖IP價值將會成爲愛奇藝等一衆長視頻平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今年的Q1,雖然沒有《狂飆》,但愛奇藝拿出了《我的阿勒泰》,後者也成爲了投資者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我的阿勒泰》是愛奇藝新影視劇廠牌“微塵劇場”下的新作,得到了8.8分的高分,橫掃各大媒體報道封面,超越了當前正熱的《慶餘年》IP第一季7.9的評分,雖然這一成績還有待檢驗。更爲難得的是,這是愛奇藝繼“迷霧劇場”之後,在自己擅長的懸疑賽道外的一次突破,代表着愛奇藝在不同細分賽道中建立品牌的決心和能力。雖然還未有更具體的數據披露,但龔宇在業績會中給予了《我的阿勒泰》以商業上的肯定,他頗爲自得的表示,“不管什麼樣的內容,成本控制都很重要。《我的阿勒泰》成本控制在一個非常合理的範圍內,所以它的經濟效益很好。”

打造廠牌,就可以在更加細分的賽道培養出更加具有品牌忠誠的受衆,而這類受衆往往具有更高的付費意願,也是各大視頻平臺爭相爭奪的用戶。此外,細分賽道中的用戶畫像會更加清晰和具體,反過來也有助於品牌更好地摸清用戶口味,進而打造出爆款作品。包括今年春節期間“動作高手季”和如今的“微塵劇場”,愛奇藝想要將“迷霧劇場”一直複製下去。但這一過程並不會輕鬆,畢竟前有“迷霧劇場”打造的《隱祕的角落》,後就有騰訊視頻“X劇場”的《漫長的季節》。而愛奇藝有了阿勒泰之前,騰訊視頻就已經拿出了《繁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