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是全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一年。近期,记者从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娄烦、云州、阳高、灵丘、繁峙等1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的娄烦县,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省城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55户、38039人。贫困村总数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66%,是太原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号角声声,战鼓擂响。为赢得娄烦县这一发展史上的关键之战,2015年以来,面对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复杂因素,娄烦县上下团结奋进、群策群力,以“不获全胜、誓不罢休”的决心,吹响决战贫困的冲锋号角,尽锐出战,集中力量攻克“贫中之贫”,探索出了一整套可资借鉴复制、走在全省前列的经验与做法。其极具实践意义的探索与创新,已经淬炼成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的“娄烦样本”“娄烦模式”。2018年,娄烦县被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列为“社会扶贫特色脱贫县”“全省社会扶贫试点县”。

言犹在耳,捷报已传。这是娄烦县脱贫攻坚的最新“战果”———截至目前,娄烦县累计脱贫人口达12110户37263人,贫困发生率由38.9%下降到0.9%,实现全县脱贫。“1+3”模式,奏响“社会扶贫”大合唱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将‘互联网+’与社会扶贫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了‘1+3’社会扶贫娄烦模式,通过以娄烦社会扶贫网为依托,建立爱心扶贫超市、项目扶贫超市、消费扶贫超市,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让贫困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也从心底增强了老百姓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伴随着娄烦县社会扶贫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褚美生的介绍,记者来到了位于娄烦县城东面的娄烦镇三元村。

刚到三元村爱心超市门口,就遇到了前来用积分换购白面的段亮存老两口,他满脸欢喜地对记者说道:爱心超市真是好,今年我们老两口还没有买过面,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在爱心超市用积分换的。”

贫困户荣获流动红旗,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领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积分换取吃的用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三元村“爱心超市”,这里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锅碗瓢盆、米面油盐应有尽有。可所有的物品明码标价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劳动分值,一袋汰渍洗衣粉10分,一瓶雕牌洗洁精5分,一个碗8分,一个电饭锅150分……

“爱心超市是娄烦县里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物资捐赠,通过奖励积分的方式给村民发放日常生活用品,从而达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道德水平,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一种社会扶贫模式。”太原市经信委驻娄烦县三元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刘新爱介绍。

在三元村爱心超市门口的公示栏上,记者看到:爱心超市采用奖励积分的方式进行物品兑换,设立了两类积分项目,一类是人居环境改善积分,包括公共卫生(5分)、发展内生动力(20分)、志愿服务(30分)等五项内容;另一类是道德模范奖励积分,有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最美家庭、最善邻里等10项内容,每月评选10户道德模范家庭,奖励20分。由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组成考评组,给评选出的村民发放积分券,村民以户为单位凭积分券在村级爱心超市领取相应分值的所需物品。

“爱心超市设立以来,积分奖励办法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过去由于我们三元村人口多、离县城近,是出了名的不好管理的乱村子,如今通过爱心超市,把人们自发给村里做事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村里的街道人们都会主动去打扫,有个什么事人们也都会争着抢着去干,村风民风都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正向着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自强改变形象的目标迈进。”三元村村委会主任李志杰如是说。

爱心超市只是娄烦县发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娄烦县将社会扶贫网、娄烦社会扶贫微信公众号相结合,动员贫困户网上注册发布需求,引导社会力量入网对接帮扶,通过县乡村三级“建网”,县内干部和社会各界扫码“扩网”,市直部门及对口帮扶城区广泛“拉网”,构建起了一张社会立体帮扶网,架起了爱心人士与贫困农户的对接桥梁。

娄烦县米峪镇乡兴旺庄村的单亲妈妈王某,房屋受损需筹资修缮,发布需求后不到两天就筹集到1450元修缮款;娄烦镇西街村苏某脑水肿需做开颅手术,发布资金需求后,一天时间就筹集到1201元;张家庄村发布建设澡堂的需求,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爱心企业的资助……这一切都得益于项目超市的运作。“项目超市上架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社会扶贫救助式、碎片化帮扶的问题,避免了资源投入的分散、重叠,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多样需求与社会力量优势的无缝对接,是对政府扶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充与完善”。娄烦县社会扶贫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褚美生说。

娄烦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消费扶贫超市。

此外,娄烦县还建立了“消费扶贫超市”,整合利用各类销售渠道,集中对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推介。通过“消费扶贫超市”推销、发动各级帮扶单位助销、娄烦电商服务中心网上营销农副产品“五进”活动承销、“扶贫农场”认领定销等“五个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门路,把贫困户的田园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自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以来,娄烦县累计销售农产品约404万斤,有100名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认领扶贫农场土地1000亩,贫困户一亩地销售农产品达2000元左右。

巧借外力助推脱贫攻坚,娄烦县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产业扶贫的“链条”之中,聚力于精准除“病根”、靶向去“病灶”,注重以文化育人,筑牢农村文化之基,引领脱贫发展之舵,形成社会强大正能量,激起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实现了由被动型“要我脱贫”到主动型“我要脱贫”的根本性转变。

如今,社会扶贫,蔚然成风。曾经的“输血”变成了今天的“造血”,曾经的“漫灌”变成了今天的“滴灌”,社会力量正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让贫困户真正分享到了日渐丰厚的红利。

磨菇栽培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因地制宜,以“生态活水”浇开“扶贫之花”

“以前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辛苦不说,收入还低。现在我将家中6亩土地流转入股种植干果经济林,自己还应聘到村里的牡丹园上班,月均收入2000多元。收入稳定,又能照顾家里,脱贫越来越有希望了。”娄烦镇向阳村村民崔林俊乐呵呵地跟记者算起了脱贫的细账。

西果园村的苏润军,过去是个土里刨食的人。全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钱,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靠借的。自从成为生态护林员后,他家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这政策可给了我们穷人一个好活法啊。”正在灵钟山巡山的苏润军高兴地说。

像崔林俊、苏润军这样得益于娄烦县生态扶贫项目的贫困户数不胜数。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如何让更多贫困群众不但能脱贫而且能稳定增收,这是摆在贫困地区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娄烦县也一直在探索与思考。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娄烦县最宝贵的资源。守着这样的底线,娄烦县把准生态扶贫的脉搏,切实把生态建设的过程变成增收致富的过程。

近年来,娄烦县以脱贫为纲、保水为基、增收为核、绿色为魂,创新“造林增收机制、资产收益机制、技术服务机制、产业增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四位一体”的生态脱贫路径,带动4000余户10000余人脱贫,人均增收3500元,促进了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书写了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脱贫的“靠山”。

除此之外,娄烦县积极建立产业扶持、龙头带动、利益联结三项机制,围绕户户有项目,人人可增收,实施“马铃薯、光伏”两个产业全覆盖;重点打造了中药材、小杂粮、绿色蔬菜、沙棘、食用菌、油用牡丹、特色养殖等七个特色扶贫产业,出台贫困户利益联结政策,探索形成了“支部+产业+贫困户”“财政+合作社+贫困户”“村社一体化”“企业+金融+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电商+产业+贫困户”等6种利益联结模式,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娄烦县易地扶贫搬迁回购存量房。强化保障,实施挖掉穷根的“组合拳”

扶贫攻坚的路上,党建是纲,方法是钥匙,实干是保障。娄烦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是精准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一扇扇真脱贫、脱真贫的大门。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娄烦县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作出一系列全局性部署,在帮扶机制、工作机制、精准机制方面精准发力,切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帮扶中,太原市创新开展“城区包乡、单位包村”的对口帮扶机制,蹚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良性互动帮扶”的新路子。城六区、综改区、不锈钢园区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为娄烦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36103万元。

此外,太原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拿出实力真功、真金白银助力娄烦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太原市财政部门对娄烦县脱贫攻坚的资金投入累计达26537.444万元,在确保第一书记工作经费5000元、市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每村3—5万元)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又安排市驻村帮扶贫困村专项帮扶资金1620万元和对口帮扶贫困村专项资金1620万元。2019年,太原市派出116个单位、119名第一书记和243名驻村队员,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咬定目标、扑下身子、苦干实干,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各项工作,助力娄烦打赢脱贫攻坚战。

随着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保障等的扎实推进,娄烦县开启了“精准脱贫”的新征程。

加大人才支撑力度助推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工作更需要人才支撑。太原市注重从人才支持上求突破,市财政部门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在2017年为娄烦县招聘教育、卫生、农技等专业技术人员147名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招聘补齐了空缺的41名专业技术人才,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动了贫困群众焕发脱贫致富的新气象。

实施教育扶贫解决“治本”问题。都说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娄烦县积极实施“营养餐计划”,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两补一资助”政策,对贫困生上高中实行“两免一助”,对贫困生上职业高中实行“一免一助”,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资助5000元,对考入职校、大中专的学生资助2000元,累计资助10.75万人次、5039万元。

实施健康扶贫解决“返贫”问题。“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曾是农民因病致贫的写照。“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娄烦县积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落实贫困人口医疗“136”“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引入大病及慢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扩大报销病种,提高报销比例,累计救助1.78万人次、4950万元,与此同时“双签约”1537户、4114人,上门服务1.26万人次,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生存”问题。“以前住的是两眼土窑洞,现在住上大瓦房了;以前冬天取暖靠烧柴、草、煤,现在都用上地暖了,这要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70岁的王两四正在离村不远的山上开荒,说起易地扶贫搬迁,老人满脸笑容。

农村危房改造是实现中央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点工作。2016年以来,娄烦县按照省政府每户给补贴1.4万元,市政府每户给补贴0.4万元,再加上县政府给补贴的一部分,娄烦县累计改造危房和危险土窑洞2913户,基本消除了全县C、D级危房和二级、三级危险土窑洞。

在危房改造的基础上,对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近几年来,娄烦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深度贫困的主抓手,实施“六环联动”,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方面问题,着力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娄烦县共确定搬迁对象25个村、1706户、4160人。按照“尊重民意、遵循自然、突出特色、兼顾产业”的思路,通过回购存量房安置895户、2456人,统规自建安置400户、857人,分散搬迁安置411户、847人。为解决村民“搬出后怎么办”的问题,娄烦县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搬出地发展光伏、中药材、油用牡丹、经济林等项目25个,开展技能培训620人次,培育扶贫车间2个,杜交曲镇4个搬迁村由“第一书记”牵头创办家政服务公司,吸纳就业105人。

兜底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娄烦县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014年的268元提高至430元,超过贫困线标准。2018年向4818名贫困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1699.6万元,兜住了最困难群体的底线。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硬件”问题。脱贫攻坚既需要在急难险重处重点发力,也需要相关各方各显其能、共同使力。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强弱项、补短板”的原则,娄烦县以宜居宜业、生态优先为方向,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统筹做好公路建设、饮水安全、供电保障、网络覆盖、文化场所、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民生实事。先后完成饮水安全工程187处,改造县乡公路87公里,改造农村公路338公里,改扩建45所中小学、26所幼儿园,实施24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资1.3亿元的娄烦县第三实验学校动工建设。实施135个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总投资1.07亿元的县城综合性医院投入运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6个;投入2160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农村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少者有其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带给贫困户的点滴变化,筑牢了全体娄烦儿女的全面小康梦。

娄烦县以坚定的决心、昂扬的斗志、有为的状态,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夯实了困难群体稳定脱贫基础,激发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终于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大战,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组组体现脱贫攻坚战奋斗成果的数据,一批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产业,一幕幕散布山乡的脱贫攻坚场景,折射出娄烦县以党的宗旨为己任,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担当;展现出当地群众勇毅笃行、驱散贫困阴影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荣玉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