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監管機構因“隱私門”開出高額罰單的危急時刻,Facebook宣佈將要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更進一步,推出一種叫做Libra的加密貨幣。有人把它翻譯成“天秤座”,意喻公平公正,其實Libra 是古羅馬時期一種曾用於造幣的重量單位。

有了這種新型加密貨幣,一個尼泊爾窮鄉僻壤的農民可以自由地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通過手機交易,哪怕他連一個銀行賬戶都沒有。正如Facebook在6月18日發佈的白皮書開篇所說,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爲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推出加密貨幣和數字錢包業務,被認爲是Facebook在向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轉型,構建商業生態鏈的重要舉措。Facebook無疑對加密貨幣寄予厚望,力求創造新的盈利模式,擺脫當下過度依賴廣告變現的模式,依託遍佈全球的27億用戶拓展跨境支付業務。

和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幣值波動顯著不同的是,Libra貨幣價值因與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證券掛鉤而保持價值相對穩定。其背後採用的區塊鏈技術是全新的Move編程語言(也被有的區塊鏈專家認爲是最大的創新點)、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方法,採用和迭代改善已廣泛採用的區塊鏈數據結構。

爲了隔離金融數據和社交數據,Facebook專門成立了一個叫做Calibra的分支機構負責Libra業務。Libra由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Libra協會來管理,創始協會的成員包括:Visa、Master、PayPal和Uber等,還將不斷擴容,有望在明年Libra正式推出時,擁有超過100家創始成員。成爲創始會員需要滿足公司規模和管理資產等方面的嚴格要求,還需要繳納1000萬美元的入會費。

Facebook的新動作受到了歐美監管機構的密切注意,要求對新型加密貨幣加強監管的聲音不絕於耳。英國央行行長對Libra持開放態度,但他也表示,“這個世界上任何有效的措施都將立即成爲系統性的,必須接受最高標準的監管。”

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Maxine Waters要求Facebook暫停開發Libra,直到國會舉行聽證會。

據路透社6月20日消息,Facebook將在7月16日接受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負責Facebook區塊鏈項目的David Marcus預計將出席聽證。

在發表於Facebook個人主頁的聲明中,小扎強調說,隱私和安全將體現在Libra的每一步進展中,而Facebook也將與政策制定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緊密合作。“這將是一段令人激動的旅程的開始“。

在白皮書發佈後,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第一時間在朋友圈中評論:“技術都很成熟,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關於Libra,我們第一時間採訪了騰雲智庫中互聯網、金融、區塊鏈、網絡安全等領域的8位專家,希望最大可能呈現多方觀點、展示不同聲音。

Libra有何創新之處?Facebook此舉是否將導致更大規模的監管?對於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體系,Libra將帶來怎樣的衝擊?

以下是他們的答案:

訪談嘉賓:

段永朝 葦草智庫創始人、原財訊傳媒首席戰略官

王俊秀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

孔華威 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起點資本合夥人

黃震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北京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

楊望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老鷹 IDF極安客【益雲】實驗室聯合創始人

趙劍飛 AllTechAsia高級研究員

猛小蛇 火星財經合夥人、副總編輯

和以往的數字貨幣相比,Libra的創新性在哪裏?

段永朝:

Libra按照Facebook(下文簡稱“FB”)的計劃,未來是有“發幣”的考慮,但這一“幣”一定與傳統主流“貨幣”有所不同,會怎麼樣,還有待觀察。但我覺得,有兩點:

首先,FB強調“每個人都享有控制自己合法勞動成果的權利”,這個觀點雖然不是新觀點,但我認爲FB是認真的。FB是所有用戶“共建共創”的結果,Libra將致力於解決“共享”的問題,也就是價值衡量、價值流動、財富分配的問題。如果能順利推進,這一定是大事

其次,“全球貨幣”這件事,雖然我覺得“口氣有點大”,但這是一個“警告”,也就是說,全球貨幣體系已經成爲“下一代互聯網”的掣肘因素。無國界貨幣的推行當然是異常複雜的事情,但我覺得,這股創新激情已經按捺不住了

楊望:

貨幣的定義,首先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次是貯藏手段。流通手段是大部分數字貨幣都具備的,但價值尺度和貯藏手段要求幣值穩定,這幾乎是所有數字貨幣都做不到的。比特幣的問題在於它太重了,一是挖礦耗電,二是速度慢,很難參與大型商業機構運作。

目前看來,Libra是超主權貨幣。 相比於之前的數字貨幣,它的創新性在於:

  • 真正做到多中心化運作。和Master、Visa、PayPal(簡稱MVP)組成了4個超級節點,現在已經有28家各行業頭部企業(超級節點)參與了進來,明年正式發行時可能會形成100個超級節點;
  • 穩定幣,錨定一籃子主權貨幣而不是某一家主權貨幣。所以比USDT和JPM Coin穩定的多;
  • 多方協同。未來會有100個超級節點在運營這個平臺,不會出現“一家說了算”的情況;
  • 有效避免非法集資和資金池合規問題。現在很多代幣都是由某家公司進行運營的,即便登錄交易所,不信任的問題仍無法解決,會引發很多犯罪行爲。Libra必須用法幣兌換,全球最好的資產託管機構都參與其中;
  • 生態圈或將很大。100家各行業中的頭部企業做它的超級節點,所有商業場景、交付場景都會涵蓋在內,其滲透能力非常強;
  • 相互制約。100個超級節點(許可型節點)和成千上萬的非超級節點(非許可型節點),兩大陣營相互平衡、相互制約。

孔華威:

Libra是貨幣,在加密經濟領域,是典型的穩定幣。從技術上看,它的創新性不大,很多穩定幣都已嘗試過類似設計。它的創新性,在於71個超級節點組織聯盟,它們不單是BP(區塊生產者),它們本身就是用戶。這不算技術創新,是資源創新。

趙劍飛:

拋開技術細節,抽象理解,可以認爲Libra把一個遊戲幣系統升級成一套開放系統(此處忽略各種技術上的差異),其瞄準的目標市場應該是支付市場,重點是FB生態及更大的跨境支付生態。

相對已經擁有強大移動支付技術的中國,這是美國、日本等支付技術後發國家,試圖藉助區塊鏈記賬完成彎道超車努力。日本的J Coin、JPMorgan的JPM Coin都多少抱有類似目標。

但Libra不會成爲數字黃金,由於其價值要依附於基礎資產,不太可能有大的炒作和升值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會對比特幣構成挑戰。

黃震:

Libra不符合金融學的貨幣定義,不是由主權國家進行發行,可以說是加密貨幣或虛擬貨幣,但不是法定貨幣。它確實更接近於證券或憑證,和其他市面流行的各種代幣和憑證有高度一致性,可能更適合由證券部門進行監管。但目前,各國都沒有監管範例。

和以往的數字貨幣相比,Libra的特點是,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商圈,是一個超級商圈幣,並且它加入了支付機構、持卡機構、實物商家。這是超越比特幣、以太坊的。

老鷹:

Libra是一個聯盟鏈,將在由100個分佈式計算機服務器或節點啓動的區塊鏈網絡上運行,目前有28個節點運行成員,所以其本質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從技術概念上看也許並沒有特別大的創新

有觀點說Libra本質上是一種憑證。如果這類憑證用美元按1:1匯率匯兌而且承諾幣值穩定(符合幣圈穩定幣的定義),那麼這個結構本質上就是聯繫匯率制的記賬憑證。

加入Libra的會員需要等額美元儲備去發行Libra,購買Libra的過程,買方資產負債表借記Libra、貸記銀行存款(美元戶)。對應的,發行方借記銀行存款(美元儲備戶)、貸記數字貨幣發行—Libra—XX戶(買家)。

Libra的目標是做一個全球統一的支付系統,想象一下,有一家銀行,它在全球都有網點,轉賬免費、實時到賬,還有開放接口,這是一個普惠十幾億人的金融基礎設施,雖然從運營角度看難度很大,但也只有FB這種巨頭能贏得這麼多機構加盟。

此外,雖然它可能更大程度地把銀行轉賬手續費和各種匯兌結算收入這塊蛋糕毀了,但它有可能孕育出全新的更大的蛋糕。

此舉是否會增加FB面臨的政府監管壓力?

段永朝:

監管層與FB全球貨幣一定會有博弈,當然“聲稱自己是貨幣”與實際上“錨定什麼貨幣”還是兩個概念。策略上說,我不認爲FB會直接挑戰“鑄幣權”的問題,但它一定會積極推進,向萬事俱備的方向努力,一旦各方共識浮出水面,隨時可以對接轉換。監管方要加油了。

楊望:

國際清算銀行(BIS)、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等對Libra持既開放又保守的態度——“你可以做,但我要盯着你”。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還沒有聲音,但包括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在內的很多機構持反對態度,這是它們對威脅美元地位的代幣的一貫態度。另外,美國政府層面一直不信任FB,甚至有議員擔心Libra變成影子銀行。

100個超級節點構成的生態圈,會讓Libra越來越受歡迎,非常有可能超越某些國家的主權貨幣。在中國,我估計有關部門短期內不會有太多聲音。

王俊秀:

一個超大體量、超主權的非國家化的數字貨幣的出現,會對整個全球貨幣體系構成衝擊。未來至少會出現法幣,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非國家數字貨幣和比特幣等多元化並存的局面。

這也反證了一個全球範圍內獨立的數字經濟體的存在。它的出現,對傳統的政府金融監管和傳統的電子支付體系,一定會構成衝擊。中國如何開放討論未來的貨幣形態,並予以積極應對探索,是政府和業界急需回答的問題。

孔華威:

我想陰謀論一下,美國政府會縱容它,讓它嘗試“新全球主義”,以平衡現在的美國優先。對FB的監管加劇是肯定的,但是Libra恰恰是逃避監管的最好出口。

趙劍飛:

FB由於掌握大量的用戶數據和信息,加之對用戶數據保護不善,在美國和歐洲已經遭遇巨大的監管壓力,同時面臨被分拆的挑戰。將社交與支付結合,意味着FB將不得不面對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可能涉及反洗錢以及反恐、安全等方面的審查,前景並不樂觀

老鷹:

從白皮書和相關解讀來看,Libra的模式已設計了規避模式。爲了實現它的使命,Libra區塊鏈和Libra儲備需要一個由多元化的獨立成員構成的監管實體。這個監管實體就是Libra協會,一家位於瑞士的獨立的非營利性會員制組織。

瑞士一直以來都持全球中立立場,並對區塊鏈技術持開放性態度。所以,這從一開始就是跨越主權的。世界上還有2/3的人沒有金融服務,因爲銀行收費太貴了,現在要“消滅”這些幾十年來“躺着賺錢”的人,挑戰無疑是巨大的,各方既得利益會以各種理由抓住各種機會以監管等形式附以對抗

猛小蛇:

監管是肯定的,但FB會在最大尺度內做到合規,包括其在美國的合規。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第一批節點合作伙伴中沒有美國銀行。

Libra和比特幣的區別是什麼?

它會成爲法幣的附庸嗎?

段永朝:

Libra加密貨幣與比特幣最大的區別在於“獨立的協會管理機制”。現在還不清楚這套“協會組織”如何運行,不清楚利益相關方的權益劃分和制衡機制是什麼,以及其所涉及的開放、安全、成長性的問題,但我覺得這不失爲一種探索方向。

楊望:

是否成爲法幣附庸,取決於它的中立態度。目前看來,Libra不可能中立。它和比特幣不同,它的白皮書由FB發出,參與的100個超級節點都是知名商業機構,它的商業屬性非常強。在各個國家的強權政治影響下,它一定會成爲法幣附庸,而不可能讓法幣爲其所用。

孔華威:

在大的方向Libra和比特幣沒有差別,都是加密貨幣,全球統一的公共賬本(hyperledge),通過共識算法來保障賬本的一致性。從技術上看,反而比比特幣“差”。它實際上是71個節點的聯盟鏈,這一點甚至比EOS還弱,EOS至少是公鏈。它是否成爲附庸?這個問題,看如何定義附庸。從經濟總量、用戶數來看,lit幣發佈之日就會超過世界上很多“小國”。

趙劍飛:

比特幣理論上不受中心控制,不存在中心化風險,而且供應數量有限,對其價值的認可是建立在對比特幣的信念之上,更類似於數字黃金。Libra受中心化(多個節點構成的中心)控制,因此除了系統的技術風險,還存在中心機構的道德風險,其所依附的底層資產一旦價值變動也會導致Libra的變動,其定位更類似數字美元,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把它當作美元的延伸。

老鷹:

Libra做的是支付,比特幣是儲值,二者沒有交集,比特幣是POW機制,而Libra的認證機制是proof of stake,處理速度快、throughput高。像Libra這樣幾十億人用的加密貨幣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throughput。但一開始只有founding members有stake,所以只有FB自己能認證每一個transaction。

白皮書說以後會放開給所有Libra用戶,但沒說怎麼放開。爲了效率,也不能放開給所有用戶。最後只可能有幾種方法:隨機挑選,按擁有量大小,選代表,或者是以上三者的混合。

他遇到的問題和今天社會治理問題一模一樣:平等vs效率。

所以Libra可能會以寡頭模式開始,逐漸過渡到代議制,其和法幣之間的關係也一樣,初期是作爲法幣的數字化憑證,後續在交易中“融合”法幣。

Libra會對現有的數字支付體系(如微信支付)產生衝擊嗎?

段永朝:

國內移動支付企業,我認爲需要“猛醒”。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支付工具的價值紅利,伴隨者物聯網、數字經濟的迅速崛起,依然會有很大的空間。但畢竟傳統支付所聚焦的,依然是“有形資產的價值交換”。人的行爲,特別社交行爲所引發的“價值流動”,大大超出傳統支付所能涵蓋的範疇,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引起傳統支付企業的重視。簡單說,點贊、獻花、瀏覽,這些碎片化行爲背後,都有價值交換、流動的痕跡,這些都應該納入“支付”的視野。

楊望:

Libra一定會對現有支付體系形成衝擊。

對於國家級支付系統,如銀聯、 Master、Visa、PayPal。Libra沒出來之前,Ripple在跨境支付上已經對這些體系形成了衝擊,因爲其成本低、效率高,而Libra的效率更高,它背後的100個超級節點將連接巨量的商業場景。

更厲害之處,在於其利用區塊鏈不可以篡改等特性,加密和溯源,像查快遞一樣查詢交易,區塊鏈可以做到。

對第三方支付平臺,比如微信支付,我認爲衝擊沒有那麼大。未來,不能夠忽略的一個可能性是,爲了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會成爲Libra新的超級節點。

作爲一家商業公司,FB一定會考慮其自身的商業利益,佈局生態系統,Libra可能成爲其構建生態閉環的重要路徑。

趙劍飛:

Libra如果能夠獲得順利普及,將對傳統的卡片支付體系帶來衝擊,和微信支付、阿里支付構成一定競爭,但是由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受限,Libra不太可能對微信支付和阿里支付的本地市場構成重大挑戰。

FB的目標是實現從信息流通到支付連接的升級,而微信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當然,由於兩者的市場存在隔離,難以評價直接競爭的後果。未來隨着現實約束條件的變化,不能排除兩者不會直接競爭。

黃震:

我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是對現有電子貨幣或者法幣電子化的處理機制,沒有建立新的發幣機制,主要是對支付做巨大改進和優化。Libra不是簡單的移動支付應用,還會應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同時擁有廣泛商圈,形成新的發行機制和支付結算機制,它會大大超越現行的第三方支付。

老鷹:

Libra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所以微信和支付寶當年遇到的推廣難題,Libra一樣需要克服。實際應用首要是線下和場景融合,不過巨頭的優勢都是已有生態和虹吸追隨效應,有海外市場對接能力的可以考慮可利用場景了。

但對於數字支付來說,基於Libra的維持匯率穩定模式、防範投機,發行組織可能需要持續聯合傳統銀行增加美元儲備以應對全球數字貨幣的需求,同時滿足幣值穩定干預需求,所以,起碼在初期它還需要和聯盟成員中的銀行合作,此外,還需要發明一套數字貨幣消滅的方法。

目前看,Libra僅僅是一種代幣,唯一消滅掉Libra的方式就是Libra兌換爲美元。由於Libra沒有利息,而美元有利息,很難想象未來會否出現鉅額的跨市場套利。如果沒有公共精神,做爲數字貨幣的發行方,FB如果通過發行創造收入,就完全違反了其設計規則和願景。

所以,Libra的未來更是向信用貨幣邁進,是跨國信用貨幣+聯繫匯率制的組合,一旦涉及信用創造,維持幣值穩定就會變得複雜,對傳統貨幣體系的影響很難想象,但對於自身某些貨幣體系已瀕臨崩潰或危機四伏的“失敗國家”,其衝擊是必然的。

猛小蛇:

Libra對微信、支付寶近幾年不會有太大沖擊,主要原因是中國用戶市場並未對FB開放,而且中國對外匯監管嚴密,至少在渠道上是看不到這樣的衝擊。對於廣義的貨幣體系,反而可能形成世界範圍內的衝擊。

未來,Libra還將造成哪些全球影響?

段永朝:

FB的用戶已經超過20億,它的朋友圈已經足夠大,FB大規模推進區塊鏈應用,這件事一定值得高度重視。

體量巨大的FB,一旦憑藉自己的號召力,圈定足夠豐富的玩家,它就有了進一步試驗的豐厚的“土壤”。區塊鏈應用最難的是“共識機制的建立”,玩家足夠多的話,它就非常有可能率先把“好這一口”的羣落聚集起來,擊穿場景、貫通上下游。

我堅持認爲,如果說上一代互聯網最大限度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話,下一代互聯網將致力於解決”信息不同步“的問題。區塊鏈最大的魅力正在於此,它將讓幾百年來的經濟學、社會學思想家們,夢寐以求的”協同效率與公平“問題,提供可行的路徑。讓”邊生產、邊消費、邊分配“的協同共享方式,建立在可信的社會-經濟全局賬戶體系基礎之上。重新定義一切,從重新定義財富”的生產與分配“開始,從區塊鏈開始。

趙劍飛:

FB的入場表明,大規模應用區塊鏈技術仍然要依靠大企業的力量推動和應用場景的選擇,這會增加區塊鏈創業公司的壓力,對缺乏應用場景的穩定幣也會帶來壓力。

Libra如果成功普及,將有可能成爲另一個超級支付寶,但是由於其對底層資產(法幣、證券)的依賴,和跨境的特點,對其監管將成爲一個難題。假設各國央行組成一個超級聯儲對其進行監管,決策機制恐難建立,Libra要成爲數字超級銀行的雄心可能會因此受挫。

黃震:

如果能夠成功發行,確實是對金融體系的巨大沖擊,從貨幣的發行、支付、結算,到銀行、證券等都會受到全新的、顛覆性的挑戰,它的整個體系建立在一個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並且真正超越主權國家,還是一個生態和應用場景的聚合體。

老鷹:

FB發行Libra的事情已經被討論很久,以前大多認爲是互聯網巨頭在區塊鏈賽道的試水,和共享單車、無人超市一樣,甚至被說成炒作。現在Libra上線,無疑給之前被過度炒作和信用透支的區塊鏈技術和相關產業一個極爲提振的肯定信號。

但我不希望它的未來還是被定義成超級銀行,那樣只是消滅一些傳統金融巨頭去成就一家超級金融寡頭,我們希望其方向是帶動區塊鏈技術在全球全行業的生態普及及對數字支付的全球化便利融合,從而推動全球金融產業的變革。當然,也許另外的一個結果就是跨國公司的“國家化”雛形。

猛小蛇:

它不會成爲銀行,它會成爲一個加密貨幣驅動的數字化國家,它架空在地球行政意義的國家之上,而它的節點合作伙伴是一家一家的銀行。

————————

轉自:騰雲

歡迎關注“元浦說文”訂閱號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