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海派相声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发展。海派文化中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打造“海上听潮”公共文化论坛,为进一步打响“海派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品牌出谋划策。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融合中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韵味。海派文化中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打造“海上听潮”公共文化论坛,为进一步打响“海派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品牌出谋划策。昨天,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聚焦海派相声的发展。请听上海电台记者顾赪琳发来的报道: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上海品欢相声会馆艺术总监金岩:“是不是相声在上海,一开门卖票就有无数的观众呢?用英语说,想也不要想。最少的每场只有15个观众。我们后来自嘲,我们的相声够15个人看半个月的。”

源于北方的相声,如何在上海打开市场,进而形成海派相声风格?上海品欢相声会馆艺术总监金岩分享心路历程,幽默的讲述让现场笑声不断。他说,正是创新让笑声更有力量。

金岩:“我们在上海做相声,其实是希望相声能有另一种形式的表达。光靠语言去完成表达的时代越来越远了。我们融入了肢体的表演,融入了情绪化的东西,从形式从视觉从题材真正能体现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上海的观众开放包容,曲艺界更是如此。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说,为了支持这些“沪漂”的青年相声演员,2010年协会就成立了相声专业委员会。

王汝刚:“我们到剧场观看他们表演以后,我们也很感动。年轻人非常了不起,相声是个古老的艺术,他们为了弘扬发展吃了很多苦。我们和他们一起谈心,组织他们研究讨论,艺术的交流对于海派艺术的成长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姜昆:“五点钟开始拍巴掌,六点钟开始拿脑袋撞树。说我都71了我得好好练,73我就不练了,我得过了坎儿再说。我说多生动啊,好好写相声,因为这是最鲜活的东西。海派艺术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视环境而发展,用最接地气的老百姓的情趣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海派相声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发展。这场“海上听潮”论坛,也让自己对海派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容万家之长,扬自己的特色。北方的相声也融入到海派文化艺术的范围当中,我觉得这又是个可喜的事情。各个方面都要接地气,跟百姓得到共鸣,听听行内人讲讲,研讨的过程当中,对艺术发展的本身有一个推动作用。”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此次论坛的精彩内容,将于近期在上海新闻广播《海上畅谈》节目中播出。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顾赪琳

实习编辑:朱奕

责任编辑:沈颖婕

「听」2019海上听潮首场论坛举行,曲艺大咖解读海派文化新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