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赖正直

河西走廊地区是连接西域和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保卫唐朝京师长安的战略要地。唐朝在开元年间设河西节度使管理河西地区,节度使治凉州,下辖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等州。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安史之乱后,因河西守军纷纷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虚占领河西走廊,长达80多年。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后,唐朝西北边境大大收缩,白居易在讽喻诗《西凉伎》中写到“平时西州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就是感叹西北边境防线收缩后的严峻形势。边防收缩至凤翔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连长安也暴露在吐蕃的军事威胁之下,因为凤翔离长安很近,缺乏战略纵深,一旦凤翔不守,长安就很危险了。

果然,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绕开凤翔,从泾州、邠州进军,一举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逃往陕州,后来靠郭子仪纠集各地藩镇兵马才收复长安。

经此沉痛教训,唐朝朝廷一直将丢失的河西地区视为心病,多次策划用兵收复。但此时唐朝常为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问题所掣肘,根本无力出兵河西。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最后痛陈:“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说的就是这一痛点。

到了唐宣宗时期,吐蕃王国发生内乱,国势急剧衰落。沙州人张议潮趁吐蕃国力衰弱,率各族民众起义,驱逐吐蕃守军,先后收复沙、瓜、甘、肃、凉、西、伊等州,并遣使进献图籍,表示归顺唐朝。

毫无疑问,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张议潮都是收复河西的大英雄。然而,唐朝虽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给予一定的封赏,但实际上并不信任张议潮,甚至想法设法削弱、扼制、打击张议潮的势力发展。

这是为什么呢?

别着急,且让我们回顾一下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始末,了解当时唐朝面临的复杂政治局面,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

一、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功绩

(一)收复河西各州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刺杀。朗达玛是吐蕃历史上的昏君,他生活奢靡,嗜好饮酒畋猎,又实行毁佛政策,在国内不得人心。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乞离胡和微松分别被两派权臣所拥立,吐蕃占领河西、陇右的众将领也纷纷卷入两派之争,鄯州节度使(你没有看错,吐蕃仿照唐制,在边境也设有节度使)尚婢婢、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为首的两派军阀分别支持乞离胡和微松,在河西、陇右地区展开了大混战。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吐蕃内部的军阀混战导致其国力严重削弱。848年,张议潮趁虚联合沙州的世家大族,起兵驱逐吐蕃势力。吐蕃守将听到张议潮起兵的消息,立即撤出了沙州城。很可能是因为此时吐蕃守军已调往尚婢婢和论恐热在陇右交战的战场,已经完全无力镇压内乱了。

张议潮一举夺下沙州后,一面进兵收复与沙州唇齿相依的瓜州,一面派人前往长安向唐朝朝廷上奏收复沙州的消息。当时沙州与长安之间隔着的肃、甘、凉、河、兰等州都还在吐蕃军队的控制之下,张议潮的密使只能隐藏身份走小路前行,路途遥远艰难,凶险异常。

为确保消息能够安全传到长安,张议潮共派出十路密使,分别走不同的路线。最终,十路密使中的九路都下落不明,只有从东北方向横穿阿拉善沙漠的大将高进达,花了两年时间,绕道经由唐朝设在河套地区的天德军到达了长安,向唐宣宗报告了沙州回归祖国的消息。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张议潮在遣使上奏的同时马不停蹄,东征西讨,先后收复了沙、瓜、肃、甘、凉、伊、西七州,可以说除了极偏远的庭州之外,几乎恢复了唐朝开元天宝时期河西节度使的辖区,更重要的是把吐蕃的势力完全驱逐出了河西地区,使河西到长安乃至中原内地的交通线重新畅通,这对唐朝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二)加强统治基础

张议潮遣使到达长安后,唐宣宗先后授予张议潮沙州刺史、沙州防御使、归义军节度使及瓜沙甘肃等十一州观察处置使等职,实际上是承认了张议潮在以沙州敦煌城为据点的河西地区的统治权。

为了巩固统治,张议潮在辖区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第一是笼络世家大族。张议潮是沙州敦煌县神沙乡信义里人,虽是本地人,但出身普通百姓,并非当地豪族。记载张议潮侄子、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张淮深事迹的《张淮深碑》称张议潮出自南阳张氏,祖先为曾担任北庭都护的名将张嵩,父亲张谦逸为唐朝工部尚书。但这显然是事后攀附,张谦逸如果真是工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现存敦煌文书中归义军之前的文献中应当有所体现,但实际上并没有。而且,张议潮孙女的墓志铭《张氏墓志铭并序》在追述祖先事迹时记载张谦逸生前曾“形遵辫发,左衽束身”,如果唐朝真有这么一位尚书级别的高官失陷吐蕃并被迫移风改俗,在唐朝史书中必然会作为一个悲惨案例大书特书,但事实上依然是没有。所以,张议潮的家族很可能只是敦煌的普通老百姓,张谦逸的工部尚书一职是张议潮发达后朝廷追赠的。

正因为张议潮出身平民,他统治沙州就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实际上,张议潮在起兵收复沙州时就得到了沙州各大家族族的支持,特别是在沙州州城所在地敦煌县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索、李、曹、阴、翟、吴、宋等家族的支持。为报答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张议潮不得不在政治、经济上给予他们相应的酬劳。

张议潮笼络这些世家大族的办法有三个:一是没收吐蕃贵族在沙、瓜等州的牧场,分给这些大家族并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二是安排这些大家族成员进入归义军幕府中担任重要文武官职;三是和几个特别重要的家族进行政治联姻。根据现存敦煌文献记载,张议潮至少有十四个女儿,其中三人分别嫁给索勋、李明振、阴文通,张议潮的这三个女婿都在归义军后来的历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第二是建立政权机构。张议潮废除了吐蕃的官制,按照唐朝藩镇体制建立起归义军的幕府机构,设置兵马使、都虞侯、押衙、参谋、判官、推官、孔目等幕府官职。现存敦煌文书中还多次提到归义军设置有进奏院、都盐院、画院、马院、军资库司、仓司、柴场司、草场司、作坊司、修造司、渠泊司等机构,可见归义军的管理机构分工很细,体系非常完备。

第三是改革基层组织。张议潮废除了吐蕃的部落制,在州以下恢复唐朝的县、乡、里、巷等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例如沙州敦煌县,下辖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龙勒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平康乡、慈惠乡共十一个乡。此外还恢复了开元天宝时期的军镇,加强地方军事防御,在原有八个军镇的基础上增设悬泉、紫亭等军镇,军镇设军使或镇遏使,大多由所在县的县令兼任,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

第四是加强文化教育。在统治较为稳定的沙州、瓜州设立州学、县学、乡学等学校,推行儒家思想文化。同时投入巨资修建佛寺、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大力宣扬佛教文化,完善佛教管理机构,任命高僧大德担任都僧统等僧官。敦煌地区佛教信仰十分流行,许多世家大族都有重要家族成员出家为僧,归义军通过将他们纳入体制内管理,既能有效控制这些世家大族,又能利用佛教思想文化收揽人心,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政策手段。

(三)处理民族关系

张议潮在被唐宣宗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的同时,还被授予押蕃落使一职。押蕃落使是中晚唐时期设立的管理归附的边境游牧部落的官职,张议潮被授予这一职务,是因为张议潮并没有一刀切地废除吐蕃的部落制管理模式,而是区分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群众,对汉族人实行县乡制,对仍然保持游牧生活方式的吐蕃、党项、吐谷浑、回鹘、嗢末、羌等民族保留部落制。这样充分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处,缓和民族矛盾。归义军能够在远悬流沙、胡汉杂处的复杂政治环境中维持统治近200年,与其在辖区内部实行灵活、宽松、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张议潮出行图》

在张议潮修建的莫高窟第156窟南壁和东壁绘有著名的壁画《张议潮出行图》,描绘了张议潮平定凉州、被授予归义军节度使之职后出行巡视的画面,全图尺寸巨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且保存相对完好,是敦煌石窟中最珍贵的宝藏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有一组舞者,分列两行,一行戴着唐朝流行的幞头,一行着吐蕃式服装。着吐蕃服的一行舞者的舞姿,与藏族流传至今的挥袖扬袂、踏足而歌的舞蹈动作十分相像。由此可看出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境内汉族与吐蕃族和平相处的境况。

二、唐朝与张议潮势力的暗斗

当初,张议潮起义收复沙州的消息传到长安,唐宣宗君臣确实为之兴奋了一番,但随着张议潮在河西势如破竹,先后将沙、瓜、肃、甘、凉、伊、西七州纳入麾下,这就引起了唐宣宗及其执政班子的高度警觉。此后,唐宣宗以及继任的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都坚持对归义军执行一种暗中抑制的政策,力图遏制归义军的势力发展。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未授予张议潮河西节度使一职

张议潮起义于沙州,成功后便自称摄沙州刺史。“摄”的意思是尚未经过朝廷批准,只是临时代理。张议潮上奏朝廷的表文,就是以“摄沙州刺史”署名落款,这表明张议潮对唐朝朝廷是非常恭顺和尊重的。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张议潮的密使辗转到达长安,唐宣宗得知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沙州,自然十分高兴,他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意图借重张议潮的实力在河西经营一个据点,以削弱和牵制吐蕃。

不过,张议潮毕竟不是唐朝朝廷的“嫡系”,处于衰落中的唐朝的威望和实力不能确保张议潮完全“听话”。所以,唐宣宗虽然希望利用张议潮成为制约吐蕃的力量,但并不希望这支力量过于强大。此时的唐朝已经吃够了藩镇割据的苦头,绝对不能允许离长安不算太远的河西地区再出现一个不服朝廷的强大藩镇。

但是,张议潮的期望与朝廷的战略打算不太一样。张议潮一举收复沙、瓜二州后,一鼓作气,又攻克肃、甘二州,继而掉头西征,打败高昌回鹘,取得西、伊二州。不难发现,张议潮用兵的地方,全部都是原来河西节度使管辖的地盘。很明显,张议潮的打算是取得河西节度使原来所管辖的全部地盘,进而使朝廷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为河西节度使。

大中五年(851年)七月,张议潮已平定了原河西节度使管辖的除了庭州、凉州以外的全部地盘,派遣其兄张议潭到长安进献在战争中获得的唐朝天宝时期的河西各州图籍,这明显是在示意朝廷任命他为河西节度使了。

张议潮看来,其自请河西节度使旌节,是他为国效力、施展抱负的一种行动,但在朝廷看来,这种做法近乎要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围绕着是否授予张议潮河西节度使旌节,唐宣宗朝廷里的一班宰相、学士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张议潮功勋盖世,理应授予,有的认为坚决不能,否则必将助长其跋扈倾向,成为像“河北三镇”那样的又一个难以驾驭的强藩。最后,唐宣宗决定采用一种折中的措施,也就是将张议潮的沙州防御使职务晋升为节度使,但不是河西节度使,而是另设一个新的藩镇,授予“归义军”的军号,辖区则指定为沙、瓜、甘、肃、伊、西、鄯、河、兰、岷、廓十一州。因此,张议潮得到的是“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处置使”的职务。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请注意,这十一州里面恰恰没有河西节度使所治的最核心的城市——凉州。可见,唐朝并不打算让张议潮继承原河西节度使的衣钵,为此不惜把陇右地区的鄯、河、兰、岷、廓等州划给张议潮,以此作为筹码来交换凉州,不让张议潮取得凉州这一战略重镇。

张议潮未能获得预期的河西节度使一职,内心自然是失望的。此时,原河西节度使所治的凉州尚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张议潮事实上还没有造成完全控制河西的既成事实。唐朝不授予张议潮河西节度使一职,也不是没有理由。

因此,张议潮还存有一丝希望,他下定决心不惜代价打下凉州。

(二)设置凉州节度使,不准张议潮染指凉州

凉州是连接河西、陇右的战略要地,吐蕃在此部署了重兵把守。为此,张议潮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张议潮先是出兵西征盘踞在伊州纳职县的回鹘部落,在稳定了后方之后,才于大中十二年(858年)亲率归义军精锐主力部队攻打凉州。

经过三年苦战,张议潮终于在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攻克凉州。张议潮迫不及待地派出使者再到长安,向朝廷报告收复凉州的好消息。

此时唐宣宗已经驾崩,新即位的唐懿宗比唐宣宗更狠,他不但没给张议潮想要的河西节度使一职,而且决定另外新设凉州节度使,管辖凉、洮、临、鄯、河等州,同时任命张议潮为瓜沙节度使,管辖沙、瓜、甘、肃、兰、伊、岷、廓等州。这样一来,不但明确表示凉州不可能交给张议潮,而且缩小了张议潮的辖区,至少在名义上让张议潮减少了对西、鄯、河等州的管辖权。这对张议潮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大打击。

凉州在张议潮军队的占领控制下,唐朝在凉州新设藩镇,就要派人来接管。但是,这个时候的唐朝国力已衰,唐懿宗虽然一心想把凉州控制在手,实际上却没有这个实力。为此,唐朝朝廷只能采取一些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一是调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裴识为灵武节度使,兼任新设的凉州节度使;二是调郓州天平军二千五百人跟随裴识赴任,驻守凉州;三是在过渡期内和归义军共管凉州,有计划地办理交接。此时凉州节度使为唐朝派出的裴识,而张议潮的女婿李明振却在同时担任着凉州司马一职,可为双方共管凉州的一个旁证。

可悲的是,唐朝拼命地将归义军排挤出凉州,本身却无力经营凉州。

根据敦煌文书S.6342+Дx.5474v《九月五日张议潮奏表及十月三日朝廷批答》,咸通十一年九月,张议潮身在长安时,上奏称“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嗢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可知此时由于唐朝防守不力及补给不足,凉州已被嗢末人所占据,河西到长安的交通再次被阻断。张议潮对此痛心疾首,上奏请求朝廷允许归义军(此时由张议潮侄子张淮深代掌军务)出兵再攻凉州。唐朝廷表面上对张议潮的忠心给予表扬,但最后却批示“近知蕃戎之状,不便改移。今已允依,一切仍旧”,也就是不允许归义军出兵凉州。可见,在唐朝看来,嗢末人不像吐蕃那样具有威胁性,因此宁可放任嗢末人占据凉州,也不准张议潮的势力再度进入凉州。

(三)迫使张议潮兄弟先后入朝充当人质

唐朝新设凉州节度使,并任命张议潮为瓜沙节度使,加深了张议潮与朝廷之间的分歧。张议潮是平民出身,急需借重朝廷权威来稳定内部局面,而且张议潮本人确有忠心报国的思想,他与朝廷的矛盾实属情非得已,不是他所乐见。因此,朝廷的做法,让张议潮感到深深的不安。

当初,张议潮之兄张议潭入朝进献图籍,就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留在长安当官,实际上是充当人质。按照唐朝惯例,只有那些不被朝廷信任的藩镇,才需要派人质留在长安。张议潭被留,清楚地表明朝廷对归义军是信不过的。

张议潭在长安生活了16年,于咸通八年(867年)去世。这时,归义军需要再派一名人质前往长安,以维持与朝廷的关系。藩镇的人质,一定要是节度使本人的父子兄弟,只有这些骨肉至亲才有资格充当人质。派谁去?这无疑是困扰张议潮的一个大难题。

最后,张议潮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重大决定。张议潮决定亲自到长安当人质。这样做,咋一看令人意外,但仔细一想,这实在是一个大胆而高明的决策。张议潮亲自充当人质,第一是充分表明归义军对朝廷的忠诚,第二是张议潮可以利用身在长安的便利开展一些协调活动,为归义军谋取更多政治利益,第三是留出一个过渡期,培养张氏下一代提前接班,防止在张议潮死后朝廷产生派人来接管归义军的念头。

于是,张议潮委任其侄子、也就是兄长张议潭之子张淮深为归义军节度留后,代掌军政事务。唐朝藩镇中“留后”一职通常是由节度使的嗣子或其他继承人所担任,张议潮以张淮深为留后,实际上是指定张淮深为继承人。在安排好继承人接班事宜后,张议潮便踏上了奔赴长安的漫漫旅途。

一路上烈日狂沙、风餐露宿的羁旅艰辛,对从小吃惯苦的张议潮来说不算什么。张议潮来到长安后被授予三公之一的司空之职,可谓位极人臣,又被赐宅给田,还多次被皇帝单独召见,受皇帝邀请一起打马球、听音乐,生活条件非常优裕。真正让张议潮感到痛苦的,是在长安的办事艰难。张议潮原本打算利用他多年积累的声望和影响力,为归义军争取一点利益,至少让朝廷承认张淮深的留后地位。但朝廷显然对张议潮叔侄私相授受节度使职位极为不满,对张议潮采取外热内冷的态度,但凡张议潮有所奏请,最终都得不到批准。张议潮在敦煌时那可是威震四方、一言九鼎的大人物,来到长安竟然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让张议潮内心十分失落和惆怅。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而且,朝廷对张议潮这样的藩镇人质必然暗中安排耳目进行严密监视,让张议潮的日常生活各种不方便。更严重的是,张议潮非常担心,要求屡屡得不到满足的张淮深说不定会在一怒之下作出对朝廷不敬之举,有可能危及身在长安的张议潮本人及家属、亲近人员的人身安全。

《张淮深碑》对张议潮在长安的生活状况有一些隐晦的描述,其中说道张议潮“忽遘悬蛇之疾,行乐往而悲来,俄惊梦奠之灾,谅有时而无命。春秋七十有四,寿终于长安万年县宣阳坊之私第也。”碑文具体所指何事,难以考证,但从用词上看,张议潮的晚年过得并不愉快,甚至非常痛苦。这和朝廷的猜忌大概脱不了干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赖正直,男,80后,南蛮,刑事法官,法学博士。原本爱读史书,为稻粱谋选择了法律专业。法学和史学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证据,都是在利用残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真相,因而在写文章时常常会有把历史事件当作悬案来查的感觉。著有《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等书。目前的小目标是写一部历史小说。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取长安还是取洛阳?隋末一道连错两次的选择题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袁绍的军队为什么吃桑椹?是因为没粮食吗?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只有不懂历史,才敢轻言《水浒传》“歧视”妇女

收复敦煌的大英雄张议潮,为什么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