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見證改革開放40週年 | 票券,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當下的生活中,我們對於各種電子票券毫不陌生,掏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享受各種優惠和便捷。但是你瞭解曾經那個買米、買油、買布都需要紙質票券的年代嗎?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各種票券卻十分豐富,也成爲了一代人獨特的集體記憶。

布票。劉建華攝

  計劃經濟時代,票券曾是我國老百姓生活中的必備物品。糧票、布票、鹽票、肥皂票、自行車券等等,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豬肉券。新華日報資料

  1953年中央政府頒佈《關於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實行糧油計劃供應,採取劃片、定點、憑證供應辦法;1954年3月,開始實行食油定量制度;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達《關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1955年11月正式在全國使用糧票,同時印發油票;1957年7月開始印發肉票。

糧票。劉建華攝

前門煙供應券。新華日報資料

肥皂票。新華日報資料

  專用購貨券分兩種,一種是“日用工業品購貨券”,另一種是“副食品購貨券”。豆製品是指黃豆類加工製品及部分麪粉類製品,如油麪筋、水面筋、烤麩等。憑“副食品購貨券”(或在副食品購貨本專欄劃鉤)纔可以買到少量的豆製品、腐竹、粉絲、芝麻醬或花生醬、金針木耳、調料等。

豆製品券。新華日報資料

  還有很多你想象不到也要憑票購買的東西:

結婚補助棉胎專用劵。劉建華攝

幹部會議誤工工分票。劉建華攝

鋅券。劉建華攝

  隨着經濟發展,商品供應逐漸豐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列入國家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從120種減少到60種,統一調配物資由259種減少到26種,各種票證很快退出人民生活,成爲一張張遙遠的記憶。

  交匯點記者黃歡

徵稿活動專題二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