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友情與它們不同,它不承載明確的期待和責任,我們在交朋友之前很少像嚮往戀愛時一樣,幻想我們的朋友會是怎樣的人。最後發現,雖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兩個人成爲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朋友之間基因變體標記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達1%的相似率——這相當於擁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

今天的“喫瓜被噎到”時刻,是看到了這個帖子:“慈禧太后”陳潔儀,和“如妃娘娘”鄧萃雯在一起出櫃談戀愛了?

仔細一看,根本不存在“出櫃”,只是陳潔儀在微博發佈了自己和鄧萃雯同遊蘇格蘭的親密照,並表達了對這位“筆友”的珍視之情。

而鄧萃雯更是早早埋下謎題,讓粉絲們猜了好一陣同遊的是哪位旅伴。現在終於轉發揭祕,回應道和對方相處宛如和另一個自己在一起,自然、隨性、真實和自由。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或許很多人對二位都不甚瞭解,其實陳潔儀和鄧萃雯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過不少成就。

說起陳潔儀,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那曲唱得人內心百轉千回的《心動》。其實作爲新加坡國寶級歌手,她還有很多其他“頭銜”。

作爲專業歌手,跨界也不曾露怯,張學友早於1997年便邀請過她出演《雪狼湖》,飾演的“雪”姐姐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出演《妙手仁心》,觀衆們紛紛評價她演技並不輸專業演員。

只是事業、藝術成就再高,陳潔儀一直因“特立獨行”和內斂的性格,難有摯友併爲此苦惱。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而鄧萃雯也是年少成名,一出道便開始擔綱主角,《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和嫺熟演技將她漸漸捧上巔峯,那時人們稱她爲“最美古裝美人”。

在她結束學業回國後,曾遭遇生命的重大波折。愛上了有婦之夫江華後遭到夫妻二人的聯合炮轟,此後她失去事業,無戲可拍,投資的房產也因金融風暴血本無歸。多年後,憑藉《金枝欲孽》中的如妃娘娘一角纔再次迎來事業巔峯。有人曾評論她一輩子過了別人幾輩子的苦,但依然不改真誠與直率的天性。也許正是這樣的性格,打動了羞於交友、爲孤獨所困擾的陳潔儀。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這次公開“合體”讓粉絲們又驚喜又激動,忍不住整理了這對“筆友cp”的相識相知經過。原來,兩人結緣也是因爲粉絲,陳潔儀上節目《歌手》時,很多脆米(鄧萃雯粉絲)們很喜歡她,於是鄧萃雯就好奇地去看了陳潔儀的專訪,不看不要緊,一看便鍾情!她立即向陳潔儀發出了私信,聊着聊着愈發志趣相投,於是轉戰Whatsapp互加好友,開始了長期的“筆友”關係。

後來,便是長達多年的商(惺)業(惺)互(相)吹(惜),互相爲對方的活動加油鼓勁,微博上有愛互動。來幾張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陳潔儀新專輯灣灣發佈會,鄧萃精心錄製視頻送祝福。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18年聖誕節同約新加坡,夜晚暢快共飲。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鄧萃雯去看陳潔儀的音樂劇首場,陳潔儀陪鄧萃雯的新戲首播,末了兩人親密合照。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這次同遊蘇格蘭,更是毫不掩飾地互表心愛之意。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陳潔儀自己也表示,按照自己的性格,在圈子裏實在難覓摯友,但直到遇到鄧萃雯,原本在外獨立強大的兩人,都能瞬間變成小女生,這可能就是友情中惺惺相惜的力量。它讓你感受到被欣賞、被認同、被支持的溫暖,自己不再是煢煢孑立,踽踽獨行的孤獨者。

然而,能遇到這樣一位相知相惜的好友實非易事,生活的瑣事能將原本親近的朋友疏遠,隨着自身年齡增長,再交新朋友也日益困難。友誼這件事真實地困擾着正在長大的我們。

但,生活中沒有足夠的友情,會給你帶來比想象中更大的問題。

今天,我們想再來和大家理性聊聊友情。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01.好朋友之間,真的有基因的相似。

a.一段友情成立的一個關鍵元素是相互性(reciprocity)。

維基百科中對友情的定義是,包含了兩個人之間相互的情感的一種關係,它是一種比普通人際交往更強有力的一種人際關係形式。

簡而言之,就是只有當你們雙方都把對方當作朋友、重視你們的關係及並在乎對方時,這段友情纔是成立的

事實上,朋友或許真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親人。一項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好朋友之間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這項數據導向型研究調查了上千對的朋友和陌生人,40多萬個基因標記及變體標記(Christakis & Fowler, 2014)。

最後發現,雖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兩個人成爲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朋友之間基因變體標記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達1%的相似率——這相當於擁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b.友情的建立更容易,它的維繫卻很難

友情不像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包含了較具體的義務和期待。我們對父母和伴侶是有明確的責任義務的。友情與它們不同,它不承載明確的期待和責任,我們在交朋友之前很少像嚮往戀愛時一樣,幻想我們的朋友會是怎樣的人;也不會認爲朋友對我們有什麼不可推卸的責任。

友情的附加條件最少——只需趣味相投,互相欣賞。因此,友情的建立是更加容易的,我們一生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也遠遠超過伴侶的數量。

同時,也正因爲友情既沒有親情中的血緣關係作爲持續的紐帶,也沒有親密關係中的排他性和一對一承諾,它的維繫才更加難能可貴。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c.爲什麼說友情對於現代人而言格外重要?

學者指出,現代生活讓我們更加孤獨,並且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系統了——人們的生活看似比從前要豐富多彩,但其實,人與人之間深層的情感鏈接卻愈來愈少了。一個英國的調查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都市人認爲總體上,我們在變得越來越孤獨。

其次,身處一個高壓和競爭激勵的大環境之中,現代人也比從前更加渴望和需要快速及多樣化的成長,朋友是最能夠帶給我們多樣化成長的存在。從不同領域的朋友身上,我們能夠汲取到不一樣的啓發;隨着自身的成長和變化,我們也能夠因此吸引和結識到一些新的朋友。與此相比,僅僅是伴侶和在家庭中能夠獲得的成長更加有限。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爲什麼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1. 移動和搬遷

如今不似過去,大多數人一生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接觸着同一羣人。隨着經濟的發展,移動和搬遷變得越來越便捷和頻繁,以至於很多人在短短一個童年時期就已經搬了好幾個地方,換了好幾所學校。

在一個縱向研究中(Ledbetter, Griffin & Sparks, 2007),研究者們跟蹤調查了28對好朋友共計19年。他們發現,這些人在這19年間的平均搬遷次數是5.8次。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在成長時期搬遷次數越多的人,越不會維繫友情,也更難建立深厚的友情。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2. 人們誤以爲友情是不需要經營的

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和親人之間更像是一種不用刻意經營也會存在的鏈接,而說到經營感情,我們通常想到的只有親密關係。於是,人們會想方設法增進和伴侶之間的感情,會花許多精力和時間想下一次約會要做什麼,要一次旅行要去哪裏,卻不小心忘記,我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維繫和經營的。

即便經營朋友關係和親密關係的策略不盡相同——我們可能不需要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和朋友保持聯繫,也不用每週約會好幾次,但這並不代表,朋友是一種會一直在原地默默等着我們“突然想起Ta”的、理所應當的存在。

3. 成年人交友本身就更加困難

事實上,成年人的友情就是會變得更加複雜,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同時,隨着年紀增長和社會經驗的豐富,我們也會變得更難信任他人,從而也就更不願意吐露自己的真心。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交朋友”這件事本身的難度和門檻也就變得比以前更高了。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成年人的友情,要如何獲得呢?

隨着年紀漸長,很多人可能會經歷“覺得自己朋友越來越少了”這種感覺。

針對這一點,我們想來給大家一些建議。

1. 積極“發射”和回應友好信號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1990年提出了人際關係中的“投標(bids)”這個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鏈接爲目的的小要求——一個微笑,一句搭訕,一次主動發起的對話,一個小小的請求,都是“投標”。就像鄧萃雯主動私信了陳潔儀,兩人才能開始有後續的故事。

因此,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你可以多多向周圍人發出善意的“投標”,並在感受到他們發來的想要與你建立鏈接的小要求時,積極地給予回應。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2. 主動要求擴展你們見面的場合

我們覺得好像還挺合拍、似乎可以發展成朋友的熟人,大多數都是一些我們每天都會在同一個固定場合見面的人。比如,笑點十分相近的同學,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事,經常光顧的咖啡店的老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要求在你們必須要見面的那個場合之外見面。簡單來說,就是向對方提出邀約。

第一次邀約時選擇的場合可以是學校附近、公司旁邊這種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你也能確保你們過去都比較方便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能夠增進彼此的瞭解,給你們邁出從“熟人”到“朋友”的第一步的機會,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測驗,看你們是否真的適合成爲朋友。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3. 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

友情真正開始建立還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自我暴露。“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Beverley Fehr表示。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着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會有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開友情的鑰匙。

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在與一個熟人慢慢變成朋友的途中,應該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如果過度分享可能會嚇跑對方,或是讓對方感覺無所適從。

陳潔儀和鄧萃雯公開“秀恩愛”?| 研究:什麼是成年人的友誼?

願你我,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不管年輕還是年老,都能有運氣遇到那個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裏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