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與其他考試的文章寫作相比,申論作文的主題和具體書寫的內容也有着其特殊之處:它不是任由個人發揮,而是需要建立在理解題乾和材料內容的基礎上,再提煉出其中的思想觀點。其實,從近幾年的考情來看,絕大多數申論作文都能通過核心材料找到文章的總、分論點。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還沒有發佈,根據往年國考公告發布時間推算,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發布時間和可能在2019年10月中下旬。

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相對穩定,公告會在報名前兩三天發佈,考生可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仔細查閱公告和報考指南,以確定自己可以報考哪些崗位。筆試時間多爲11月最後一個週末或12月第一個週末。湖北人事考試網爲大家準備了2020行測申論備考資料,供大家複習。

申論考試中的文章寫作一直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種題型。因爲它佔分比重很高,且需要書寫的字數較多,對於廣大考生而言無疑是“成公”道路上的一隻“攔路虎”。而與其他考試的文章寫作相比,申論作文的主題和具體書寫的內容也有着其特殊之處:它不是任由個人發揮,而是需要建立在理解題乾和材料內容的基礎上,再提煉出其中的思想觀點。這也就是中公教育專家爲大家講解的書寫申論大作文的第一步——確定文章立意。

近幾年來,從申論大作文的考察趨勢來看,雖然它對於確定文章立意方面稍稍降低些許難度,可對於廣大考生而言,它仍然是一個文章寫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今天在這裏,我們就主要介紹一下如何通過迅速準確地確定文章的立意。

在講解具體方法之前,大家先牢記一個文章立意的確定原則,即“文章立意的確定需要將題乾和材料相結合”。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想要找到文章的立意,既需要理解題幹,也需要梳理材料。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題乾點睛法”和“材料致勝法”,而這篇文章我們着重要講解的是第二種方法,即如何通過梳理材料的內容確定文章立意。

“題乾點睛法”主要是通過找出題幹中所給的關鍵詞,並判斷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係,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找出文章的總論點,甚至是分論點。但在這裏要提醒大家一句:即便是從題幹中能夠找到總、分論點,也不可偷懶,仍然要認真梳理材料的內容。因爲只有通過了解材料的內容,才能真正領會總、分論點的含義。如2016年國考市地級的作文中的關鍵詞“理性”、“德性”,僅僅從題乾的字面意思,我們是很難理解其內涵以及這兩個詞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仔細閱讀材料的內容,找出關鍵詞與主題詞之間的邏輯關係,爲接下來的書寫論證確立一個基本的內容邏輯。

當然,僅通過題幹就能直接找到總、分論點的概率相對較低,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要通過梳理材料來進行確定的。而在閱讀材料時,有些核心材料時我們可以重點優先閱讀的:一種是在作答客觀題過程中沒有用到的材料,因爲按照出題的基本規律來看,這類材料必然是與作文的關聯度最高;另一種則是當題幹中的問法是讓你結合對某則材料中一句話的思考時,則可以優先閱讀這句話所在的給定資料。通過理解這則材料的主要內容,能夠更好的理解題幹中那句話的意思並進行思考。如2016年國考副省的作文“不學禮,無以立”。要理解這句話,只需明白“禮”和“立”分別是是什麼就可以了。而通過閱讀這句話出處的給定資料3,就會發現其中對於“禮”和“立”都進行了十分清楚的解釋——“禮”就是指“道德規範、行爲準則、政治規矩”等;“立”則是“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四方面。通過這些具體內容,我們其實也就可以很快速地確立這篇文章的總、分論點了。

其實,從近幾年的考情來看,絕大多數申論作文都能通過核心材料找到文章的總、分論點。那麼這時候也依然需要梳理其他材料的內容。因爲一方面,這樣可以更好確認自己所找立意的是否準確;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材料的內容,如一些材料中的具體案例,運用到文章寫作的過程當中。但大家與要認識到,對於材料的認識和理解,不能僅僅從材料本身出發,因爲有些材料的內容乍一看上去與文章的立意沒有任何聯繫,這時候其實就是要求大家必須要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深入分析材料的含義。如2017年國考市地的作文,立意是圍繞着“向水學習”展開,可是絕大多數的材料都是與“城市水系建設”相關的內容,一眼看去與文章並無關聯,這時就必須要透過材料看到其背後所反映的本質內容,如應該通過對“城市水系的功能”看出“城市水系是通過發揮這些功能讓城市能夠更好的存在和發展,並滋養着城市中的市民,從而體現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無私奉獻”,而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向水學習的可貴品質。

最後一點,若是從核心材料中依然無法找到文章的分論點,那麼這時就更要認真閱讀每一則材料,判斷每一則材料與“主題”或“總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再通過對這些邏輯關係的梳理,從而確立文章的分論點。如2015年副省的作文,總論點是圍繞“實現科技的人性化”展開,這篇作文通過核心材料其實已經可以得出文章的分論點,即“科學與人文的平衡,個性化與大衆化的平衡,商業目標與社會使命之間的平衡”。但若是再梳理其他材料:材料1是說“科技創新可以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時間、手段和物質基礎”;材料2是說“未來的科技有可能能夠突破社會結構屏障,促進社會公平”;材料3、4是圍繞着“國家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而這些所謂的“科技”其實都是指向了這篇文章的總論點,即“人性化的科技”,材料1-4分別是在談“實現人性化科技”在不同方面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我們也可以據此提出另一組分論點——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利於突破社會結構屏障;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文章的分論點並不是只有一組。近幾年已經在逐漸弱化“最佳立意”的說法,所以分論點只要是圍繞“總論點”展開且在材料中又能夠有所體現,那麼就都是正確的分論點。

總而言之,申論文章立意的確定是申論寫作的基礎,尤其是對於之前沒有接觸過相關材料寫作的考生,如何能夠快速準確地確定文章立意更是一項較大的考驗。因此,中公教育專家希望大家在今後的作答過程中能認真梳理材料,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和對材料的理解深度,從而在申論寫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