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正愛藝術的畫家,應該正確把握藝術與名利的關係。藝術好了,名利自然來了,而不能反了,用藝術去追逐名利,結果很可能藝術沒了,名利也沒了。在信息如此快捷、交通非常方便的當今,如果有人要說自己被埋沒了,一定是自己出問題了。在資本滿世界找好藝術家的時代,耐住寂寞做好藝術是藝術家的根本。

白德松

80歲老畫家白德松自然很明白這一點,在職時1988年開創了四川美院中國畫系,可謂桃李滿天下。然而,1998年退休後,他避開名利與喧囂,回到四川老家龍泉故里,隱居東山菊籬,20年如一日專事翰墨,潛心研究中華五千年文明,融合多種創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終成大家風範。在當今不多見、也很難能可貴。

日前,縴夫的足跡——白德松2018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將展覽的名字定爲“縴夫的足跡”。白德松說這源於他16歲考上四川美術學院附中時看到的一段話。“我看見拉縴的人,他們總是埋着頭,弓着腰,邁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朝着目的地走去。他們從不好高騖遠,也不像一步登天,積累了這許多一步,就走過了千里路程。”60多年前看到的這段話,白德松現在還能背出來,“我不記得這是誰說的了,雖然說的是縴夫,但其實跟我畫畫的過程是一樣的。”

展覽從白德松近六十年創作生涯中精選出了87幅中國畫作品,涵蓋了中國畫人物、花鳥及部分連環畫,以體現其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和主題。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認爲,白德松是西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在改革開放以後不斷創新的代表人物,是新中國中西結合、用傳統的國畫形式表現現代生活的傑出的藝術家。他早年長期深入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傾向於畫彝族、藏族的現實人物生活,畫面的生活氣息濃厚,傳統筆墨的運用非常熟練,同時對於現代人物造型、大型主題繪畫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刻畫十分到位,達到了傳統水墨和西方素描寫實造型的高度結合。在退休後,白德松創作了一些新畫,在古代寓言、歷史名人故事題材上進行了探索,更具有裝飾性、繪畫性和對現實素材的昇華,這使得他的繪畫具有了真正的寓言性、浪漫主義和寫意性。楊曉陽指出,白德松的繪畫比一般簡單地表現生活、寫生式的、風俗畫式的、鄉土式的繪畫耐看得多,這是他長期修養、長期教學,始終關注時代、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一種表現。

北京畫院畫家、北京中山書畫社社長盧平說,自己曾跟隨白德松學畫,後來又留校成爲他的助教,在繪畫上受到白德松的深刻影響。在她看來,白德松是一個充滿個性、勇於探索、認真鑽研的畫家。他最開始畫的是連環畫,慢慢轉到水墨畫,又慢慢轉到注意形式感的繪畫。他的藝術創作風格多樣,工筆、水墨、裝飾等均有涉獵,同時喜歡探索不同的方法、形式,在四川美術學院乃至四川美術界都是領頭羊式的人物。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費新碑談到,以四川美術學院爲代表的西南地區是當代中國核心美術創作區域之一。這裏物華天寶,人才輩出。今年八十高齡的白德松教授是該學院寫實主義中國人物畫的奠基人,他六十餘年嘔心瀝血培育和建構了完整的西南地區中國人物畫人材隊伍,成果豐碩,成效斐然,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深刻影響了中國西南地區幾代藝術家和該地區的中國人物畫藝術審美趨勢。

白德松,四川成都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先後歷任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院長助理。作爲我國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白德松從事美術藝術教育三十五載,桃李滿天下。他曾在擔任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首任系主任期間,以高昂的熱情和藝術使命感帶領全體教師,投入到中國畫學科建設之中,在教學和創作方面兩相兼顧,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爲四川美院中國畫系當代教學體系的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爲傑出的中國畫家,其連環畫作品《紅巖》、《西雙版納的故事》、《山月不知心裏事》等多次獲得全國美展優秀獎;《馮將軍歌》、《魏晉文人系列》等在美術界和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據白德松多年友人、畫家邱笑秋撰文介紹,在成都市郊洛帶鎮土生土長的客家人白德松,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自幼酷愛文學藝術,1998年退休後返回故里,定居龍泉驛,隱居東山靜心求索。白先生在這批新作中所使用的線,可說是種類多、變化大,行雲流水、刀劈斧鑿、輕描淡寫、頓挫收放……這一切都應是他長期琢磨筆墨技巧和繪製連環畫的深厚功力的結果。

《靜觀》系列“之一”就是以緊湊的構圖奔放的筆墨畫出他對故鄉的眷戀深情。1998年白先生退休還鄉,遠離鬧市的喧囂,默默無聞地讀書、創作、飲酒、清淡;不攆時髦,不圖名利,過着悠閒清平的生活。

“飲白乾以過癮,喝啤酒而解渴”。雖則如此,他對世界風雲、美術現狀瞭如指掌。我問他:“你潛伏得這麼深咋個還曉得這麼多桃源之外的事情?”他泯了一小口白酒後,酸溜溜地回答我:“這叫做‘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嘛!’哈哈哈……”無論是“歸去來兮”還是“東山待起”,個性特強的白德松不同凡響,更不同古人。他所潛心繪製了五年多的“魏晉文人”系列畫正是他堅持文化自信、傳統自信的文人情結和文人品格所耕耘的收穫。

他是農民的兒子,是最接地氣的草根畫家;然而,他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院派老教授。兩者結合得極妙極好!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爲了畫好“魏晉文人”系列畫,光文案准備就花了一年多時間。他的畫中那些看似偶然所得的效果或是虛化遠化的處理,都是他一筆一劃寫出來的(近看還有筆觸美)。絕非僥辛所得。

白先生的畫風,已從“文人畫”過渡到“畫家的畫”,已不再是“逸筆草草”玩玩筆墨遊戲之作了;而是用現代繪畫形式來表現古代歷史題材的具有沉甸甸厚重感的力作了。他常引用《文心雕龍》中一句名言“變則能久,通則不乏”來鼓勵自己不斷創新的決心和耐力。

白德松雖然已經年滿80了,但白德松的創作勁頭仍然很足,他說,90歲的時候他想再辦一次個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