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研讨会聚焦森林游学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6月21日讯 6月16日—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德化举行。

本届研讨会是“第十一届海峡论坛·2019年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以“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游学”为主题,研讨人们离开城乡前往森林大地进行旅游休闲、康体健身、愉悦身心的实践,在游玩中体验人生,在感悟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运用自然的世界观和理性思维。来自海峡两岸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的近12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展开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上,两岸以及来自日本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经济师顾惠芳作了《幸福产业与特色小镇的相融相合》的主旨报告。在她看来,康养、研学产业要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相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产业生态圈,创新多样化的养生度假业态。

“在森林旅游规划时,要把森林的价值融入其中,把当地的特色结合进来,善用自然,加入更多的创意,灌注丰富的人文精神,做到人文精神与自然共存。”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李斌作《发展森林旅游的人文思维》的主旨报告,阐明森林旅游资源概述、森林旅游区规划与文创商品设计原则。

台湾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自然教育中心馆长江华章交流森林游学模式。据悉,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及生态旅游,利用无光害的夜空,推动夜间星象观察,举办昆虫夏令营活动,协助承办各级学校户外教学活动。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助理教授黄琴扉以台湾屏东雾台部落为例,分享了台湾目前森林游学的课程发展。她认为,如果透过有系统的全面性思考与管理,深度游学将有望成为生态保育、文化保存与经济发展“三赢”的策略。

“闽台一水相连,两地地理、语言、习俗相近,气候、温度、日照、土质条件相似,开展林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区位优势。”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表示,研讨会将对两岸林业融合发展、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共同保护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德化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了8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被誉为“福建最佳人居地”和“天然的养生福地”,实现了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未来,德化将借助研讨会等各类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台湾地区在生态文化、经贸往来、产业转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文图:泉州晚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王双季 林婉清(除署名外)

两岸两地

11年办10届生态文化成为

海峡交流合作一大品牌

核心提示

从2009年开始,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下属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共同搭建“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平台,在两岸分别举办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海峡两岸生物科学、生态文明科研、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

家在戴云山保护区进行资源监测(戴云山保护区 供图)

2009年首届研讨会,两岸代表合种纪念树。(戴云山保护区 供图)

找寻两岸相似点 创建研讨会平台

戴云山脉是海峡西岸的第一道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与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奇妙地构成“三山并行”,形成了神奇的自然地理景观,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潜藏着丰富鲜活的绿色血脉。整个戴云山脉长300余公里,最宽处达100多公里。戴云山脉与台湾山脉隔岸相望、遥相呼应,在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研究海峡两岸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一把“金钥匙”。德化县,位于海峡西岸的第一道山脉——戴云山脉的主峰区,不仅孕育了举世闻名“世界瓷都”的陶瓷文化,还创造和积淀了丰厚的生态文化等宝贵遗产。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黄腹角雉身影。(林清贤供图)

稀有树种钟萼木

稀有物种阳彩臂金龟

中国特有物种小竹叶臭蛙小竹叶臭蛙(雄)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德化随即开始谋划如何贯彻中央赋予的“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作用,创造性地构建先行先试平台和基地。终于,他们从“绿色血脉”中找到了切入点。

随即,德化县向台湾有关方面发出倡议,在两岸之间开创一个“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的研讨会平台。这一倡议得到台湾大学、东海大学等有关方面的热烈响应,经过两岸积极有效的筹备,首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于当年7月底在德化隆重举办,共有来自两岸30多所知名院校(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也专程与会指导。

会商建立常态机制 交流项目获得肯定

研讨会期间,两岸共同会商建立起“一年一届轮流举办”“长期合作与一事一议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运作至今。“研讨会作为一个平台,旨在构建一个独创性、可行性、前沿性的生物科学、生态文明领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以此开创性地、独特性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围绕这一主题持续不断地开创局面。”作为首届活动的组织者,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涂青云如是说。

从第三届开始,只要是在大陆举办,研讨会都被纳入“海峡论坛”,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五届还同时被列入“世界闽南文化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此后,平台站位越来越高,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覆盖面越来越广。

2014年,研讨会被国台办批准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这一项目系福建省31个保留的对台交流项目之一,而且是当时唯一一个在生态文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对台交流项目。

护林员在在枯死木处理

生态文化融合发展 民间交流不断深化

涂青云介绍,借助研讨会这一平台,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与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就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两岸物种亲缘关系以及自然保护管理等方面开展众多交流及科研项目的合作,有效开创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保护管理水平迅速提升,逐日成为两岸科研院校开展科研教学、科普教育的优选地和科研基地。

德化与台湾的经贸、文化、科教、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效。德化在台湾各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台湾的民间交流与经贸合作得以扩展。戴云山的生态战略地位和独特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专家的认可与重视。

“我参与了5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见证了两岸生态林业交流一步步迈向新台阶。”台湾生态环境科技产学研发展协会理事长汪静明认为,研讨会充分展现了两岸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一辈积极参与。

如今,研讨会已经成为集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保护文化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获得两岸大学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的普遍欢迎、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

往届研讨会成果回顾

2009年7月,首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德化召开。围绕两岸生物多样性、森林保护文化、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时任海协会副会长的张铭清也专程与会指导。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东海大学热带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签署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书》。

2010年6月,第二届研讨会举办地:台湾。以“海峡两岸生态保育研究与合作”为主题,从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比较、自然保护区管理、闽台动植物区系比较、森林保护文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期间,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东海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与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署了《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书》,联合开展六项科研项目,正式启动戴云山脉与台湾山脉“绿色血缘”关系研究。

2011年6月,第三届研讨会举办地:德化、厦门。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主题,就生态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环境、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台海两地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此次研讨会首次纳入“海峡论坛”,对于推进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研究,扩大两岸民间的交流合作具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012年5月,第四届研讨会举办地:台湾。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低碳社会”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就各自在学术上研究的状况展开交流和讨论。两岸与会代表一致发起创立“联盟”的设想,商议了初步方案:由与会代表及其所在机构(单位)加盟,加入到业已构建的常态化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扩大参与面,增强影响力。

2013年6月,第五届研讨会举办地:德化。以“生物多样性与美丽家园”为主题,就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培育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期间,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台湾中华生物学会签订“戴云山蛾类资源联合调查”科研合作协议;还举行了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教学科研基地的揭牌仪式等活动。

2015年6月,第六届研讨会举办地:德化。以“生物多样性与林下经济”为主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生物资源、森林环境、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以及林下经济产业化等进行研讨交流。期间,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签订科研交流合作协议;举办300多人参加的“林下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大型专题辅导和业务培训。

2016年9月,第七届研讨会举办地:台湾。围绕“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疗愈(康养)”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会议期间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德化分别与杉林溪森林生态园区进行合作;与台大实验林达成森林疗愈的技术方面的合作意向;与台湾师大达成蛾类种群调查及两岸亲缘对比研究意向等。

2017年6月,第八届研讨会举办地:德化。以“生物多样性与义工宣教机制创新”为主题展开研讨。期间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2项合作协议,即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陈岳民教授、三明市农科院与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签订2份合作协议书。

2018年8月,第九届研讨会举办地:台湾。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乡村再生”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切身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主要源于对环境的认识,对生态意识的传递是所有生态保护者肩上的重任。

“生态博物馆” “生态教育馆”开馆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6月21日讯 研讨会举办期间,“福建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和“德化县人民检察院生态教育馆”开馆仪式举行,以生态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教育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为少见。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实地参观考察九仙山森林游学基地、陶瓷企业、三班中国茶具城,感受德化县森林游学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与会者参观戴云山生态博物馆

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德化县生态教育馆揭牌

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整体设计理念以“脉”为创意原点,即“脉脉相连,感知戴云”。展馆设立“三山解读、绿色血缘、植被群落、动物资源、水系结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示范区、法制教育”等8大展区;主要运用4D投影、电子沙盘、VR互动、大型生态场景还原、幻影成像等表现手段,综合展示德化县、戴云山的生态特色、地貌景观、资源特色、德化·台湾渊源等内容,将“文化与积淀、教育与研究、展示与交流、文明与进步”功能融于展馆,深入挖掘收集戴云山积淀深厚的生态文化。

德化县人民检察院生态教育馆是德化县人民检察院建设的、以生态法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基地。展馆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品牌检察·创新机制”“以警示行·重拳治理”“普法预防·成效斐然”“春华秋实·扬帆奋楫”。

市民参观德化生态法制教育基地

据介绍,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和德化县人民检察院生态教育馆的建成开馆,将成为德化县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宣传、公众教育、两岸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海峡两岸青少年科教基地和生态文化的传播中心、生态资源收藏研究中心,市民参与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