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綜合報道 6月15日,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去世,年僅55歲。故宮摹印是“三代單傳”: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金禹民,是新中國故宮博物院摹印的開創者,金禹民只收了一個徒弟,就是沈偉的師傅劉玉。沈偉曾談及自己最大的苦惱:“故宮的下一代摹印傳人,會在哪裏呢?

沈偉(資料圖)

《我在故宮修文物》拍攝場地位於故宮西南角的“南三所”,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這是一時間成了很多粉絲心中膜拜工匠精神的“聖地”,據說已經有3萬多人報名想來這裏工作,可謂紅極一時。這裏是昔日紫禁城的冷宮,今天故宮的“文物醫院”。一大批專家在這裏精心修復、複製文物書畫,埋首深宮,幾十年歲月悠然而過,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跟隨故宮摹印傳人沈偉的腳步,我走進神祕的“南三所”,去探尋文物專家不爲人知的宮中生活。

沈偉的師傅劉玉

沈偉生在江南,長在太湖邊,上小學才隨父母來到北京。說起師傳,他真是個幸運兒。中國印壇有“南陳北金”,金禹民大師就是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也是新中國故宮博物院摹印的開創者。金禹民只收了一個徒弟,就是沈偉的師傅劉玉。沈偉也是劉玉培養的唯一徒弟。故宮摹印“三代單傳”,他怎麼能不深感榮幸呢?

他對師傅的崇敬溢於言表,比如,師傅爲宮藏曆代古書畫摹印五千多方,摹制皇帝璽印數量最多,爲陳毅元帥、葉飛將軍、數學家陳省身等名人治印,參與複製長沙馬王堆漢墓彩繪帛畫……

沈偉

蓋上萬個印章沒出一點差錯

雖然名聲遠揚,但是今天的“南三所”和以前默默無聞的很多年並沒有什麼不同,依然是一片寂靜的宮苑。朱漆凋落的宮門裏安裝了現代的門禁系統,工作人員刷卡進門,外人很難進入。

進門之後是一條幽深的過道,牆根兒的自行車棚裏有上百輛自行車,據說這是“宮裏人”最喜歡的交通工具。越過紅色的宮牆可以看見一排排起伏的屋脊,這裏有好幾個相互毗鄰的大四合院,是木器、織繡、青銅、鐘錶、瓷器、漆器、鑲嵌、書畫等十多個小組的辦公地。

沈偉工作的“書畫複製組”就在其中一個四合院中,院子很大,種着核桃樹、柿子樹、海棠樹,果實累累;絲瓜秧沿着樹爬得比屋頂還高,碩大的絲瓜在頭頂上搖晃;青皮的大葫蘆還剩下一兩個,寂寞地掛在架子上……“春天的時候院子開滿了花,特別漂亮,秋天就可以摘果子了,現在只剩下高處的柿子打不下來。”沈偉說。

很多年來,沈偉每天的習慣是7點半提前來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給院子裏的花花草草澆水。他關心每一個葫蘆長成的樣子,甄選之後他會摘下來做成葫蘆罐養蟈蟈,或者精心雕刻成工藝品。他還曾經在紅色的宮牆根兒下種過西紅柿和玉米,收穫季節他像一個驕傲的農民一樣在玉米前照了張相,據說那片玉米成了故宮一景。

澆完了花,沈偉有時候還會喂貓,他給這兩隻野貓起名“花子”和“灰子”,它們是這裏的“宮寵”,夏天趴在紅色的窗欞邊,冬天趴在暖氣上,憨態可掬。沈偉喜歡小動物,看到它們就覺得心情特別愉快。

做完這些事,沈偉走進院中最敞亮的北房,門楣上掛着“書畫修復組”的小牌子。幾百年的老建築了,雖然柱子上的漆色已經斑駁,但是那種典雅和講究絕非一般房子可比,用沈偉的話說,這房子“接地氣兒,讓人特別舒坦”。

走到沈偉的辦公桌邊,通常會大喫一驚,會禁不住產生疑問,這是工作的地方嗎?桌前是清水流淌的山石盆景,窗柩上掛着一串串小葫蘆,還有鳥籠子、小風箏、蛐蛐罐兒散落在周圍,全都是他喜歡的玩意兒。

沈偉坐在桌前,望了望窗外,今天的北京沒有霧霾,初冬暖暖的陽光照進來,在桌上投下柔和的陰影,他笑了,“這麼好的陽光,心情也不錯,幹活!”

沈偉在“南三所”的工作就是這麼任性,營造自己最舒服的環境,調試出最好的心情,這裏的規矩是“不加班,不趕活”,爲的就是拿出最好的工作狀態。尤其是沈偉的“摹印”,摹印是古書畫臨摹的最後一環,要求仿刻的印章要與真跡一模一樣,就連蓋上去的效果也得形神具備,和原作看不出一絲差別。

“一張古畫別人臨摹了好幾個月,花了無數心血,我這最後一個章,要是蓋壞了,不是前功盡棄嗎?所以絕不能出一丁點差錯。”30年來,沈偉雕刻仿製了1000多枚古印,在臨摹的書畫上蓋了上萬個印章,沒出過一點差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