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成立的杭州天成小学,是国内较早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早年入学的青涩少年如今多已成家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在杭州市第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民助小学——杭州市天成小学就读的孩子们如今已经长大。曾经懵懂青涩的少年已脱去稚气,成熟稳重、为家人在社会中打拼是他们的现状。

1999年1月11日,杭州市天成小学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所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公办民助、自收自支的小学。

知识改变命运

“天成让我没有心理压力,它让我感觉到了平等。”这是周亮在回忆时经常提到的。

周亮在六年级的时候插班到天成小学,对学校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三张乒乓球桌和没有足球场大的教学楼。据周爸爸说,当时报名排了很长的队伍,因为“那时杭州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不多,只有一两所。”

一开始进入学校时周亮有点不习惯,加上性格很内向,话不多,而且生活和学习都与之前有差别,成绩又不是很好,是班里的普通学生。但是对比现在的自己,周亮表示:“改变还挺大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很多帮助,虽然初中毕业之后就不住在杭州了,但是还和大家有联系。

小时候的周亮早早地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因为家里的经济问题,长大后可能会和父母一样,做点小生意或者打工,也许这就是自己的一辈子了。但来到杭州之后,周亮表示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都有了极大改变。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如今的周亮,自己管理着一家印刷厂,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至少吃穿不愁,经济自由,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依旧会选择天成小学。

当提到如今的天成小学和在里面学习的孩子们,周亮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祝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不管怎样,知识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读书与经历必不可少

如果用一个短语形容徐文涛,莫过于“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研究生都一直名列前茅,现在的他是一名国防大学的老师。

小时候的徐文涛很内向,但渐渐地,天成小学的氛围让他敞开了心扉,还交到了一帮不错的朋友。“虽然学校的电脑配置很低,连厕所也只有一个。”但是徐文涛回过好多次母校,“我是一个比较念旧的人。”

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但每当午夜梦回,母校依旧清晰如故,包括年少时的情窦初开。徐文涛表示,虽然很多细节都记不大清了,但还是印象深刻。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人生中第一次上电视。

徐文涛在杭州读小学时特别爱看书,“印象中杭州的新华书店特别大,我会经常跑到那里去看书。”有一年儿童节,幼小的徐文涛问妈妈要了几元钱坐着公交车到新华书店看了一整天的书。也是得益于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徐文涛的知识面非常广。小学有门课叫《常识》,童言无忌的徐文涛经常能发现老师讲课错误的地方,老师也经常借他课外书拓展知识。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此外徐文涛以校内选拔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浙江卫视少儿智力问答的综艺节目——《一个头,两个大》的录制,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表示,这都是小学时老师殷勤的教导以及热爱阅读的优良习惯,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的徐文涛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也很感谢曾经的老师教授的道理以及对自己的启蒙,这些都对他世界观的树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做人,三观一定要正!”

“做人,三观一定要正!”20年前,这是天成小学教给叶峰最深刻的道理;20年后,这是叶峰教给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一句话。

曾经的轻狂少年如今已成家立业,还有了一个两岁半的宝宝。记者采访当天,正逢叶峰和太太的结婚3周年纪念日。叶峰目前在丽水经营一家连锁超市,忙碌的他特地赶回来陪妻子吃饭,他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却也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一生。所以叶峰希望自己事业稳定,可以有闲暇的时间多陪陪妻子和孩子。

叶峰在四年级时转到天成小学,虽然校区搬了,但记忆还在:小学进校门的左手边是两层楼,中间的操场十分小,没有现在的塑胶跑道那么大。当时地是水泥浇筑的,右手边是传达室,正前方是三层的教学楼。当时的六(1)班位于二层左手边的第一个教室。

在叶峰的人生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就是班主任蒋老师。据他介绍,蒋老师是一个特别温柔、细心,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里的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是蒋老师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心,一视同仁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融入这个城市。踏入社会之后的叶峰,认为天成小学帮他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避免以后走弯路。

叶峰最后说:“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下,要好好学习,三观要正。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也要学会做人。”

如今,叶峰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中国农业新闻网粉丝突破60万。

一篇文章阅读量突破三百三十万的网站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中国农业新闻网介绍:中国农业新闻网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中国农业新闻网十分重视网站保护,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com、中国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新闻网.com、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中国、农业新闻.com、农业新闻.cn等都属于我们公司。对中国农业新闻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使那些假冒中国农业新闻网的网站无地自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中国农业新闻网又理所当然拥有了中国农业新闻网腾讯公众号,中国农业新闻网百度直达号,百家号以及各主要网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应、知乎等注册用户均属于中国农业新闻网。头条号中的“农业新闻”即是中国农业新闻网倾心打造的,便于搜索和关注的头条号。

谁有思想,谁有发展思路,谁能让企业腾飞,谁就会拥有未来。我们在农业互联网行业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们拥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创新立项,以及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新闻网的成立(包括对所有域名的保护)足以证明我们的前瞻,中国农业新闻网不靠收取费用运营到今天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2019是农业互联网腾飞的一年,农业文化产业网络媒体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正在行动~!

目前国家处于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时代。谁都知道依靠强权,单打独斗不可能拥有未来。希望有意合作、共谋发展的有识之士,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体方案,共同把中国农业新闻网办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出力,为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出力。

那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