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題材和放低視角的拍攝,只不過這次換了個災難片的視角,但本質上寫的還是家庭核心和田園生活。導演用“很輕快“的節奏述說了一次大停電,給主人公一家人和觀衆帶來的末日感——其實就是所有用電的都不能用了,包括用電池的。《生存家族》:給我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還有一種被逼迫着成長的感覺。

電影總能通過樸素寫實的方式,讓我們沉思最本源的哲學問題:我們是誰?生命最本源的支撐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電的發明,讓我們的生活異常便利,智能手機的存在讓我們重度依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電突然消失,我們的生活會如何?

故事開始於某一天,整個東京的電力設備突然失效。最開始人們以爲只是一場簡單的停電事故,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復,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持續性斷電下,超市水糧售空,交通癱瘓,整個東京的都市生活全線停擺。這部電影裏,住在東京的現代化家庭,每個人都抱着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維繫他們的是“電”。

最開始,所有人都在預期,這不過是一次短暫的事故,只要撐過幾天就會恢復正常,然而時間推移,生活的進度漸漸慢了下來。城市的優勢成了弊端,沒有電就需要慢慢攀爬的高樓,無法推動風水就不能進行的家務勞作,電子產品的切斷,無法有效溝通的悠長接觸,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在一瞬間翻了天。

在沒有電的世界,溫飽是唯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家四口過了二年多沒有電的生活,一家四口擺脫了高科技產品給彼此之間帶來的隔閡,一家四口學會了在勞作中尋找快樂。一家四口幫助獨居的老頭抓豬,做事的時候,老頭內心非常寂寞,從他提起兒子的神態語氣,他應是以兒子爲榮,但更有因兒子孫子,不在身邊而淡淡的悲傷。

哥哥最初對手機的執念,但最後扔掉手機,顯示了他內心的進化歷程,對愛情的放棄,對人生的不完美的妥協,背起對一家人的責任,逃難。連最廢的妹妹由最初的討厭農村,不得不去農村,最後喜歡上了農村,自己縫衣服,不再給家人負擔。

在這電影裏,導演沒有故作姿態地,向我們表示這一停電的恐慌,而是用一系列的對比,將城市人類醜陋的嘴臉不斷逼到鏡頭的邊角。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嘲笑農耕時代的艱辛和酸楚?又有什麼勇氣去排斥他們身體勞作之後的成果?這部影片所有的細節展示,都會在影片的另一個地方作出諷刺答覆。仔細看,你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將“城市病”曝光到什麼地步。情感淡漠、依賴電子,心高氣傲……

最開始,所有人都在預期,這不過是一次短暫的事故,只要撐過幾天就會恢復正常,然而時間推移,生活的進度漸漸慢了下來。城市的優勢成了弊端,沒有電就需要慢慢攀爬的高樓,無法推動風水就不能進行的家務勞作,電子產品的切斷,無法有效溝通的悠長接觸,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在一瞬間翻了天。

電影中,人物性格的轉變,自然而然的淚點和笑點,路途中遇見各種各樣有趣又溫暖的人。一家人在經歷了很多後,執行力超強,不再依靠外力,比如:在餓得快倒下時,看到田間的豬,爸爸首當其衝去抓,媽媽立馬跟上,遞上了繩。再比如:當地圖把他們導到了一條沒有橋的大河前,在男生還在爲地圖過時而惱羞成怒時,爸爸已經開始在岸邊收集木頭繩索塑料瓶打算做竹筏,媽媽和女兒也一言不發加入製作。

因爲結局是美好,便沒有了對於災難片的恐懼,沒有電足以讓現代社會的一切改變,所以我們活着得是爲什麼?物質決定精神,在科技發達,生活便捷的現代社會中,爲何內心還是不滿、空虛?迴歸田園,迴歸爲一日三餐而勞作,回到爲最根本的生存而努力,是不是這樣內心更加充實?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簡單舒適?被現實社會的規則牽絆的自己,一直思考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希望追尋自己所熱愛的,或許,活着便可以作爲人生的意義。

影片中的呼應:影片開始媽媽收到外公送來的魚不敢殺,因爲停電,只能把壞掉的魚扔掉。在鄉下獨居老爺爺的家已經可以分切豬肉;最後一家人到海邊的時候,爺爺正在釣魚,也是呼應。

這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主旨人們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束手無措。舒適的城市生活,使我們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若。我們脆弱敏感,一點挫折就歇斯底里,怨天尤人。這部電影給我們敲響警鐘,要居安思危,多鍛鍊生存能力。地球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平和,地震、海嘯、瘟疫、戰爭這些也許某一天就會降臨,到那時我們是否還要用手足無措來應對。青少年們不要再想着每天追星,要多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備萬一。

電影帶給我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還有一種被逼迫着成長的感覺。看完很珍惜身邊現有的資源,也珍惜家人,國慶要是放假久就回家陪家人吧。也要努力增強自己的實力,這樣以後才能好好保護家人。雖然不一定會像電影那樣斷電,也沒有那樣的契機,但是還有很多別的方式來陪伴家人,保護他們。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努力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