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十餘年前混跡於天涯論壇,名噪一時,著書十餘冊,學貫中西!

熊逸,是一筆名,只有極少的人識得他廬山真面目。熊逸堅持用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多數人來說,聽熊逸講傳統文化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爲他總是站在雲端,環抱雙臂,笑吟吟的,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無論飄到哪裏都是一個局外人。

他沒有熱忱,甚至沒有溫度,僅有的只是旺盛的好奇心。

他不會幫你提升民族自豪感,也不會從古人那裏幫你發掘待人接物的生活智慧,換言之,他既不會滿足你的情感需求,也沒有任何工具價值。

更可恨的是,他總會沉浸在玩樂的趣味裏,用狗仔隊式的考據帶來一波三折,用刑訊官式的逼問製造峯迴路轉,但在高鐵和飛機不斷提速的今天,誰還忍受得了廂式馬車的節奏呢?

熊逸:中國當代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如果你喜歡“一日五遊”或者“五天歐洲十國遊”這種項目,習慣了打卡發朋友圈的程序,那麼在旅途當中,你只需要一個腿腳麻利的領路人,完全沒必要花高價去請資深導遊。

同樣,如果你只想花最小的時間成本,用最不動腦的方式瞭解傳統文化的一二三四,你應該果斷地把熊逸的書扔出購物車。

但是,如果你能夠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古老而陌生的城市,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想要欣賞它深處的美,而不是不由分說、義無反顧地去愛它,更不是要在險惡而緊迫的生存競爭裏快速尋找趁手的武器,那麼熊逸的書,會是你最好的陪伴者。

在《王陽明:一切心法》這部書裏,熊逸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發現:

王陽明的成功非但不是由他的學說帶來的,兩者甚至南轅北轍。

熊逸:中國當代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也就是說,王陽明在軍事上的攻無不克是一回事,陽明心學的理論建設是另一回事,前者靠的是機關算盡的巧妙謀略,不僅針對敵人,同樣針對盟友和同僚,這裏邊當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欺詐手段;

後者卻是“君子坦蕩蕩”的極致,憑着這套心法,人在險惡的局面裏大概率上會成爲楊漣、左光斗那樣的義士或烈士。

這就很容易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後人因爲仰慕王陽明的成功而鑽研他的心法,這真的有用嗎?

熊逸還有分析說,陽明心學並沒有一套嚴密的理論架構,如果我們把它當成一套哲學的話,那麼,我們要麼會看到很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要麼會不斷腦補,在不知不覺中使它改頭換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尷尬,是因爲王陽明在提出這套理論的時候,並不是出於“立言”的考慮,而是爲了鍼砭時弊,矯枉當然過正。

當時的所謂時弊,就是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嚴重脫節。

書本教人做聖人,至少也要做個正人君子,雖然這些古老的聖賢書早已經和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了,但要想在現實社會上求取功名,升官發財,就必須把這些書本知識的字面涵義讀熟讀透。

於是,最容易成功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夠把內心一分爲二,讓“知”和“行”徹底脫節的人。

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並不是說讓“知”和“行”保持一致,而是說“知”和“行”是一回事。


熊逸:中國當代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現在下單,特惠88元


這個怪誕的理論確實不合理,但在當時相當合情,是針對“知”和“行”徹底脫節的虛僞風氣所下的一劑猛藥。不過,事情的另一面才更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那就是這劑猛藥到底收效如何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感的問題,但“現實感”這個詞本身似乎就足夠有說明意義了。那麼,雖有猛藥但療效不佳,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熊逸的書總是這樣,解答完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會帶出更多的新問題來。這個系列的另外幾本書,《道可道》、《逍遙遊》和《思辨的禪趣》,都是同樣風格的延續,也常常能從我們習焉不察的觀念裏發現波瀾、玄機,甚至驚悚。

熊逸:中國當代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中國思想史系列

我最喜歡熊逸那種既高屋建瓴,又釜底抽薪的本領。

比作《思辨的禪趣》,雖然並不把著名的禪宗公案、機鋒當作探究的重點,但只要你把全書貫通下來,任何你見過或沒見過的公案、機鋒都再也不會難得倒你。

風格即人,讀者可以從這樣的風格里看到一個真正懷着超然態度的局外人。

而這樣的超然,在一些情感豐富的人看來,簡直就是可恨的漠然,而無論超然還是漠然,都會造成經典神聖性的消解。

這讓我相信熊逸是個來自外星球的人類學家,而不是所謂國學大師,同樣也不是我們當中的一員。如果你不小心喜歡上了他的作品,那麼你一定已經自絕於主流社會了。

但是,總有一小部分人會寬慰你說:“這並不是壞事啊。”

今天推薦的這套《王陽明:一切心法》是熊逸沉浸十年力作。是一部誠意之作,它權威、有趣、真摯,易懂,只爲讓你瞭解真正的而不是爲誤解的王陽明,瞭解“心”在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概念。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立即進入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