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舊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揚州氣候宜人,景色清麗,物產豐饒,商業繁盛。悠久的歷史、繁華的風物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和藝術,而揚州學派、廣陵琴派、揚州畫派則在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中具有非凡地位,對後世影響巨大。

揚州一詞, 古已有之。《尚書·禹貢》雲:“ 淮、海維揚州。”。春秋時期, 吳王夫差爲了爭霸中原, 在今揚州市北面築邗城, 又於邗城之下開挖邗溝, 引長江水向北經廣武、射陽等地入淮河,把長江與淮河貫通起來, 於是形成揚州作爲水陸交通樞紐的地位。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 爲了南征的需要, 開挖了一條從江蘇淮安至揚州的山陽瀆。煬帝即位, 又徵河南、淮北諸郡民工百萬開通濟渠。南通邗溝, 自洛陽抵揚州入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運河。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古邗溝

揚州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也是南漕北運的咽喉和樞紐,交通的發達爲商品經濟的萌芽奠定了基礎。唐代的杜牧曾經寫過“ 春風十里揚州路” 的詩句, 南宋姜夔把這裏稱作“ 淮左名都”,足以見得揚州城的富庶 。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運河旁運鹽船隻

自明朝起至清中期,揚州作爲我國中部各省食鹽供應和銷售基地的地位不斷被鞏固。經營鹽業獲利極高,乾隆之世, 兩淮產鹽每斤成本爲十六文, 銷往漢口則每斤價值“ 五六十文不等”。因此,揚州當時的鹽商“ 富者以千萬計”。與此同時,清中期揚州的市民社會與市民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揚州當地鹽商舊宅

作爲通都大衢的揚州, 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在他們之中, 有文壇的俊彥, 也有淵博的宿儒。清初的王漁陽、南洪北孔等,都曾經往來於此。而作爲一個繁榮的經濟都會, 揚州也以它富足的財源支持了極其恢宏的文化事業。全盛之日的揚州, 在當地官員倡導下,經常舉辦詩文酒會。特別是一些鹽商羣體, 堪稱豪富, 亦好風雅, 對四方名士來揚州者, 多延攬接待。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三日, 辭官歸來鬻舊業的鄭板橋約同友人程綿莊、黃癭瓢等九人會於揚州竹西亭, 詩酒酬唱……受擁有強大書畫購買力的鹽商羣體影響,畫壇與衆不同的審美趣味應運而生。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鉅富鹽商聚會圖

在揚州, 還有另外一種鮮爲人知的明朝遺民文化。康乾時期, 揚州北湖一帶,是明代遺民聚居的地方。這一批沒落的貴族, 明清之際的社會鉅變在使他們在變成平民的同時還深入思考了社會形態。他們有着深厚的文化道德修養, 在揚州的市民社會中備受尊敬。清初四僧中直接影響了揚州畫派的著名畫家石濤和尚,本身就是明代遺民。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鄭燮 青竹秀石立軸水墨紙本 239 x 122 cm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鄭燮 青竹秀石 局部

石濤於康熙二十六年來到揚州,並以他那卓越的藝術見地和創作實踐揭開了揚州畫派的序幕。適宜的氣候和土壤遂使揚州畫派這粒藝術的種子迅速生長成爲枝葉扶蘇的一棵大樹。鄭板橋、李鱓從興化來了, 金農從杭州來了, 黃慎從寧化來了,汪士慎從安徽來了, 南通的李方膺也來了。他們和揚州本地的高翔、羅聘一起, 形成了我國曆史上一個影響深巨、風格特異的畫派。

“揚州八怪”在向石濤學習的時候,各保有自己的面貌, 不爲一種格局所拘。金農的書法與花卉小品, 黃慎的仙佛、乞丐和縴夫, 鄭燮的蘭竹、“六分半書”, 李鱔的“ 水墨奇趣”以及李方膺、汪士慎的花鳥蟲魚, 高翔的山水, 羅聘的《鬼趣圖》等等, 其他如華巖、高風翰、陳撰、閔貞、邊壽民等人的作品, 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汪士慎 墨梅立軸水墨紙本 76 x 41.8 cm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汪士慎 墨梅 局部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羅聘 蕉月凝香立軸水墨紙本 107 x 38 cm

在當時揚州畫家們的作品中, 普遍存在着一股傲誕和野逸的趣味,這正是明清易代時期市民社會反叛精神的集中表現。這樣的精神,也只有在揚州這座富庶繁華、充滿那一時代所特有的遺民文化氣氛、市民意識發育比較充分的城市才能表現出來。

博古論今 | 揚州畫派的形成

金農 墨竹圖立軸水墨紙本 99 x 36.5 c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