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設備到當海上“牧場主”

圖文:湖北造“深海漁場”全球首創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通訊員 黃玲 楊德義

圖爲:湖北造世界首座“深海漁場”。(圖片由武船集團提供)

編者按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航天強國,加強航空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空天海洋成爲重點領域。4月底,我省工業經濟穩增長快轉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發佈,提出超前謀劃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我省“上天入海”不斷取得技術突破,AG600鯤龍首飛、“蛟龍”入海、快舟火箭發射……邁向高質量,佈局空天海洋,湖北有哪些新作爲?逐夢空天海洋,湖北如何釋放新動能?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這個夏天,對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以下簡稱“海工院”)院長王宇來說,是收穫的季節:海工院研製的世界首座“深海漁場”在挪威即將開捕、國內首座“深海漁場”交付、再籤海南“深海智能漁場”大單……

深海養殖收益巨大,沿海各省躍躍欲試,他們正醞釀着一個大計劃:當海上“牧場主”。

作爲“深海漁場”的誕生地,不靠海的湖北如何追逐藍色夢想?請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的報道。

“深海漁場”迎來首個“豐收季”——

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將端上餐桌

“三文魚在新家茁壯成長,再次證明中挪雙方的合作已取得巨大成功。”不久前,挪威薩馬爾集團總裁魏佐先生的一封郵件,發送到王宇的手機上。

去年6月3日,湖北造世界首座“深海漁場”順利交付客戶——著名的三文魚養殖巨頭薩馬爾集團。

一年過去,魚兒長大了,魏佐向中國朋友預告了三文魚豐收儀式的時間,邀請大家到挪威見證。

看完信,一向沉穩的王宇也掩飾不住興奮之情。“這個消息,比一年前漁場交付更讓人高興。”王宇表示,收穫第一網魚意義非凡,說明全球首創“深海漁場”真正獲得成功。

“深海漁場”橫空出世,吸引世界眼光。前來洽談者絡繹不絕,除了國內沿海省份的漁業主管部門和漁場老闆,還有來自加拿大、芬蘭、智利、冰島等國的漁業公司。

一時間,訂單如雪片般飛來:薩馬爾集團再訂5座“深海漁場”、山東萬澤豐漁業定製我國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海南臨高海豐公司簽署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合作協議……

“由於海域自然條件、客戶需求不同,每座漁場都是個性化定製。”王宇介紹,比如“深藍1號”客戶計劃在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這裏夏季水溫高,三文魚難以存活。於是,設計師推出全潛式“深海漁場”,潛水深度介於4米到50米之間,操控人員可根據海水溫度控制漁場升降,使三文魚羣在適宜的溫度層生長。

武船集團總經理陳埥說:“‘深藍1號’的投用,將開創全球溫暖海域大規模養殖三文魚的先河。”

山東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寧表示,三文魚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我國過去無法利用遠海大量養殖三文魚,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如果6月投放魚苗,百姓最快春節就能喫到“深藍1號”養出的三文魚了。

無中生有,海上“巨無霸”催生百億商機——

龐大供應鏈呼喚鄂企抱團掘金

時間回溯到2014年9月,薩馬爾集團面向全球招標,拋出智能化“深海漁場”建造訂單。

海工院一舉中標。該院是國內首個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由武船、武漢船用機械等多家單位聯合成立。

從無到有,“深海漁場”催生巨大商機。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年,“深海漁場”產業規模將超過百億元,相關產業如養殖、運輸、冷藏、加工等產值預計可達千億元。

我省具備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優勢條件,除武船外,還有船用輔機國內領先的武漢船用機械、鑽採裝備國內領先的中石化石油工程機械、水下技術國內領先的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單位。

湖北海工裝備,如何參與到“深海漁場”研製和配套中?“湖北海工裝備實力不俗,完全可以更多地參與到‘深海漁場’配套中,成爲我們的供應商。”王宇介紹,“深海漁場”建造要突破總體設計、系統集成和關鍵設備研發三大難關,涉及海洋環境監測、遠程遙控、飼料投放、抗臺下潛、魚羣監控、死魚處理等多個功能系統,每個漁場僅各類傳感器、水下水上監控設備就要成千上萬臺套,龐大的供應鏈需要大批系統設備商提供配套。

交付挪威的首個漁場,薩馬爾公司花了5年在歐洲尋找配套廠家,許多關鍵設備都是薩馬爾和設備廠家共同研發的。王宇表示,隨着首批三文魚豐收,“深海漁場”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海工院要打造自己的供應鏈,提供國產化程度更高的“深海漁場”。

在海工院提供的一份“湖北潛在合作單位”清單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該院已詳細梳理了可能合作的單位、領域和方向,15家合作單位包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科技大學、武鋼、中船重工712所、九州通等,涉及養殖技術、養殖監測、物流、通信等專業領域。

省委軍民融合辦船舶處處長鬍瓊表示,將盡快搭建平臺,聯合省內相關優勢企業,開展“深海漁場”配套裝備研發攻關,引導銷售、物流等企業參與其中,讓“深海漁場”用上更多“湖北造”。

顛覆傳統,養殖“神器”向深海要食物——

借“船”出海,照樣能當海上“牧場主”

十幾名維護人員,向“深海漁場”投入150萬尾魚苗,養殖1年多後成熟,每條三文魚5公斤至6公斤,這一季可貢獻產值6億多人民幣。在挪威,“深海漁場”正在上演這一傳奇。

當初,這座“深海漁場”造價2.8億元人民幣。這意味着,漁業公司不僅一年就能收回投資,還大有賺頭。“對傳統養殖業來說,這樣的規模不可想象。”4月12日,海工院在海南與臨高海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採購備忘錄》。按照計劃,這一平臺由三個“深海漁場”和一個保障平臺組成,建成後每年成品魚產量6000噸,相當於500個至600個傳統近海深水網箱標準箱總產量。“深海漁場”養殖的巨大收益,讓資本怦然心動。

在海洋陵水漁場合作方中,就出現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北大青鳥集團的身影。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許多漁業公司規模不大,現有資金難以承受“深海漁場”的高造價,山東已成立融資租賃公司,未來將開展“深海漁場”融資租賃業務,購買一批“深海漁場”,支持本地漁企走向遠海,做大做強。

胡瓊表示,開發“深海漁場”,湖北應有更大建樹。採訪中,多位專家建議,海工院等湖北相關優勢企業,可以利用成熟的漁場建造技術和運營維護經驗,聯合金融機構或社會資本,找一片合適的海域,成立項目制漁業養殖企業,投身深遠海養殖,藉助資本的力量出海,當現代海上“牧場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