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藍耕荒面臨退伍,原本有多種選擇的他,想起父親遺願中“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美麗的園林”,最終決定回到四川省公安學校從事後勤工作。對於《示兒》這首小詩,在藍耕荒的理解中,父親將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比喻爲“荒沙”、不合理的舊制度比喻爲“荊棘”、萬惡的反動派比喻爲“狼犬”。

原創 ︳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耕荒”,紅巖英烈藍蒂裕遺囑《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原創 ︳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耕荒”,紅巖英烈藍蒂裕遺囑《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

藍耕荒(右)曾上過《中國青年》雜誌封面

你——耕荒,

我親愛的孩子;

從荒沙中來,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與你永別了。

滿街狼犬,

遍地荊棘,

給你什麼遺囑呢?

我的孩子!

今後——願你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

把祖國的荒沙,

耕種成爲美麗的園林!

這是紅巖英烈藍蒂裕犧牲前在獄中寫給兒子藍耕荒的一份遺囑,一首滿含深情、充滿期望的小詩《示兒》。

2019年6月6日,CQDK全媒體記者來到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找到了小詩中的主人公藍耕荒。

採訪中,75歲的藍耕荒在講述父親藍蒂裕英勇不屈的革命故事時,數度傷心落淚:“我很慶幸,我是‘藍鬍子’藍蒂裕的兒子。父親的76字箴言,字字千鈞重,一直伴隨着我的漫漫人生路。”

16歲繼承父親遺志參軍,在空氣稀薄的雲貴高原摸爬滾打;轉業後到四川省公安學校(現四川警察學院)從事後勤工作,22年間經手數千萬元的資金,卻絲毫不曾動搖意志,藍耕荒身體力行地謹遵父親教誨,沒有辜負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望。

原創 ︳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耕荒”,紅巖英烈藍蒂裕遺囑《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

藍耕荒展示父子倆年輕時的照片

“‘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燈”

瀘州市江陽區濂溪路,四川警察學院家屬院所在地,藍耕荒退休後,和老伴唐如芬住在這裏。

花格子襯衫、白色短褲搭配涼鞋,穿着簡單樸素,是藍耕荒給人的第一印象。採訪剛一開始,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上世紀60年代,由楊益言、羅廣斌創作的長篇小說《紅巖》風靡海內外,不僅真實再現了中共重慶地下黨的英勇鬥爭,也激勵了好幾代人。

“小說中,作爲華鎣山游擊隊長的‘藍鬍子’,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四處派兵設卡妄想捉拿。”談及“藍鬍子”的原型父親藍蒂裕,藍耕荒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不經意間透露於眉宇。

作爲一名革命志士,父親的光輝形象永遠鐫刻在藍耕荒的記憶深處。

藍蒂裕,重慶墊江人,青年時參加救亡運動,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藍蒂裕起初在重慶海員工會擔任《新華日報》發行員,暗中從事黨內交通聯絡工作。在國民黨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他不幸被捕,卻又挖牆逃離虎口。在與黨一度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繼續自覺地開展進步工作。

1947年,恢復黨的關係後,藍蒂裕被派往梁山縣(現梁平區)開展工作,參與籌建梁(山)墊(江)游擊區,後擔任梁墊邊特支書記。他以“藍太醫”的身份爲掩護,爲黨組織在這一地區開展武裝鬥爭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冬,因叛徒的出賣,藍蒂裕不幸在墊江縣被捕。在渣滓洞監獄,藍蒂裕作爲“鐵窗詩社”成員,積極參加獄中鬥爭,屢受敵人酷刑折磨,但他始終頑強不屈。

1949年10月28日清晨,藍蒂裕等革命志士被特務從獄中押出。意識到生命已到最後時刻,藍蒂裕在將寫好多時的《示兒》詩交給難友,隨後從容不迫地走向大坪刑場,就義時年僅33歲。

《示兒》不僅是一首詩,還是藍蒂裕留給5歲兒子藍耕荒的遺囑,正是這首詩,讓藍蒂裕變得家喻戶曉。

“短短76個字,多年來如同釘子,牢牢釘在我的心上,一刻也不敢懈怠。”自打藍耕荒懂事起,“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就成爲了他的人生指路明燈、前進動力和做人準則。

原創 ︳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耕荒”,紅巖英烈藍蒂裕遺囑《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

《中國青年》雜誌封面報道藍耕荒

“把總理的叮囑託在雙肩”

古人以詩言志,藍蒂裕則是用名言志。藍耕荒介紹,父親原名“藍俊安”,後改爲“藍崇高”,即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可是光有理想還不夠,得有堅韌意志,於是之後又改名“藍亞松”,意爲要做亞洲的一棵青松,不懼風吹雨打。

“不久,父親覺得‘亞松’缺乏力度,再改名‘藍蒂裕’,意思是‘團結勞苦大衆,打倒法西斯蒂,讓全中國勞苦大衆,都過上富裕生活。’”藍耕荒解釋道。

對於《示兒》這首小詩,在藍耕荒的理解中,父親將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比喻爲“荒沙”、不合理的舊制度比喻爲“荊棘”、萬惡的反動派比喻爲“狼犬”。藍耕荒說:“父親明確地告訴我,出生於兵荒馬亂的時代,長大後必須接下老一輩的革命重擔,前赴後繼。”

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1961年,藍耕荒決定投筆從戎,16歲的他在參軍登記表上毅然地寫下名字,作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到保衛祖國的第一線,去繼承父親的遺志,以此來鍛鍊自己。

“21載軍旅生涯,黨將我從一個無知的青年,培養成了一名營職政工幹部。”正是部隊的人生歷練,爲藍耕荒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此他心存感激。

連續兩年“練兵技術能手”和連續三年“五好戰士”表彰,以及被原昆明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這一系列的榮譽是對藍耕荒作爲一名普通士兵的最大認可。

在軍營,藍耕荒不僅是部隊大練兵中的技術能手,還是文藝骨幹。他所在部隊的戰士組建了業餘演出隊,以《示兒》一詩爲素材,創作了《從荒沙中來的戰士》配樂詩朗誦節目,並由藍耕荒上臺朗誦。

讓藍耕荒引以爲傲的是,在會演期間,恰逢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一行訪問非洲後回到昆明,軍區首長精選了幾個會演中的節目向總理進行了彙報演出,其中就有《從荒沙中來的戰士》。

那是1964年2月6日的晚上,當藍耕荒站在聚光燈下飽含淚水朗誦到“今夜,我要與你永別了。滿街狼犬,遍地荊棘,給你什麼遺囑呢?我的孩子!今後——願你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爲美麗的園林!”時,兩位首長感動得熱淚盈眶。

演出結束後,兩位首長來到後臺接見演出隊員,聽到軍區政委介紹,得知藍耕荒是紅巖英烈藍蒂裕的兒子後,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和周恩來總理的單獨談話,更是讓藍耕荒永生難忘。

“你在部隊好好幹,要像你父親那樣,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部隊做一個紅色的接班人。”藍耕荒清楚地記得,周恩來總理握着他的手,不僅語重心長地勉勵他好好學習,還吩咐軍區首長讓他儘量少朗誦,以免過於悲痛傷了身體。

“短短几句話讓我熱血沸騰,可以說,三天三夜都沒能睡得着覺,總理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盪。”對於藍耕荒來說,那是一段美好的記憶。

1964年3月2日,在昆明軍區“四好連隊”“五好戰士”表彰大會上,藍耕荒作爲代表之一,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同年3月25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藍耕荒看來,如果說父親的遺志釘在心上,那麼總理的叮囑便是託在雙肩,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

原創 ︳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耕荒”,紅巖英烈藍蒂裕遺囑《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

藍耕荒說“自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讓紅巖精神代代相傳,對黨忠誠永不變心”

“在部隊得到的艱苦鍛鍊,是我人生的寶貴財富。”每當談及自己的軍旅生涯,藍耕荒總有此感念。

作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炮兵團通信班的一名退伍軍人,藍耕荒回憶說,雲貴高原空氣稀薄,當年,從陣地到觀察所,單程距離10多公里,光往返就夠嗆,而他們肩上還要扛着通信器材,經常累得臉青面黑。

艱苦的訓練和工作,藍耕荒從未叫苦喊累,更沒有因爲自己是烈士之子而要求組織照顧。

“在一次夜間實戰演習中,傾盆大雨把我全身都淋透了,架線時,我被陣地試機的電流打得眼冒金星,全身發麻。”可想想當年父親在遭遇國民黨反動派酷刑折磨,被烙鐵燒焦的身體“吱吱”作響時,藍耕荒就覺得這些並不算什麼。

憑藉在部隊的優秀表現,1964年6月,《解放軍畫報》用了整整3個版面,報道了藍耕荒的先進事蹟。

1982年,藍耕荒面臨退伍,原本有多種選擇的他,想起父親遺願中“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美麗的園林”,最終決定回到四川省公安學校從事後勤工作。

“我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熱情,一分錢當兩分錢花,潛心爲師生們創造一個優美、清幽的校園環境。”3年時間,藍耕荒跑遍周邊幾個地、市、州的苗圃,選擇購買物美價廉、適合校園種植的花木,盡力搞好學校的綠化建設。學校先後斬獲“瀘州市綠化衛生先進單位”“四川省綠化先進高校”等榮譽,藍耕荒也多次獲得嘉獎。

後來,藍耕荒擔任學校後勤處副處長,每年經手的資金高達數百萬元,但他的意志絲毫未曾動搖過。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

“可以自豪地說,我一直踐行着父親的教誨,沒有辜負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望。”這句話,藍耕荒說得斬釘截鐵。

“胸懷坦蕩,對黨忠誠永不變心。我們要不斷傳承紅巖精神,讓生命的色彩更加絢麗斑斕。”藍耕荒表示,這既是對父親在天之靈的告慰,也是他心底始終不改的信念。

採訪快要結束時,藍耕荒遞給CQDK全媒體記者一張紙,上面是一首《寫給我的爸爸藍蒂裕》的長詩,其中有以下內容:

國民黨反動派的子彈毀掉了您的身軀,

卻讓您的革命精神長留人間。

您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着追求,

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與信念,

是我們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鼓舞我們前進的壯麗的詩篇。

如今,

遍地的荊棘已被剷除,

再也沒有滿街的狼犬,

我們用變秋天爲春天的精神,

讓祖國綠樹成蔭,

鮮花燦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