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最可怕的東西就是依賴,當人習慣了某一件事情或者是某一個人的時候,當突然一天這種情況得到改變之後,會變得手足無措,變得迷茫,不知何去何從,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依賴型人格是人生活中因爲過度依賴而產生的性格障礙,如松子,懂事但又敏感,她的生活一切都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從來都不是自己的選擇,自己也沒有過想法,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爲了一名老師,在外人看來松子是懂事的,因爲她遵從父親的意志。

喜歡看喜劇,因爲故事的結局總是以圓滿收場,但是我知道人生大都不如人所願,生活亦甜亦苦,不禁想起了《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那個被上帝所拋棄的松子。

阿笙處於人生的低潮期,一天父親帶着一個骨灰盒,囑咐他到姑姑的住處收拾遺物,面對像垃圾場一樣的房間,阿笙在警察的口中瞭解了這個被人嫌棄的陌生姑姑——松子。

松子曾經是一個美麗溫柔的音樂老師,在一次學校的集體旅行中,學生阿龍拿了店主的錢,爲了息事寧人,松子在錢不夠的情況下偷拿了同事的錢幫阿龍還錢,但是謊言一個需要用其他的謊言遮蓋,最後導致松子被學校開除,從此松子的人生徹底的改變了。

松子無疑是一個渣男收割機,她和一個不得志的作家同居,時不時地受到家暴,最後作家臥軌自殺。她成爲了岡野健夫的情婦,但是他卻從未愛過鬆子半分,只爲的是佔有松子的肉體。她被小混混利用成爲了賺錢的工具,一氣之下殺死了他,最後入獄。那個曾經改變了她人生的阿龍是她生命裏遇到的最後一個男人,仍然帶她回到了惡性循環之中。

每一個看過影片的觀衆都會爲松子的悲劇經歷而感嘆,似乎在她的身上我們也總會找到一些自己的痕跡,不由地讓我們產生共鳴。我們爲了生活而拼盡全力,但是也未能得到應有的回報;我們渴望被人理解,但是總是無所宣泄內心的苦悶,越來越孤獨;我們渴望被愛,但是總是一次又一次在現實中無情拋棄。

《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用唯美的喜劇方式表達着這個悲傷的故事,反而讓故事更加的悲傷。松子的一生好像從來不曾被上帝所眷顧,她渴望得到愛,但是卻從來不曾擁有過,她爲了愛不惜放下一切,像一個乞丐一般討好所有人。

松子是典型的依賴型人格,缺乏獨立的自我意識,總是把自己的人生寄託在別人的身上。她喜歡做鬼臉,因爲只有這個表情纔會得到父親的笑容,纔會感受到些許的父愛。在生命裏遇到的這些男人,她用自己所能給予的一切討好着着他們,只因爲能夠得到他們的愛。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裏面說到: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在影片中苦悶不得志的作家在臥軌臨死前對松子說到這句話,松子在51歲的時候也反覆寫着這句話,這個被上帝所拋棄的松子,一生好像都被嫌棄着,親情得不到愛護,遇人不淑,最後悲慘離世。松子一切悲慘的根源就是她那過度的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是人生活中因爲過度依賴而產生的性格障礙,如松子,懂事但又敏感,她的生活一切都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從來都不是自己的選擇,自己也沒有過想法,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爲了一名老師,在外人看來松子是懂事的,因爲她遵從父親的意志。但是她敏感,她害怕孤獨,缺乏關愛,因而渴望被愛,用自己的一切討好別人,她會爲了討好父親做鬼臉,爲了解決事情而不惜出賣自己的肉體。

她缺乏安全感過份自卑,她付出的一切都是爲了能夠在這些男人中得到那份微不足道的安全感,然而生活始終不能如她所願,這些男人貪婪吸取她的愛情,在最後榨乾所有利用價值後毫不留情地將她甩掉。她自卑,卑微得像是把臉貼在了塵土,在意別人的看法,只顧及他人的感受。

生活中最可怕的東西就是依賴,當人習慣了某一件事情或者是某一個人的時候,當突然一天這種情況得到改變之後,會變得手足無措,變得迷茫,不知何去何從,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而面對依賴人需要改變,需要養成獨立的人格,獨立如梭羅所言:我寧可坐在一隻大南瓜上,由我一個人佔有它,不願意和他人擠在天鵝絨的墊子上。我寧可坐一輛牛車,自由自在來去,不願意坐什麼花梢的遊覽車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濁的空氣。

擺脫依賴型人格的束縛需要獨立更需要自信,依賴的產生於以往的習慣,需要從習慣中擺脫,逐漸嘗試獨自做這件事情,也許剛開始會比較困難,但是早晚會適應。對於愛情也同樣如此,習慣和依賴只會在感情中處於被動,只能夠自己迎合對方,因此會逐漸失去在感情中的主動權,擺脫依賴不僅僅是在經濟方面的獨立,更需要在感情上掌握主動。

自信的養成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方面人的自卑感很多來源於以往的經歷,因而需要摒棄以往的所有,放不下曾經的人,怎麼會擁有未來呢?另一方面自信需要自我建立勇氣,態度是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建立勇氣才能從容面對一切的未知。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是經歷了這一些之後內心的絕望,但是人生向來如此,前進的路途不僅有歡笑還會有苦難,不能夠因爲一次的跌倒就放棄了行走,人應當生而無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