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天津人的本命,

今儿个,小津给你讲讲相声文化,

跟你说说,这相声可不是乐呵乐呵就完的!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相声,古作“象声”,

自清末流传至今,

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

台上演员身着长袍马褂,

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台下观众嗑着瓜子,

拍着巴掌,笑声不绝。

相声,就是让人这么着迷!

相声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

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

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

经过多年发展,

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今天就让小津带大家了解这门非遗曲艺吧。

>>>>

那么,相声是怎么来的呢?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那要从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开始说起。

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叫张三禄,

本是清道光年间一名八角鼓艺人,

以卖艺为生,

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为才艺。

他善于现场编词逗人发笑,

兼通晓口技戏法,因此自成一派。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

那北京的相声是怎么到天津的呢?

光绪初年,

一个叫裕二福的满族人因京城生意不好,

只身来到天津,

在天津的北开市场撂地“画锅”,

只说单口相声,颇负时誉。

(“画锅”是指早期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圆圈,就地现场表演,取靠它吃饭的意思。)

之后,北京的艺人往来天津卖艺,

后便在此地定居,

在此收徒传艺。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

那么,相声在天津是怎么繁荣的呢?

在天津,相声演员分为撂地和茶馆演员,

“撂地”卖艺挣钱不容易,

过的是“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的日子,

风雨一来,听客全跑了摊子也就散了。

当时只有张寿臣、常连安、常宝堃等极少数艺人,

可进小梨园、大观园等高档园子演出。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马寿延、李瑞峰、陈子荃、李少卿等人磋商,

决定建专演相声的茶社,

请众多的艺人到茶社演出。

幸得一个贩盐的章姓商人帮忙修建,

1930年春,这个相声园子建成,起名连兴茶社,

自此,相声在天津得以繁荣发展。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如今的相声发展起来,可不只有逗乐这么简单

如今相声不仅只在茶馆里,

电视荧幕上也随处可见相声的踪影,

相声演员,甚至影视演员跨界说相声,

促成了这两年的“相声热”,

带给着大家无限的欢乐。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这些都要归功于相声演员掌握的“事外功”,

建筑学、音乐、文学、历史、方言、戏曲……

这些都是相声演员要了解的知识。

一张方桌,两个人,

说的是古今中外,道的是天上人间,

真应了这句“相声演员的肚儿是杂货铺”。

匠心天津 | “相声”这门逗人发笑的非遗曲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虽然相声演员的语言没有阳春白雪,

更可能算不上什么高雅艺术,

但总是在努力的给大家带来欢笑,

真正的经典相声,

更是会让我们在欢笑之余,

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

我是天津人,我就耐听相声,

这相声的魅力,你也了解了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乐游天津”(tianjin-tou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