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天津人的本命,

今兒個,小津給你講講相聲文化,

跟你說說,這相聲可不是樂呵樂呵就完的!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相聲,古作“象聲”,

自清末流傳至今,

一塊醒木、一把摺扇、一條手絹,

臺上演員身着長袍馬褂,

口若懸河、妙語連珠,

臺下觀衆嗑着瓜子,

拍着巴掌,笑聲不絕。

相聲,就是讓人這麼着迷!

相聲作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

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

以引人發笑爲藝術特點,

經過多年發展,

相聲最終成爲最受觀衆喜愛的藝術形式。

今天就讓小津帶大家瞭解這門非遺曲藝吧。

>>>>

那麼,相聲是怎麼來的呢?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那要從第一個說相聲的人開始說起。

第一個說相聲的人叫張三祿,

本是清道光年間一名八角鼓藝人,

以賣藝爲生,

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爲才藝。

他善於現場編詞逗人發笑,

兼通曉口技戲法,因此自成一派。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

那北京的相聲是怎麼到天津的呢?

光緒初年,

一個叫裕二福的滿族人因京城生意不好,

隻身來到天津,

在天津的北開市場撂地“畫鍋”,

只說單口相聲,頗負時譽。

(“畫鍋”是指早期相聲藝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畫個大圓圈,就地現場表演,取靠它喫飯的意思。)

之後,北京的藝人往來天津賣藝,

後便在此地定居,

在此收徒傳藝。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

那麼,相聲在天津是怎麼繁榮的呢?

在天津,相聲演員分爲撂地和茶館演員,

“撂地”賣藝掙錢不容易,

過的是“颳風減半,下雨全完”的日子,

風雨一來,聽客全跑了攤子也就散了。

當時只有張壽臣、常連安、常寶堃等極少數藝人,

可進小梨園、大觀園等高檔園子演出。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在這種情況下,

馬壽延、李瑞峯、陳子荃、李少卿等人磋商,

決定建專演相聲的茶社,

請衆多的藝人到茶社演出。

幸得一個販鹽的章姓商人幫忙修建,

1930年春,這個相聲園子建成,起名連興茶社,

自此,相聲在天津得以繁榮發展。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如今的相聲發展起來,可不只有逗樂這麼簡單

如今相聲不僅只在茶館裏,

電視熒幕上也隨處可見相聲的蹤影,

相聲演員,甚至影視演員跨界說相聲,

促成了這兩年的“相聲熱”,

帶給着大家無限的歡樂。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這些都要歸功於相聲演員掌握的“事外功”,

建築學、音樂、文學、歷史、方言、戲曲……

這些都是相聲演員要了解的知識。

一張方桌,兩個人,

說的是古今中外,道的是天上人間,

真應了這句“相聲演員的肚兒是雜貨鋪”。

匠心天津 | “相聲”這門逗人發笑的非遺曲藝,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雖然相聲演員的語言沒有陽春白雪,

更可能算不上什麼高雅藝術,

但總是在努力的給大家帶來歡笑,

真正的經典相聲,

更是會讓我們在歡笑之餘,

學到很多有意義的東西。

//////////

我是天津人,我就耐聽相聲,

這相聲的魅力,你也瞭解了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樂遊天津”(tianjin-tour)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