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講書

宋 · 蘇軾

軾每讀《詩》至《鴟梟》,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於陳、蔡之間,而絃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爲於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爾多財,吾爲爾宰。”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爲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後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爲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爲對偶聲律之文,求斗升之祿,自度無以進見於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今年春,天下之士,羣至於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爲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爲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爲之先容,非親舊爲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爲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爲其徒,則亦足恃矣。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讚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哉遊哉,可以卒歲”。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願與聞焉。

【解析】

蘇軾的《上梅直講書》是書信體的應用文。那一年他在禮部考試中得到第二名,循例要向所有考官分別寫感謝信。梅堯臣位分不高,本來不一定能參與到閱卷工作中來。是摯友歐陽修的保薦,用臨時借調的方法讓他參加的。在那一屆的五六個考官當中,梅堯臣是品階最低的一個。但是古文觀止選入這一篇是有理由的。我認爲,整本觀止裏,得第落第的士人寫給權貴和考官的信裏,這一篇是最好的。《上梅直講書》的好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蘇軾非凡的見識眼力。全文被現代人斷成了兩大段。

作者是用他的讀書心得開頭的。我每每獨到詩經的《鴟鴞》,和尚書的《君奭》時,都暗自爲周公的不遇而悲傷。看《史記》的時候,讀到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而絃歌之聲沒有斷絕,顏淵、仲由這樣的弟子還在與他來往問答。孔子曾說:“現今朝野上到處充斥着惡人,是我堅持的道不對嗎?不然我怎麼還會落到如今的地步?”顏淵說:“夫子的道是極其廣大的,所以這個世界還容納不下它。不過就算這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正是因爲您不被這俗世接受,才能結納到志同道合的君子啊。”孔子忍不住喜動笑顏地說:“顏回,如果你以後富有了,我就要做你的管家。”雖然天下都不能容納孔子和他的道,但是他卻能在與弟子的交流中得到莫大的樂趣。推算起來,周公的富貴又比不上孔子的貧賤了。召公這樣的賢者,管叔蔡叔這樣的親兄弟尚且不理解周公的心,周公又能與誰一起分享他的富貴呢?但是,和孔子共處貧賤的人卻都是天下的賢才,這就是值得孔子快樂的地方了。

這個開頭一大段是意味深長的。周公和孔子的生平本爲大家所熟知,一般運用起來都和廢話差不多。蘇軾卻不怕麻煩,不嫌人家說他廢話地從他自己的角度把這兩人的故事又敘述了一遍,還寫的特別長,是有很深考慮的。梅堯臣的潦倒不遇是很厲害的了,如果不是歐陽修自始至終地幫助他、讚美他,“到處逢人說項斯”,可能他在身後一點名聲都留不下來。這一點不僅後人這麼看,連同時代的人也是這麼想的。我倒不是說梅堯臣得到的名聲與實際不符,而是說他真的是多虧了歐陽修。歐陽修從認識梅堯臣開始,直到梅死去,直到自己老年退休回鄉,始終不渝地絕口稱讚梅堯臣的文學才幹和他們共同的文學見解。這裏頭有歐陽修本人的氣質因素使然——他是個熱情開朗的人,見了優秀的青年,獎掖揄揚唯恐不盡,經他提攜的人都名聲大振。但是,得到歐陽修這麼長時間關注,這麼深情關注的人,只有梅堯臣一個。千古之下,我想到這段故事仍然覺得感慨不已。梅歐的情誼,和李杜的不同,和元白的也不同,大概是在一個文士朝代裏能有的最好的朋友知己之情了。此文的開頭,妙在不直言自己的仰慕結交之意(這是俗人的做法),也不直言自己對梅堯臣生平的看法(這樣太突兀,讀之恐梅公不喜),而是疏盪開去,以聖賢故事淡淡開頭,而且敘述得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提起精神看他後面如何講。

第二段的章法、態度更妙。我七八歲時才知道要讀書,聽說世上有位歐陽公,爲人就好像古時的孟軻、韓愈這樣的人。又有一位梅公,與他交遊議論。等我後來長大了,才能讀懂他們的詩文,私下揣度他們的爲人,感受他們那種脫離世俗的快樂,於是自己也覺得快樂了。但是,那時我爲求得一點做官的俸祿,還在學習作詩作文,自慚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獻給二位看的。所以我爲了應試來到京師一年有餘,還沒有登門拜訪過。今年春天,您和歐陽公主持禮部考試,我沒想到自己能得到第二名。後來又聽說,您喜歡我的文章,覺得有孟軻的風度氣格;歐陽公也覺得我的文章不是一般世俗人的文章,所以我纔能有這樣的名次。我沒有通過您二位的左右僕役,也沒有通過您二位的親戚舊識來爲我請託。之前十幾年只聽過大名卻沒見過真容的二位閣下,一天之內就成了我的知己。我回去沉思這件事,做人不能光爲了享受富貴,也不能無知無識地處於貧賤。世間有這樣的大賢士,我又能成爲他們的門生,這就足夠了。就算讓我一時交了好運,帶着十幾個人乘車騎馬氣派地出行,引來市井百姓對我圍觀稱羨,我又怎麼能拿來交換這種快樂呢?左傳上說:“不怨天,不尤人”,只因爲“優哉遊哉,可以卒歲”。您名滿天下,官位卻不過五品,容貌神情一向溫和平靜,文章寬厚敦樸沒有怨言,一定是從這種“道”裏有所啓迪。我希望與您一起了解它。

作者的心態是非常鎮定從容的,他對自己寫的文章足夠吸引人這一點毫不懷疑。梅堯臣不是高官,但每天也必然有公文來往要看;一次科舉有二百多人入選,即使只有一半人特別懂禮給他寫信,也不是輕鬆的閱讀量。蘇軾敢在主旨之外貌似遊蕩一半的文字(主旨說白了就是套近乎),是因爲他相信自己能夠不鳴則已一擊即中。在這一段開頭,作者依然非常沉得住氣,自敘讀書經過和對歐陽修的企慕,這才淡淡提到了梅堯臣一句,算是交代了梅的出場。而且自敘身世時,並不自失身份。他始終將歐梅並稱,並不對梅堯臣滿口諛辭。真正表現出作者的傾心結納之意的,其實只有全文最後一句罷了。換了一般人,一定會焦急地將最後一句放在開頭來表明心跡。這樣力氣在第一口就泄光了;不像這篇始終含着一口氣,從容不迫緩緩吐露,氣勢深厚又渾然一體。這是《上梅直講書》章法的妙處。當然又不止於此。我把此文最大的好處概括爲“格高”,格是立意境界見識胸襟眼光。作者在文中抓住的是梅堯臣生平最得意處,所以只需輕輕一撓,讀者就渾身舒泰了。梅堯臣生平最得意什麼?是有人賞識他嗎?是歐陽修賞識他嗎?是當政的歐陽修賞識他嗎?是當政的歐陽修賞識他又切實地幫助了他嗎?都不是。我說,是賞識梅堯臣的歐陽修值得他回報以同樣的賞識,這纔是梅的平生最得意處。以國士待我者,我當以國士報之。回報貴人是有義,回報值得回報的貴人是有情有義。而且這時並不需效仿常人,非得肝腦塗地殺身以殉不可。以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平生行止而言,他們是知己而兼朋友。非要數說過去梅堯臣的仕途如何被歐陽修一再連累,歐陽修又如何賣力爲梅堯臣奔走鼓吹,倒是落入下乘了。這時,歐陽修像孟子韓愈,乃是梅最喜聞者,絕不會引起絲毫不快。第一段中,用富貴而不快樂的周公,襯托出貧賤而快樂的孔子,也是因此意圖彰然。這種寫法頂妙在於,既然歐梅互引爲知己,蘇軾又深表自己以受知於二人爲至樂之心,則蘇氏也自許二人爲自己的知己了。蘇軾以大賢爲知己,即自期爲大賢之意表露無遺。這就是我認爲本文“格高”的所在。作者在幾百字之內,給梅堯臣拍了一個至高無上(拿孔子作比)、極其巧妙又極爲真實的評述,同時寄表現了對考官的好感,又不露痕跡地顯示了自己的野心。真是非有極大胸襟極深見識的人不能做到。

此文的佈局深謀遠慮,表面看來卻稀鬆平常。它的語言也有它的好處。比如顏淵說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有深意,夫子的笑是“油然而笑”,很形象。 “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算是全文的名句。引用的兩句《左傳》也是恰到好處,十分得體。歐陽修覺得蘇文有孟軻之風,是指蘇軾滔滔雄辯、言辭無礙、氣勢渾成而言。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君子有九思”,劉先銀 著 鄧世華繪畫本《君子有九思》提綱

劉先銀2018年北京

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在中國東部山東省的境內,屹立着一座被稱爲“五嶽獨尊”的山峯,近年來,這裏和孔子的故鄉一樣,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就是泰山。公元前497年,孔子登上了泰山,放眼望去,他腳下的大地竟變得如此渺小,他要用自己宏大的理想來改變這片蒼涼的土地,建立一個充滿仁慈和愛心的社會。  

在這裏,他走上了自己的木輪牛車,和他的學生們一起唱着歌,離開了自己的國家,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他55歲。  

《孔子的故事》,大致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其中,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弟子會有相關“經歷”,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個性與經歷的。

1. 一天,孔子領着學生們在野外進行御、射訓練。不料馬跑到田裏去喫莊稼。農人見了,大怒,上去把馬牽走了。子貢追上農夫,給他作揖說:“對不起,我們的馬喫了您的莊稼。請您原諒,將馬還給我們,我們還要趕路呢。” 農人置之不理。 子貢回到樹下將索馬的經過講給了孔子。

孔子說:“不能歸罪農人。”說着,讓養馬人去要馬。養馬人對農人說:“我耕於東海,將往西海,我們的馬駕車到這裏,快要餓死了,只好放它喫點路旁的莊稼。你快點將馬還給我們,要不,我們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車上六七個人都要你管飯,你不管飯的話,我們餓死在你家也不走,還怕你不償命不成。” 農人聽了,嚇得直打哆嗦,慌忙將馬交還。

養馬人牽回馬,孔子含笑看子貢一眼。子貢羞愧無地自容:身爲言語科的學生,平時認爲自己學習好得不得了,今天辦這件事還不及一個養馬人。先生教誨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真是至理明言啊。子貢從此變得謙虛謹慎起來。

2. 一次,衛國一位使者向子貢瞭解孔子弟子的情況,子貢就介紹好學不倦的顏回,勇敢無畏的子路,惟獨沒有談他自己。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高興地對子貢說:“你已經有知人之明瞭。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纔能有大作爲啊。” 子貢施禮謝了老師的誇獎。

孔子進一步給子貢說:“你知道了謙虛,那謙虛的實質是什麼呢?孔子不等子貢回答,接着說:“就像大地一樣,大地不比什麼都低嗎?但大地挖深了就湧出泉水來,播了種就長出五穀來,草木生長,鳥獸繁衍,所有的生命都來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歸大地,大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養育萬物而從沒聽過它說什麼。” 子貢聽了連連點頭。

孔子名聲越來越大,這些天,連連有魯定公、齊景公的使者向孔子問政,子貢均在場奉陪。事後,子貢問孔子:“齊公請教老師爲政的首要之務,老師的回答是節約財用;魯公請教老師時,老師回答是瞭解下臣。爲什麼一個問題兩個答案呢?” 孔子說:“這是因爲兩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齊國是個奢侈過度的國家,所以我給齊公的回答是節約財用。魯國最大的問題是大夫間互相爭權奪利,企圖架空魯公,所以我以魯公的回答是瞭解臣下。” 子貢聽了,頗受啓發,心中更加敬佩起老師來。

3. 一次,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來的呢?”子貢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沒有墜入地下,仍舊留存人間。賢能的人能夠認識它的重要方面,不賢的人只能認識他的次要方面。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是無處不在的,我的老師是無處不學習的,又何必要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呢。” 子貢事後將他和公孫朝的話告訴孔子。孔子點頭說:“你回答得比我想的還精妙得當呀。”

劉先銀題寫書名《君子有九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爲“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爲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第30幅畫面:正像東西方好多學者所說的那樣,孔老夫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照耀人類的一盞明燈。  

2500多年過去了,他的目光還是那樣的深邃和憂鬱,他好像依舊站在他的木輪牛車上,有怨尤、有擔心、有愛意地注視着人類,他是一個真正的哲人,然而,他更是一個實實在在、有人情味的君子,他離我們很近。  

畫面透出淡淡的聲音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人生路上,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或者時刻;我們從書籍那裏,感到了充實與幸福。“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護念好我們的激情和理想“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啓示是:當許多人經歷了幾十年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爲堅強,更因爲信仰。《道德經》有言: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無信仰也。有信仰,就會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說: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夫唯道,善貸且成。

——題記 劉先銀 2010年 北京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有他這樣一段話:“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九思”從視聽感官、面部表情、言談舉止等人的日常行爲方面引發我們多方位的思考,讓我們展開思維翅膀,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超越自我的天空中翱翔;這“九思”貌似平常,卻寓意深遠……它告誡我們思考的具體途經和方法,就像陳年的老酒,越品越香越醇厚。

鄧世華繪畫本《君子有九思》提綱,劉先銀 著

劉先銀題寫書名《君子有九思》2018北京

劉先銀題寫書名《君子有九思》2018北京

《蘭亭修褉圖》(局部)

四川眉山三蘇祠蘇東坡雕塑

黃山市黟縣陶淵明故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