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勁松

端午的周口,驕陽似火,空氣中到處瀰漫着豐收的喜悅。明媚的陽光下,如汐似潮的金黃鋪向天空,子粒飽滿的麥穗沙沙作響,像陣陣松濤,挾裹着濃濃麥香,在曠野中迴盪……

田野深處,大型聯合收割機像一艘艘戰艦遊弋於滾滾麥浪中,大口大口地吞噬着麥穗,吐出粒粒圓鼓鼓的麥子兒。瞬間,浩浩蕩蕩的麥香味混合着農民們的歡笑聲在空氣中舒展、擴散、飛舞、升騰。

歷經秋、冬、春三季8個月240多天的生長,周口近千萬畝小麥終於迎來了豐收的時刻。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廣袤的三川沃土又一次慷慨饋贈:周口夏糧,再次豐收,是近年來產量最高的年份兒!

“要發揮好糧食生產這個優勢,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爲。”2019年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周口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的殷切關懷下,以時不我待、大幹快上的精神和實際行動踐行着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殷殷囑託和諄諄教導。

豐收的樂章

“今年風調雨順,麥收刷新紀錄啦!我今天賣了20畝地的小麥,平均畝產1516斤呀!”商水縣商水農場十四分場職工徐連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臉上綻開了喜悅的花朵。

6月7日,端午節當天,記者一行在周口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口日報社社長王彥濤的帶領下,奔走在周口的各個縣市區。所到之處,一馬平川,蔚藍天空下湧動着金色的麥浪,豐腴的麥穗低頭含羞,飽滿的麥子蠢蠢欲動,似乎隨時會蹦跳出來。紅的、藍的如寶石般散佈在金色麥田裏的大型收割機點綴其中,構成了一幅農業豐收的巨大油畫。

麥收,人類農耕史上最爲壯美的時刻,黃燦燦的麥粒猶如一股金色的泉水,流進鄉親們的口袋裏,流進農民們的心田裏,豐收的喜悅定格在臉上,鐫刻在心中。

曬場上,木鍁舞動、麥子飛揚。糧食收購站點,翻飛的算盤珠子、會說話的計算機聲音、點鈔票的刷刷聲響,人們爭相比產量。記者所到之處,盡是歡聲笑語,盡是豐收的景象。

“今年天幫忙、人勤奮,俺家20畝地的小麥收穫3萬斤,留夠口糧2000斤,我全交到了這裏!”在河南省發達高產種植合作社,來自舒莊鄉高莊村的李鳳英告訴記者,今年的小麥產量是近些年來最高的。看着金燦燦的麥子蹦進倉庫,李鳳英樂得合不攏嘴。記者看到,來這兒交糧的農民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龍。

在商水縣大武鄉李莊村,該村農民李玉營喜悅的心情更是難以言表。他流轉了175畝田地,小麥收割後全部賣了出去,淨重223000斤,單產1274斤。“我這產量還是村裏低的呢,由於去年玉米倒伏,忙不過來,我種的麥子比別人晚了近20天,造成了少量的減產。”李玉營說。

記者瞭解到,河南省發達高產種植合作社的理事長杜衛遠,是商水縣舒莊鄉人,2004年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爲全縣的種糧大戶,2009年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親切接見。

“目前,我的合作社流轉、託管土地68000畝,全部種植優質高產小麥。”杜衛遠介紹,他託管的土地採用統一供應繁育材料、肥料、農藥,統一技術指導,普遍採用土地深耕、秸稈還田、測土施肥、優選品種、飛機噴防等技術,這6萬多畝優質小麥保守估計單產在1400斤左右,他託管的田地連年豐收、連年增產。

在以舒莊鄉爲核心的商水縣50萬畝集中連片高標準糧田創建基地,記者看到,條條通田的水泥路面筆直平坦,兩旁樹木的枝條在微風中起舞,一座座橋樑、井房點綴其間。

“如今,高標準糧田基礎設施好,旱能澆、澇能排,比一般糧田每畝地多產100公斤小麥哩,特別是今年,小麥達到了歷史最高產量!”杜衛遠告訴記者。

在西華縣逍遙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自堂對記者說,他流轉了1200畝土地,託管了30000多畝土地,今年小麥平均單產約1360斤。

梁漢之間,刀耕火耨。

現代農業的發展,原始農機具已經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市農機局局長劉偉介紹,今年麥收全市共投入各類農業機械30多萬臺,其中玉米播種機4.58萬臺,聯合收穫機3萬多臺,秸稈還田機1.2萬多臺。

三夏全市小麥機收面積962萬畝,機收率穩定在98%以上,小麥秸稈粉碎還田862.94萬畝,小麥秸稈還田率超過89%,玉米機播面積545.55萬畝,機播率保持在90%以上。

記者看到,這些機械在田間穿梭不息,是麥收這場交響樂的最強音,貫穿始終,從未停歇。

在商水縣魏集鎮,天華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說起自己的農用植保有人駕駛直升機,可是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人工打藥時,累得腰痠背痛,壯勞力一天最多隻能打藥10畝地,天熱時還容易中毒。用飛機打藥,省時省力效果好,1小時能打2000多畝呢!“今年小麥收成可是歷史最高了,我流轉加託管的25300多畝田地平均畝產也合1400多斤哩!”劉天華激動地對記者說。記者瞭解到,劉天華曾於2015年1月27日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據市農業農村部門預測產調查,今年全市麥播面積992.4萬畝,平均畝穗數、穗粒數及千粒重均好於去年,預計單產、總產是近年來最好的年份兒。

周口的貢獻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早在2700多年前的中國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就提出了糧食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當今世界更是把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並稱爲全球三大經濟安全,爲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所高度關注。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說。

糧穩天下安。

從本質上來說,糧食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利器,正因如此,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河南一般都要看夏糧生產。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兩天考察河南,強調河南省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闢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

也許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周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農業發達之地、糧食主產區。時至今日,周口依然是中國重要的產糧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糧食生產和加工業依然可謂波瀾壯闊。

據新華社報道:河南生產的小麥,平均每6粒多就有1粒出自周口,全國小麥每25粒中就有1粒來自周口,它不僅養活了周口市1000多萬人口,還每年貢獻出60億斤以上的商品糧,讓周口小麥香飄萬里,周口也因此成爲中原乃至國家糧食安全的中流砥柱。

記者瞭解到,作爲河南第一產糧大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周口全市現有217家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總倉容497.3萬噸,夏季備倉123萬噸,年最高總儲存量103.3億斤。周口承載着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默默爲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當之無愧地被譽爲“中原糧倉”。

“要把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今年3月26日至27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到滑縣調研“三農”工作時強調。

怎樣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周口市委、市政府見真招,出實效。周口市委書記劉繼標在今年年初主持召開的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爲做好”三農“工作、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埋頭苦幹,奮力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讓中原更加出彩中展現周口擔當作爲。”

在實際工作中,周口市委、市政府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工作落實落地,加強災情和病蟲監測預警防控,鼓勵糧食規模化生產。確保糧食麪積穩定在1800萬畝左右,口糧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60億斤以上。

近幾年,周口市高標準糧田建設如火如荼!

1萬畝、5萬畝、10萬畝,最大的已達到50萬畝集中連片。如果把周口農業的發展比作一首激越豪邁的交響曲,那麼高標準糧田建設則是這首交響曲中最爲雄壯的樂章。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質專用小麥的發展,把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發展納入市政府目標考覈。我市鄲城、太康、淮陽、商水、項城、沈丘被列爲全省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示範縣,在各項措施的推動下,我市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由2016年40多萬畝,發展到2017年60多萬畝,2018年110多萬畝,到今年的154萬畝(不含黃泛區農場10萬畝),今年較上年增加42.2萬畝,增幅達37.7%。

據統計,目前全市優質專用小麥意向訂單種植面積131萬畝,佔全市種植的85.1%。訂單量較大的企業有中糧集團、五得利麪粉集團、益海嘉裏、輝華面業、菏澤華瑞麪粉廠、蓮花面業等。

周麥的輝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支撐農業發展的基石!

“近幾年小麥連年增產,科學種田可是立大功了,特別是良種和技術更是關鍵。”杜衛遠對記者說。

記者瞭解到,“北麥南稻”的農作物分佈大格局,使得新中國成立後,培育小麥良種、實現小麥增產成爲中國農業專家們的一個重要課題。

河南被譽爲“中原糧倉”,所出產的糧食中,小麥的分量最重。培育小麥良種、實現小麥增產更是河南農業專家們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從1979年確定小麥育種計劃,到現在“周麥”系列品種揚名內外,這條育種之路,周口市農科院的小麥專家們已經走了40個春秋。

40年前,周口市農科院的前身周口地區農科所的科研基礎比外地落後20年,一無實驗儀器,二無試驗基地;40年前,周口當時種植的小麥品種都是從外地及國外引進,品種混雜、嚴重退化,小麥平均單產僅有100多公斤。就是在這樣一個零起點上,周口市農科院的小麥專家們愣是趴在農田裏以創新的科研方法,趕超時間,向同行展示出了一份輝煌的成績單。

上世紀80年代末,首批培育出的4個品種使周口小麥產量首次實現歷史性突破,小麥單產從每畝100多公斤提高到三四百公斤。其中,“周麥8846”通過省審,在河南省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

上世紀90年代前期,“周麥9號”的誕生讓周口小麥育種技術一步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第一個通過國審的這個周口優良小麥品種,集高產多抗於一體,在黃淮流域跨省3年區域試驗中名列第一,平均畝產506.9公斤,在全國新品種區試中首次創造了畝產超千斤的紀錄,在豫、皖、蘇等8省累計推廣面積1億多畝,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

世紀之交,周口小麥育種技術再次發力,“周麥11號”“周麥12號”都通過省審、國審。

2010年之後,國審行列中又增加了3個周麥新成員:“周麥26號”“周麥27號”“周麥28號”。

至2018年,共培育出小麥、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等農作物新品種63個(國審農作物新品種20個、省審新品種43個),先後獲各級成果獎193項,其中主持完成並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成果獎7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傑出發明者金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至豫、皖、蘇等8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12億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500億元。其中,國審“周麥27號”創造了國內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媒體報道。國審“周麥26號”創造了國內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千畝方高產紀錄。“國審周麥22號”創造了國內千畝高產示範方實收最高畝產紀錄,連續三年成爲河南第一大、全國第二大推廣品種,2018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突破了周口市近五年沒有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空白。

鄭天存、楊光宇、李新平、殷貴鴻、韓玉林……周口市農科院的小麥專家們就這樣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趴在麥田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門心思地培育着能再次刷新產量的小麥良種。

正如杜衛遠所說,在精耕作、選好種的同時,周口市各級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各地的農業合作社社員進行技術培訓,較好地解決了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問題。如今,農民們也個個成了農業“土專家”。

從單幹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攥一把流出油的土地正在釋放出巨大生產潛力。農業合作社,邁出了高標準糧田的鏗鏘足音。

目前,我市發展農民合作社17461家,其中種植業合作社12446家,農業服務型合作社1146家。擁有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47家、省級示範社61家、市級示範社221家、縣級示範社1280家。

華麗的轉身

從大田進入糧倉,小麥的野外生活結束了,繼而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化。

饅頭、麪條、燒餅、包子,中原地區幾乎所有的主食,都是以小麥麪粉作爲食材。

周口,這個“小麥之鄉”正在把糧食深加工的鏈條不斷做大、做強,從“大糧倉”到“大廚房”的華麗轉身,讓一粒樸實的麥子變成了“金豆豆”,挺起了糧食深加工的脊樑。

在周口,提起麪粉加工,沒有不知道“五得利”的。周口的“五得利”是2005年周口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重點引進企業。14年來,在周口市委、市政府等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關懷與指導下,依託本市小麥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服務企業環境資源優勢,公司不懈努力拼搏進取穩健經營,累計投資5億元,先後建成了3個制粉車間並順利投產,日處理加工小麥3600噸,年加工小麥120萬噸,消化周口全年小麥產量的近1/4,年產值和銷售額達到20多億元,已成爲當今世界最大的獨立覈算單體面粉加工企業。

在“五得利”,機械化操作沒有太多懸念,一切都在電腦掌控之中。一粒清理乾淨的小麥進入制粉車間後,會在衆多的管道中上下穿梭,我們最終看到的是一袋袋包裝好的麪粉。

在磨粉機前,五得利集團周口麪粉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桂鋒介紹,小麥在這裏要經過反覆的研磨,逐層褪去表皮,麪粉一點點被磨製出來,麩皮也被分離了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僅小麥清理環節就要經過15道工序,制粉工藝要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以較高的技術標準爲依託,從而保證了麪粉的質量。目前,“五得利”麪粉共有30多個系列產品,據國家統計局信息中心統計監測,連續多年榮列全國市場同類產品領先地位。

毋庸置疑,“五得利”的發展,對周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物流及餐飲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把麪食做成美味,把麪食做成品牌,不經意間,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色轉換,其實已經把小麥的附加值提升了一個高度。

從來自民間的固強撈麪、顧家饃,到以五得利麪粉、益海糧油等企業組成的麪粉加工密集企業羣,食品工業已經成爲周口的第一支柱產業,成爲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麥收即將到來,在沈丘縣產業集聚區雪榮麪粉有限公司,記者瞭解到,這家公司於2013年新建8萬噸高檔營養掛麪、3萬噸休閒食品、40萬噸小麥深加工生產線,目前經營形式很好。

沈丘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爲主,他們把食品加工作爲產業集聚區的主導產業,正在全力做大做強。目前,該產業集聚區現有重點企業17家,年產值150億元,有金絲猴、雪榮麪粉、華雪啤酒、悠氏食品、書田食品等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力求將沈丘打造成爲中原休閒食品城。

怎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的收入?周口市委、市政府找到了農業落後的原因,就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要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有着悠久歷史的典型農業大市——周口市,這些年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實踐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路。近年來,周口市圍繞本地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需求,建立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發展小麥訂單種植,拉長了糧食生產的產業鏈條。目前,周口已成爲國家重要糧油生產及深加工基地,全市各類糧食加工企業達1000多家,年加工糧食1000萬噸以上,基本實現了由“賣原料”向“賣產品”、由“大糧倉”向“大廚房”的轉變。

農業大市發展工業,不離一個“農”字。周口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涉農工業,努力打造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使“農”字號企業蓬勃發展。早在2012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就出臺了《關於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和糧油深加工的實施意見》。

壯志三千丈,風鵬九萬里。

傳統農業大市的周口,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成就了我們腳下這片厚重的土地,如今,這片土地上,引以爲傲的不再僅僅是歷史,還有周糧年年增產,牢牢築起了“中原大糧倉”的根基。

糧食,是周口人的驕傲;小麥,是周口人的自豪;土地,是周口人的靈魂!

傳統農業大市的周口,正蓄勢聚能滿鼓風帆,邁着永不停歇的腳步,在廣袤的土地上書寫着新的更加壯麗的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