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管理學的終極法寶

《鄒忌諷齊王納諫》算是普及度最高的古文之一。鄒忌是高大俊朗的美男子,他也因此沾沾自喜,而城北有位徐公,卻是電影巨星級的大帥哥,於是鄒忌有一日決定做一番民意調查,到底他和徐公相比誰更英俊。他分別找了幾個人問,首先是他的妻子,妻子說,你比徐公帥多了。然後是他的小妾,小妾說,那必須是你最帥啊,徐公和你根本沒法兒比。最後找了一位前來拜訪的客人,客人說,我這輩子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會說謊,只會說大實話,一句話,您比徐公帥。後來徐公正好來找鄒忌喝茶,他近距離觀察,然後對着鏡子反覆端詳,覺得自己確實遠不如徐公英俊,於是就思考爲什麼大家會那樣回答他:妻子說我英俊是因爲跟我關係親密,更加偏愛我;小妾說我英俊是爲了求得歡寵,也是因爲懼怕我;客人說我英俊是因爲他有求於我,總之他們的回答都是出於私心和利益關係。

於是鄒忌上朝對齊威王說,如今齊國是天下強國,您身邊的人從后妃到隨從沒有不偏愛您的,朝廷羣臣沒有不懼怕您的,舉國百姓沒有不想向您求助的,由此可見,您受到的矇蔽肯定是巨大得無邊無際啊!齊王完全贊同,於是立即頒佈一道旨令:無論羣臣、官吏、百姓,凡是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能寫東西規勸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在公衆場合批評議論我,傳到我耳中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頒佈,人們便紛紛前來,提出各種意見,王宮內外比菜市場都熱鬧;幾個月後,只是斷斷續續有人來提意見;一年以後,就是有人想來進言,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其它各國聽聞此事,都心悅誠服,主動來齊國朝見。齊王此舉,無需用兵,就使各國敬服嚮往,他的開明也引領着全國走向富國強民之道。

如此美好的烏托邦故事,很可能只是理想化的寓言,但如果我們假設這是真的,就要追問一個問題——這個故事究竟想說什麼,是兼聽則明,是從善如流,還是去僞存真?

這個故事的終極含義,如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當是“自知之明”。故事的核心人物,是齊王,而鄒忌只是男二號。

鄒忌所講的道理複雜難懂嗎?深奧嗎?是他獨創嗎?顯然都不是,他說的道理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但是,能傾聽的人太少,能聽進去的更少,聽進去還能立即採取行動的更少,採取行動後一直堅持沒有反悔的更少,沒有反悔地最終做完後依然能夠兌現諾言、有獎無罰、不翻後賬追罪責的,更是稀有。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這位齊王絕對是歷史上最令人敬佩的君主。

當然鄒忌也相當了不起,不是因爲他巧妙譬喻的進諫本領,而同樣是因爲他的自知之明。文章最巧妙之處就是對鄒忌的人設,把他設定爲一位原本就英俊的人物,這令他的警省言行顯得尤爲難得。就像本來就不太會做飯的人不可能高估自己和貶低別人,但自視有點廚藝的人往往心理膨脹,不僅喜歡對別人的菜品挑三揀四,以顯示自己高明,而且聽不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

有人會問,接受別人說自己不好很難嗎?當然很難!簡直是太難了,太不好受了!更何況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必然是一個極其難熬的過程,而且還要熬得相當持久。

所以,要想成就這篇故事,先是鄒忌要有自知之明,清醒地知道自己沒有徐公英俊,知道這是客觀事實,無論周圍的人再怎麼吹捧奉承,他都不會在心裏動搖這個事實;然後是齊王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擁有的是絕對權力,但缺少的是真正的人氣,是百姓們對他與權力無關的信任與尊敬,然後在親和力、領悟力、決斷力的共同作用下,貫徹一個“忍”字,迅速開啓行動,成就大業。

在工作生活中,意見和建議兩個詞語經常並提,然而,在重視人情面子而且圓滑謹細的中國社會中,一直以來的情況都是八成似貶實褒的建議、一成不痛不癢的意見、再來一成模棱兩可的批評;真正直面過錯、直言批駁的極少。因此,文中的齊王要的非常具體,就是當面批評乃至指責,不然就毫無價值。

當然,自知之明的一個重要支柱是胸襟氣度。廣納民諫的事情,一些古代君王也都做過,但成功見效的極少,有許多半途而廢,有許多惱羞成怒,也有許多出爾反爾翻臉無情,甚至有些以此爲“陽謀”權術,欺世弄人,封塞民言,愈發走向暴力獨裁。當然,其後遺症也是致命的,那就是民衆道德底線的淪喪、親密信任關係的消失、社會文明的倒退。

就像是以食物來招引動物,這是和動物建立信任與情感的有效方法,如果動物過來卻不給它食物,動物只不過會失望地跑開,繼續把你當成一種無需產生交往的生物而已;但如果你埋伏下圈套陷阱,動物就會徹底喪失信任,心中只有恐懼憤恨,永不再來。

人在做,他人在看。自知之明的程度和事業的發展、和人心人氣,都是正比關係。漢高祖劉邦在登基大典時說的一段話流傳甚廣,他和大臣們談論爲何他得了天下而項羽失了天下,他說: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論治國安邦籌定財物,我不如蕭何;論統領千軍攻城克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夠信任他們、盡用其才,而項羽卻不能容人,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準、用好。簡言之,劉邦有自知之明,所以知道自己在智慧與能力上的限度,進而懂得用人不疑、人盡其才,於是人人積極愉悅,他越是氣度寬宏,越能不斷獲得人氣與人心;項羽缺乏自知之明,所以凡事都想幹涉、控制和凌駕,於是人人消極怨懟,他越是氣度狹小,越會不斷失去人氣與人心。

比無知更可怕的是自以爲知、自以爲是,一旦陷入盲目自負和盲目自滿,便會徹底遠離了真知、智慧和進步。在道家文化體系中,推崇“大智”反對“小知”,常把世俗所謂的聰明稱作“智”或“小知”,而把真正的大智慧稱作“明”。小知也就是小聰明,其特徵是沒有知識的深度、厚度以及駕馭化用能力,但卻巧言令色,自以爲是,急於表現自己和否定他人;而“大智”則一定是包容的、開放的、平和的,而非排斥的、凌駕的、封閉的。

《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在管理學層面,瞭解洞察別人,終究只是將小聰明做到極致而已;而瞭解自己纔是大智慧,進而才能知道如何用人用策、借勢借力、取長補短、補強完善。

把自知之明說透,應該包含三個方面:

  • 第一,一個人的智商與情商、知識與能力,在較長時期內一般都不會有大改變,優勢與劣勢也基本是均衡的,能夠持續自我完善和突破的人是極其稀少的,因此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自己有什麼,自己缺什麼,什麼做得好、做得了,什麼做不好、做不了。

  • 第二,周圍的環境、條件在變化和進步,周圍的人在變化和進步,而能夠持續豐富和提升自己的人是極其稀少的,所以人們往往不自覺間已經陷入不斷退步和落後的狀態,因此要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差,差的地方比別人差多少,是不是還在變得更差。

  • 第三,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刪除枝節、排除干擾、直奔主題。無論對人對事,企業或團體,職員或管理者,都是如此。

管理者的自知之明具有雙重功能,既能激發上行下效、謙遜篤實的良好氛圍,又能逐漸建構一個他人監督、自我警醒的生態環境。其實,一個人只要能有自知之明,他的智商情商和氣度就終將會高出周圍的人。讓更多人擁有自知之明,往小了說,這是個人或羣體持續取得更新和突破的保障;往大了說,它可以作爲一個標杆,衡量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

自知之明:管理學的終極法寶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赫宇

編輯:王佳

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

下載金融時報客戶端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