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尧戒的警示作用毋庸置疑,现实中有关尧的传说亦多,县里还有人把这些传说整理成册,刘同学读了,愈来愈迷,并且,当读到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称“刘,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唐尧与刘姓的关系非常,他忽然动了不曾动过的寻根问祖的念头。凡冠婚丧祭,别长幼,定尊卑,虽子孙至于万叶,秩然有分以相守,灿然有伦以相接者,皆有赖于谱者”,讲“为谱以联其族”,讲“宗族盛者必有谱,所以明源本,别疏戚,盖有裨于人心世道者也”,讲“谱牒之作所以亲宗族也,世道泰民俗厚,则谱牒盛行”,刘同学想这些古人讲得真是好,可想找到的家谱和族谱,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诗经

1、乡亲

悠悠我里

这些年,去这儿去那儿,到头来,觉着都不如故乡亲切。所以,过年,没有犹豫,刘同学一定要回趟县。

县因尧名。下高速直行不远即见唐尧广场。“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广场中央矗尧戒碑,黄底黑字,县人称之为“中华第一座右铭”。为此刘同学专门做了功课,查《尚书》和《世本》,未收此戒。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写作班子撰《淮南子》,于“人间训”录之。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转录,批注“大圣人忧勤惕厉语”。清人马骕汇编《绎史》,辟”陶唐纪”,亦转录。

尧戒的警示作用毋庸置疑,现实中有关尧的传说亦多,县里还有人把这些传说整理成册,刘同学读了,愈来愈迷,并且,当读到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称“刘,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唐尧与刘姓的关系非常,他忽然动了不曾动过的寻根问祖的念头。

刘同学老家所在的村庄,姓李、姓郝、姓田的人家只几户,余者全部姓刘,刘姓人家在村中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往年回村,刘同学有两个目的:一是祭拜故去的亲人,二是拜访想拜访的还住在村里的长辈。戊戌新年,他又多了一个目的,让寻根问祖的念头落地。

问起祖先来自哪里,村里老人多半会异口同声,说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有一年刘同学到洪洞县,当地史志专家张青先生以所著《洪洞大槐树寻根》相赠。据张青考证,大槐树移民刘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大槐树集中,迁往河北等地。

刘同学村里的刘姓,包括县里别村的刘姓,是否为大槐树移民,却很可疑。相传刘姓有三个源头,其中一个源头出自祁姓,而祁姓即出自尧,尧的儿子丹朱封在刘国,唐县即刘国故地。丹朱的后人以国名为姓,繁衍生息,移民之说何据?由此刘同学认为,村里和县里的刘姓是原住民的可能性更大。

但这样的推论是否准确,刘同学并无十足把握。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村西口,原有无人过问的老坟。所谓老坟,就是村里没人说得清它与现世的联系,该上坟烧纸的时候亦没人来上坟烧纸。大概在1980年代初,村里人取土垫院子,开始铲除老坟,原来三个坟头,后来变成两个,再变成一个,终于老坟上的封土挖完了,棺椁露出,已腐烂,陶罐一类的遗物暴露于外,可谁都没当回事,坟中的东西,犯忌讳,村里人都不愿意碰。那时村里人亦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于是任其暴露,暴露了很久,终于在某一天,在村里几个不知深浅的调皮孩子的打闹中,随封土彻底消失了。

光绪四年刊《唐县志》,卷十一“杂稽”记载:“刘司马东书墓,在城东南岳岭村”。刘同学不能断定村西口消失的老坟和志书上的刘东书墓能否划等号,有无关联。

志书上说:刘东书,字芗圃,咸丰年间死难;子刘英观,孙刘恂。刘英观妻丁氏,二十八岁守寡,抚孤成立,事舅姑,以孝闻,处事明大义,同治五年卒,入列女传。刘东书一家倘若与今天村里人有血脉关系,又有怎样的血脉关系?

这些刘同学都说不清楚。然而继续追寻下去的念头,却愈加强烈。

悠悠我里

2、追寻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发现“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并把这发现写进他的名著《史通》:爰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巨鹿。

刘先生说的“氏禾女者”,指的魏姓人;“姓卯金者”,指的刘姓人。刘同学不会到“彭城”认祖,亦不认可村里老辈人流传的“先祖来自洪洞县大槐树下”。世事悠悠,变化无常,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刘同学还是更倾向村里“这枝刘”是唐尧之后,是坐地户。

清朝藏书家孙星衍“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序”说:三代以上,官有世禄,各居其国都。自汉时徙豪右入关,而郡望非其土著。晋室板荡,中原大族半皆南渡,谱牒亡失。北朝以三字、二字复姓改为一字,或与古姓相乱,仅赖魏收官氏志以别之。及宋南迁,士夫复多丧其谱牒,至明太祖不能举曾高之名。其后官无谱局,私撰家状者率皆未见古书,不能远考汉唐世数。数典而忘其祖,非族而神不歆,实搢绅先生之所耻。自有此书出,而谱牒一家之学不至失守矣。

然而寻找家谱或族谱,正是刘同学现实中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古人讲“谱者,名家巨族之纲领也。凡冠婚丧祭,别长幼,定尊卑,虽子孙至于万叶,秩然有分以相守,灿然有伦以相接者,皆有赖于谱者”,讲“为谱以联其族”,讲“宗族盛者必有谱,所以明源本,别疏戚,盖有裨于人心世道者也”,讲“谱牒之作所以亲宗族也,世道泰民俗厚,则谱牒盛行”,刘同学想这些古人讲得真是好,可想找到的家谱和族谱,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只从清朝旧志中,找见几位有名号的村人,除刘东书一门,尚有品端学粹、为文有大家风、任过河间教授、宝坻和宁河教谕的乾隆举人刘如壎,性磊落、好义、道光年间监生刘丙午,以及刘丙午的侄子,性忠厚、多善行的道光年间监生刘延寿。刘同学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父亲的生前好友,希望再找到些跟他们有关的线索,住在村里的懂尔爷又帮着找了一些年纪更大、阅历更广的村里老人打问,仍没结果。一百多年的事情,差了好几辈人,没有知情者,又没有文字记录,谁都说不清了。

此时刘同学怀念起三十多年前,夏夜歇凉,当街闲坐,东南西北,谈古论今,话题漫无边际,父亲和祖父尚在世,德高望重的老道爷尚在世。老道爷年轻时在外面见过大世面,在刘同学眼里博古通今,无所不知。老辈子的人和事,他们一定知道得多些;即便再少,上两辈、上三辈的名和号,他们大概是知道的。可想到这些,想请教他们的时候,已经晚了。

悠悠我里

3、传承

在村里,刘同学家辈分小,出门都是爷。初一拜年,转大半个村子,大伯带头,打一家出来了,后面的人有时还没进人家屋呢。

刘家辈小的原因,据说是上代好过,结婚早。结婚早,生孩子就早。穷人家结婚迟,甚至结不起婚,一辈一辈下来,渐渐成了穷大辈。

学者王尔敏有一段话,说“平民知书识字,重在书算,只求识字书写有用于其职业,故就学甚短,三五月或一年已足其毕生应用。儒生重在进取功名,基本知识须通五经四书,必须熟用无碍,进而必习作文章诗赋,即必下笔属文,无所疑难”。刘同学颇有认同感,想刘家早先再富,亦富不到哪里去,最多算得上过得去,比一般人家好过点,终还是平民百姓。

这样想,耿耿于怀的家谱和族谱亦释怀了,它们问世过吗?刘同学开始表示怀疑。

表示怀疑的同时,刘同学想到了他听到过的“一辈传一辈,爷爷传孙子”的老话。

传,如何传?承,如何承?传,是针对上一辈,上一辈如何把好的品质传到下一辈。承,则是针对下一辈,下一辈如何认同上一辈,把上一辈的良好作风继续下去。

年下看到同事妻子,河北梆子演员左秀彩上了中央电视台,刘同学想到十年前,在石家庄南郊一个村庄演出,在简陋的后台见到她化完妆准备上台的情形。十四岁学艺,舞台上坚持近四十年,皆因喜爱,亦为传灯。

刘同学同样注意到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女的动漫作品,侄女的作品让他记起以前看过的日本动画片中的聪明的一休和铁臂阿童木。侄女在苏州上大学时,刘同学建议侄女寻访名胜古迹,以为人文涵养,希望侄女如有创新,一定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上。

传统,首先是传,目前是,将来恐怕亦是。

县城东南一里,曾有座元朝修建的东岳庙,旧志说,嘉庆二十五年重修,邑人刘如壎为之记。刘同学未找见出于先人笔下的这篇文章,只见到嘉靖三十二年出自他人之手的重修东岳庙碑记,其中这样几句文字,尤让他心动:……泰山去县治八百余里,又县东南平沙漠漠,有村曰岳岭村,以岳岭为名,安知其非岳神聚会往来必由之路乎……

悠悠我里

悠悠我里

图片说明:

1、清朝县志中的相关记载。

2、县城新建的唐尧广场。

3、把搜集到的志书上的信息发给懂尔爷,七十多岁的懂尔爷看得很仔细。

4、学动漫的侄女的新作品。

5、老同事的妻子,河北梆子演员左秀彩,年前上了中央电视台。

6、几乎被生活垃圾封堵的村路,年前整修过,人们年下祭先人,方便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