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工智能來說,這些城市是荒漠還是處女地?

“你知道人工智能嗎?”

“周邊能接觸到這產品嗎?”

“太原的人工智能多不多?”

藉着春節返鄉,CV智識回到了山西太原,醉心於工作的自己(老闆加不加雞腿)一見朋友便開始這樣發問。

也許你也會想,北上廣的人工智能熱鬧勁兒一直居高不下,二三線城市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對人工智能來說,這些城市是荒漠還是處女地呢?

抱着同樣的想法,CV智識開始了這次的太原人工智能探祕之旅。

令人喫驚的是,它早已找到了自己落地的入口。

反應

“甚了……人工智能?掃地……機器人……算不?那東西……噪音可大了,吵……得不行。”

年味厚重,醉意漸濃,老馬操着一口太原話慢慢地回應我。

老馬在太原一家國企上班,在他的認識中,機器人似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詞,而掃地機器人則成爲了他日常生活裏觸手可及的人工智能。

“除了掃地機器人,我還知道擦窗機器人,平常也用一些學英語的AI軟件,像流利說啊之類的。”喜歡緊跟社會趨勢的翔小姐說到。

這樣的回答似乎讓人有些訝異。因爲與北上廣相比,很多二三線城市的科技氣氛顯得並不那麼濃烈,更何況是聽起來就遠在天邊的機器人、人工智能。

“我自己就買了一臺擦窗機器人,不到兩千塊錢,擦玻璃挺好使的。”翔小姐說,“不過,我希望它之後更智能一些,最好可以一鍵搞定,自己把玻璃擦乾淨。”

儘管在老馬和翔小姐的眼中,掃地機器人和擦窗機器人出現在自己家裏已經習以爲常,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人工智能仍舊是個相對遙遠的事情。

“我知道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啥的,但我現在用不到這些。”在鐵路局上班的老張這麼說,“太原應該有,只是日常沒怎麼接觸過。”

老張的反應不無道理,在人工智能產品尚未遍地開花的現在,和三十多歲並不那麼熱衷科技的他聊接觸、聊使用着實有些遙遠。

餐廳的寵兒

“有些餐廳開始用機器人了,你喜歡喫刀削麪嗎?現在都有削麪機器人了。”翔小姐接着說。

作爲山西的傳統特色麪食和“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形如柳刀的刀削麪一向是本地人的最愛。殊不知,機器人竟悄然無息地蔓延到了這裏。

CV智識在某東上隨便一搜,這樣的機器人結果出來很多,價格大都在兩千至萬元不等。

“我覺得喫起來都差不多。”在翔小姐的描述中,機器人和人做出來的刀削麪並沒有特別大的不同。

而和偏物理性的削麪工作不同,一些服務類機器人也開始在太原的餐廳中嶄露頭角。

“這都是兩三年前的事了,一些火鍋店那時候已經開始用機器人了,當時以爲就是個噱頭。”喜歡探究新事物的小王說。

他隨即蒐羅了一些公衆號文章展示給我看,比如“智能送餐機器人,無軌自動規劃路線”、“兩個脖子上繫着花絲巾的女機器人服務員將火鍋菜餚送到每一桌”等諸如此類的描述。

看來,機器人送餐並非海底撈智慧餐廳的專屬。不僅如此,商場裏也有機器人的影子。

在某商場的入口處,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擎朗智能機器人。此前,CV智識曾報道過這家公司。

擎朗智能成立於2010年,其產品主要應用於餐廳、酒店、商超、商務辦公、展館、KTV、社區等多個領域;還可以負責外賣、快遞無人配送。據CV智識獨家獲悉,它剛剛close了一輪數千萬元人民幣的融資。

此外,《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曾預計,服務機器人“十三五”期間年銷售收入將超300億元。服務機器人的前景可見一斑。

老少皆宜的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也是人工智能產品吧?我和很多朋友都用,比如小米那個小愛同學(智能音箱)。”

聊起這些,小王總是很興奮,他說自己一口氣買了兩個小愛同學,客廳一個,臥室一個。

“我比較懶,智能音箱對我來說就是方便吧,能當鬧鐘,又能開關燈和唱歌給我聽。”小王繼續說,“我父母也挺喜歡它的。”

小王認爲,智能音箱價格便宜,還提供了嘮嗑的功能,“老年人有時候沒人說話,有個這東西逗一逗,排遣孤獨寂寞。”

其實,擊中小王父母的,就是智能音箱的陪伴功能。不光是小王,家在瀋陽的小騰也這麼認爲,智能音箱(小愛同學)是他在當地能接觸到的最直接的人工智能產品。

“沒事兒可以逗着(語音)玩一玩,使用也沒什麼門檻,我的長輩們就聽聽歌啥的。”

事實上,在智能家居搶佔家庭場景流量入口時,AI音箱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大衆平常需要的聽音樂、查天氣、聽新聞以及聊天都能在上面實現,國產的智能音箱價格也都不貴,大概幾百塊,最便宜的幾十塊就能搞定,體驗也不難,語音喚醒詞沒有門檻。

央視財經援引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智能音箱市場2018年增長迅猛,前三季度總出貨量已達1344萬臺,是2017年全年的7倍。預計2020年中國將有1.12億智能音箱用戶。

由此可見,智能音箱的增長速度着實令人咂舌。這也印證了小騰說的一句話:

“老少皆宜,我奶奶都在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