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改變這些不良的習慣,培育健康生活方式,邢顯錕又針對性的撰寫改變鄉風民風的廣播稿,天天在廣播裏“喊話”,對村民身邊的好人好事大力表揚,吵架罵人的村民開展批評,引導大家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鄉紀委書記楊沫告訴筆者,爲了讓羣衆喜歡上廣播,他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廣泛聽取意見,圍繞大家關心的政策方針、熱點難點等,撰寫有血有肉的廣播稿,與百姓進行線下面對面交流,線上廣播互動,改變了村民對廣播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也帶動了身邊黨員幹部對廣播的利用。

“鄉親們,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乎你我他,不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相思’,也不能是自拉自唱的‘個唱會’,更不能是我做你看的‘獨角戲’,要你們自己積極參與……”每天上午10點、下午4點,柳橋鄉各村社的小喇叭都會準時響起來,無論是老百姓的房前屋後還是田間地頭,隨處可聽見邢顯錕熟悉的聲音。

在當地,大家都親切地稱呼邢顯錕爲“廣播書記”。

從討厭到喜歡,廣播架起幹羣連心橋

“邢書記,我門前的廣播咋又不響了!今天的‘農技小課堂’預防桃樹根瘤病的技術要領沒聽到,可惜的很!”即使是農忙的日子,柳橋鄉的老百姓依舊是邊幹農活邊聽廣播。5月19日,入戶走訪的邢顯錕被分水嶺七社的老黨員尹金文攔在路邊“找麻煩”。

邢顯錕耐心地着向尹金文解釋該村廣播不響的原因是因爲電路出故障,鄉上已經安排人員在處理了,叮囑他到時候聽重播,農業知識“溜不走”。

曾經,廣播剛恢復播放的那段時間,有的村民覺得廣播已經過時無用,嫌吵鬧,偷偷拔掉廣播線。如今,柳橋鄉的廣播因內容豐富接地氣,已成爲柳橋鄉老百姓學技術、長知識、瞭解時事的重要渠道。

“羣衆的改變,都源於邢書記的努力。”鄉紀委書記楊沫告訴筆者,爲了讓羣衆喜歡上廣播,他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廣泛聽取意見,圍繞大家關心的政策方針、熱點難點等,撰寫有血有肉的廣播稿,與百姓進行線下面對面交流,線上廣播互動,改變了村民對廣播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也帶動了身邊黨員幹部對廣播的利用。“他還受邀爲市內其他縣區的機關、鄉鎮授課,傳授‘廣播書記’的工作經驗,省內外的相關部門、鄉鎮還來柳橋鄉考察學習。”

5年來,邢顯錕撰寫、播放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廣播稿件100餘件,播放700餘次。昔日的“信訪鄉” 變成了今朝鄉風文明的新柳橋。

“柳橋廣播天天響,黨委書記天天講。學了知識長見識,件件都是百姓事。”鄉親們常唸的這句順口溜,是對“廣播書記”最好的認可。

擂鼓吶喊,廣播彈響工作“前奏音”

“庭院經濟有啥搞頭,又要出力又要花錢,況且我們自己也搞不來,除非政府拿錢請人給我們弄……”2018年,發展庭院經濟之初,普子村5社村民徐建安脫口而出的話,也是當時大多數村民的想法。

怎樣讓羣衆更多瞭解庭院經濟,解開他們的思想疙瘩,改變工作被動局面?“我區率先在全省建立農村應急廣播‘村村響’‘組組通’‘戶戶聽’的農村應急廣播網絡體系,只要方式方法對路,充分運用好這些資源,肯定能改變羣衆的觀點。”邢昆錕還是篤定的選擇了廣播開展羣衆工作。

爲了讓庭院經濟概念深入人心,邢顯錕把發展庭院經濟的意義作用、標準規格、前景以及技術要領等,撰寫成通俗易懂的廣播稿,每天定時在廣播上宣講。全鄉5個村70餘隻喇叭,一遍又一遍地迴響着邢顯錕的“動員令”。

“聽多了,對庭院經濟就有了更透徹的瞭解,也覺得發展庭院經濟好處多,抵制的情緒慢慢消散,嘗試一下的想法油然而生。”徐建安介紹,去年底,他利用舊房改造拆下的舊磚、青瓦、石條、木板等材料,砌花臺、建園子、鋪設園間小路,還發展了1畝脆桃,忙壞了一家人。“不僅居住環境好多了,還能產生經濟效益,真是一舉多得。”如今,徐建安直贊鄉黨委的決策英明。

2019年,全鄉400餘戶農戶全都參與到了庭院經濟發展中,共建設桃園2300畝,重點發展了以茯苓、脆桃爲主的農業經濟產業。

鞭策鼓勵,廣播改善鄉風民風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麼愛你都不嫌多……”每晚7點,柳橋鄉普子村委會廣場上都會準時響起歡快的音樂聲,跳廣場舞、健身、擺龍門陣……一派熱鬧。

廣播作爲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員”,在營造鄉風文明、和諧美滿的新農村環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以前大家沒事就湊在一起打牌、賭博、擺‘閒話’……,怪人怪事年年有發生。”普子村村民徐建鵬說道。

爲了改變這些不良的習慣,培育健康生活方式,邢顯錕又針對性的撰寫改變鄉風民風的廣播稿,天天在廣播裏“喊話”,對村民身邊的好人好事大力表揚,吵架罵人的村民開展批評,引導大家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能成懶漢變身爲’五星文明示範戶‘,還被鄉鄰們推選爲社長,是廣播改變了我。”普子村村民朱德軍感慨,如今的柳橋鄉,見不着賭博、封建迷信等醜惡現象,鄉親們都忙着跳舞、下棋、打柔力球,婆媳間更加和睦,鄰里間也更加和諧,吵架打架幾乎絕跡。

“羣衆教育必須長期堅持,教育方式手段必須與時俱進,纔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邢顯錕認識到,隨着大衆媒體時代的到來,他不再是簡單的收集信息的搬運工、播音員,而是集合收集、篩選、分析、評論、傳遞於一體的全媒體工作者。

“我們對廣播宣傳內容有什麼疑問或意見建議,全都通過微信羣反饋討論。重要的廣播內容,我們在手機上可隨時回放,千里之外都能參與家鄉的建設。”在外務工的村民唐義說道。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基層黨委書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着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吳紋鋒 王菲菲)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