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開灤博物館 關注我們!

唐胥鐵路作爲中國鐵路源頭,最終得以修築成功,涉及幾個關鍵人物。正是這些人形成的合力,形成了唐胥鐵路的源動力,不得不詳加考察,否則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論斷。

李鴻章是洋務派的核心人物,在唐胥鐵路的修築過程中,他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李鴻章對鐵路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863年7月20日,英、美、法商人27家聯名請求修築上海至蘇州的鐵路,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不敢專斷,稟請總理衙門裁決,他的態度與總理衙門一致,並給出了答覆:如果此事確屬有利,則應由中國自辦,毋庸代勞。李鴻章甚至懷疑,這些商人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1867年,中外修約日期臨近,恭親王奕訢恐外人藉機開鐵路,就以總理衙門的名義,要求封疆大吏籌議對策。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上奏:“議銅線、鐵路一條,此兩事有大利於彼,有大害於我,而鐵路比銅線尤甚……”雖然李鴻章能夠看到船堅炮利的優勢,但對鐵路的認識,還停留在完全對立的層面,由此可見,朝廷中的頑固派對於洋務運動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當年,鑿斷地脈,妨礙風水等說法,雖然也是反對修築鐵路的一個因素,但這種沒有現實依據的提法,沒產生太大的影響,並不能構成主要因素。人們反對的觀點主要建立在領土主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等核心問題上。

最先認識鐵路價值的自然是有機會接觸鐵路的人,這些人主要是出使官員和在國外居住的華人。比如,駐英公使斌椿、留學生之父容閎、改良主義政論家王韜、啓蒙思想家鄭觀應等,他們都對鐵路有很深的認識,還都有相應的文字論述,但他們位卑言輕,不可能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產生多大影響。

隨着李鴻章接觸洋人增多,對鐵路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李鴻章的思想發生根本轉變,緣於日本興辦鐵路和普魯士利用鐵路突擊法國兩件事。日本聽從巴夏禮的建議,通過李泰國借英款興建鐵路,是日本富強的關鍵因素之一。日本的成功,也讓李鴻章感到修築鐵路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困難,日本能做,中國也能做。普法戰爭是鐵路史上的一件大事,德將毛奇利用鐵路突擊法國成功,鐵路對於軍事的巨大作用,使李鴻章對鐵路有了新的認識。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也是受這種觀念影響。

李鴻章深知西洋火器威力,後來留心國防,對於鐵路的認識的新觀念,自然能夠很快接受。在1873年的《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對修築鐵路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他說:“倘如西國辦法,有電線通報,經達於各處海邊,可以一刻千里,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數百里,則統帥尚不至於誤事。”

由此可見,後來李鴻章已經成爲修築鐵路的有力支持者,但他仍然比較謹慎地提出,應該先從卓有成效的礦山試辦爲妙。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同父異母兄弟,道光遺詔封恭親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主持了與英、法、俄的談判。

1861年,咸豐死後,兩宮太后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奕訢也是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但他爲清流派所鄙視,認爲他媚外,親近列強,被呼爲“鬼子六”。

直到1884年,慈禧藉機中法戰爭失利,免去奕訢一切職務爲止,奕訢一直是朝廷的實力派人物,但對於修築鐵路這樣的大事,雖然面對李鴻章等重臣堅決的態度,恭親王以爲無人敢主持的理由駁回。李鴻章復請由兩宮太后定奪,奕訢認爲兩宮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麼作爲清廷最有權勢的人物,慈禧對修築鐵路是什麼態度呢?(文/蔡建忠)

        (請繼續關注微信公衆號,明天將更新《與唐胥鐵路有關的幾位關鍵人物下篇

公衆號:klgjksgy1878

網址:www.kailuanpark.com

客服電話:0315-3024659

                   0315-3020287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新華東道54號

長按關注我們

瞭解更多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