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细节,就是关于《李致文存》的出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致文存》,一共是五卷六册,近230万字,分别是《我与巴金》、《我的人生》(上下)、《我与出版》、《我与川剧》、《我的书信》。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2019年6月20日,由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李致所著的《李致文存》新书首发式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举行。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105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王火(95岁),川剧作家徐棻(86岁)以及四川省政协原主席廖伯康(95岁),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83岁)等好友及嘉宾纷纷到场祝贺。

李致1929年生于成都,不仅是作家、出版家,过去几十年间,长期在四川文化艺术部门工作。作为文艺工作负责人,李致为四川出版、川剧发展等作出重要贡献,也见证了四川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历程,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致文存》,一共是五卷六册,近230万字,分别是《我与巴金》、《我的人生》(上下)、《我与出版》、《我与川剧》、《我的书信》。本套丛书真实反映了李致的家学、家风、事业以及内心世界,是个人历史的展现,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书中还附多幅照片和资料,极具文学和史料价值。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巴金》这一卷。巴金是李致的叔父,李致从小受到巴金的言传身教,彼此理解、信任和关爱。在与巴金几十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的为人有不少独特的感受。《我与巴金》就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李致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巴金留给李致的四句话成为李致一生的座右铭:“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盏温暖心灵的灯火,至今仍是李致做人的标准。

另外,《我的人生》是李致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也是个人的历史,社会的缩影。《我与出版》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与川剧》则回顾了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如何振兴川剧,如何让川剧走出国门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而《我的书信》是收录了李致与巴金之间的诸多往来书信,还有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105岁的马识途是李致的挚友,他在活动现场为大家分享了他和李致那些年的那些事。他说:“今天是《李致文存》的首发式,我一定要来参加。李致同志写了好书,也是我最好的挚友,我们不仅在解放前在一个革命战壕里战斗过,解放以后我们又一起在文学战线上工作,而且是前后同样的一个工作岗位,互相传承下来的。《李致文存》里的这些文章平实清淡优美,别有情趣。你别看他有一些写的是凡人小事,事实上每一个小题目的后面都可以读出他是有大的理论和思想的。我读了他的一些文章以后,就写了两副对联送给他,这就是‘好书何妨百遍读,挚友不可一日忘’和‘看似平淡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致同志写的这些文章里,还有很多大量值得我们审视的一些东西,像《我与巴金》这一卷,要研究巴金,可以说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如此清澈的对巴金的认识。还有就是川剧。我想说的是,如果要编写川剧史的话,恐怕是谁也绕不开李致这一支笔的,也是很珍贵的。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细节,就是关于《李致文存》的出版。李致曾经和我来共同商量过,他坚持要把这套书叫《李致文存》,而不是叫《李致文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他没有资格叫文集,叫文存就行了。我在想,改成文存,一是他个人的谦虚,另一个也是要进行一种反讽。当前一些人的文集、诗集,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的出版了那么多,但称为文集其实是不够资格的。而《李致文存》,我觉得才是真正值得存在的一种文存。”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李致作为王火的老领导,也是好友,王火在活动现场感慨万千,他说:“我是1983年从山东到四川工作的,一晃已经30多年了。我来到四川以后,领导我工作的就是李致同志,他很有亲和力,也非常信任和支持我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陌生之感。李致同志写的散文,我从头到尾都要看,因为我很喜欢。有一篇散文题目很长,叫做《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那是‘文革’去看巴老以后所写的。我看了以后也有一种流着泪、淋着雨离开上海的感觉。李致同志很谦虚,我认为《李致文存》的书名用‘文存’用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就能够绝对存下去了。《李致文存》从装帧到里面的内容都非常好,五卷六册里面的第一卷《我与巴金》,我觉得太珍贵了。写巴金的人很多,但是谁能有李致这样的第一手材料呢?他同巴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李致文存》是一部值得放在图书馆里面的好书,也是值得大家去阅读的一本好书。”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丹枫在首发式的致辞中分享了他阅读《李致文存》的三点感受:“第一,不忘初心。在文化发展和事业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忘了初心。第二,李致同志的文章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作者,也作为一个读者,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思考,要把心交给读者,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作者不应该忘记的初心。第三,出版机构作为企业,经济效益自然非常重要,但经济效益的取得一定是要有社会效益来引领的。如果我们的出版,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没有魂、没有根,那我们挣再多的钱也是没有意义的。出版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版导向,还要以出好书为中心。今天的《李致文存》,马老的文集,王火老师的文集就是有影响力的好书。”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廖全京,也是《李致文存》的总序撰稿人,他在活动现场深情地说:“这套《李致文存》,朴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作者过往几十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是他灵魂的笔记。读读《李致文存》,会给我们在如何做人、如何自处自律等方面带来一些启示,这也许是《李致文存》出版的重要意义吧!”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最后,李致作答谢词。他说:“感谢大家的盛情,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我是受鲁迅、巴金的影响,踏上文学以及人生旅途的。1992年后,我以“往事随笔”为题,不知不觉写了100多万字,包括已出了四个版本并受到不少报刋转载和播音的《我与巴金》。改革开放以来,我主要在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学艺术几方面工作,留下了相关的文字和资料。既是往事,于人、于己、于事完全真实,不越雷池一步。根据自己的第一手材料,我写了70多位铭记在心的人,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和温暖,也愿与读者分享。2017年春天,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提议出版我的文集。我既感谢,又惶恐。为什么惶恐?因为前几年,四川出版了李劼人、沙汀、艾芜、马识途和王火等著名作家的文集,我不敢与他们为‘伍’。为了有所区别,就叫‘文存’。我无法说我的作品有什么影响,只能说我向巴老学习,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最后,我还要透露一个细节,就是马老来参加我的首发式,还特别理了头发,虽然他的头发不太多了。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朋友人,我来不及跟你们一个一个的问好,所以我现在站起来,给大家鞠躬致谢。”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90岁的李致新书首发式举行,105岁的马识途和95岁的王火到场祝贺

在活动结束后,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和《李致文存》的责编之一谢雪接受了读者报客户端的独家采访。黄立新表示:“《李致文存》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推出的重点图书品种,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深入贯彻新华文轩精准出版、精细出版、精品出版的‘三精出版’理念的具体实践。《李致文存》的顺利付梓,这里有着属于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团队一年多精耕细作,有着李老对出版钟情一生、始终不渝的热情,每每读到里面的文字,我相信每一个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经历者都会感同身受。”

谢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李致文存》鲜为人知的一些出版细节。谢雪说:“这么多年来,李老写下的东西不少,但相对比较零散,所以我们就想统一整理成集。我最初与李老接触约稿时,李老有很多顾虑:一是自己的文章是否值得出版,有没有价值,二是出版社出版我写的东西会不会亏本。于是我就跟李老做了一些沟通。我对李老说:作为老出版人,四川出版在你的带领下曾创造了辉煌。而在川剧振兴发展方面,你作为具体工作的领头人和实施者,川剧也在当年创造了辉煌。这些都是值得书写的,也是值得留存下来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何建 现场报道)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