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縱橫浙江”

即便在耄耋之年,陳金英也沒有被“老”束縛。在浙江,她有個廣爲人知的名稱——“誠信奶奶”。因堅持賣羽絨服來償還高達千萬元的債務,她被列入“全國十大守信人物”。那也是她年逾八旬的事了。

若是考試通過,就在這個月,陳金英能拿到中醫醫師資格證。她決定開診所,繼續像年輕人一樣往前奔跑。

“老人家別報了,報了您也考不上。”

在報考“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的辦公室,聽到工作人員拋來的這句話,陳金英有些猝不及防。

她脾氣有點倔,音量提了上來,“你管我考不考得上?考不考得上是我的事,必須要報!”

88歲浙江奶奶償還千萬債,還考中醫資格證!網友:我怕是個廢柴

2018年12月2日,1931年出生的陳金英成了浙江中醫藥大學的考場裏年紀最大的考生。之後再提此事,她笑眯眯道:“年紀小些的也有60多歲的。”

2019年伊始,中國假肢登頂珠峯第一人夏伯渝,與兩名同齡好友齊聚在西藏的雪山腳下,共慶70歲生日。

“沒個好心態,怎麼扛得過來”

搜索引擎上,輸入陳金英的名字,蹦出的第一條便是:“陳金英羽絨服在哪買?”

在浙江麗水最繁華的中山街旁,一條毫不起眼的小巷盡頭,就是陳金英的羽絨服店。被夾在百貨大樓和快餐店之間,如果不是一塊閃着五顏六色燈光的紅字招牌,很少有人能注意到這家羽絨專賣店。與十幾米外商業街上時尚品牌比比皆是相較,這裏彷彿慢了半拍:沒有當季的潮流新品,掛滿整整兩面牆的多數是深色羽絨服,偶爾跳出幾抹亮色。

店內少有年輕人踏入,偶有幾位,也是在給長輩買衣服。陳金英店裏的羽絨服因爲過時,一度賣不出去,成千上萬地積壓在倉庫裏,年復一年地落灰。

還有最後30萬元的債未還清——爲了儘量多賣衣服,店裏最便宜的羽絨背心僅售30元,貴些的羽絨服也只賣300多元,全都低於成本價。

陳金英至今堅持每天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店裏多數時候,只有她和店員蘇珍兩個人。一沒顧客登門,她倆就乾巴巴地望着路口。陳金英坐在正對門的沙發上,瘦小的身子整個都要陷進去。

剛搬到新店面才一個多月,沒多少人知道。最初十幾天,每天踏進店裏的人甚至不超過十個。來買衣服的,也多是老顧客,去了舊址後發現搬遷,纔打來電話詢問。陳金英着急了,只好跑去電視臺打廣告,10天2萬元。“打廣告的那幾天挺有效果,人多了;廣告播完,又沒什麼人了。”

陳金英的店搬了好幾次,最開始在中山街,現在又回到附近。最困難時,爲了省下更多錢還債,她一度把店搬到家裏。那段時間,家裏只留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臥室,而客廳、餐廳,甚至陽臺的防盜窗上,都掛滿了羽絨服。

陳金英算不上一個成功的生意人。畢竟,在她退休後創業的30多年裏,有8年時間都在專注於一件事:還債。

2011年,陳金英的生意出現危機,欠了銀行、信用社和親友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接近2000萬元。爲了快速籌錢還債,當初花了1600萬元蓋的廠房,她以900萬元低價出售,在麗水的2套房子也賣了,還剩200多萬元的債。

陳金英本想着,按照以往的羽絨服銷售額,最不濟2、3年,剩下的債總能還完。但事與願違,衣服沒賣出去,反而越積越多。

有人勸她,乾脆申請破產,何必苦苦撐着?“我申請破產容易,但那些借給我錢的人,他們的私人損失怎麼辦?許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如果欠債不還,我良心不安。往小了說,我也要給子孫們做個榜樣。”陳金英不想做“老賴”,“我始終有個信念,就是一定要把錢都還掉!”

就在那幾年,麗水有不少做羽絨服的廠家面臨滯銷困境,連給工人發工資也成問題。2010年麗水市出臺過《羽絨與服裝產業集羣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指出羽絨與服裝產業存在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配套能力較弱和高端人才缺乏等問題,要通過轉型升級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羣轉變。

陳金英盼着天氣冷,只有天氣冷,羽絨服纔好賣。2013年,麗水最冷的幾天,爲了讓員工能拿到工資回家過年,她拉着一車羽絨服,清晨5點就出攤,在街頭被凍得直哆嗦。

陳金英常常感慨自己幸運,只在集市上擺攤兩天,就被熟悉的記者認出,上了報紙。一時間,80多歲老太爲了還債而擺攤的故事被口口相傳,麗水掀起了一股買羽絨服的熱潮。許多人被老人的精神打動,成羣結隊找到她家,最熱鬧的時候,她家裏顧客多得都挪不動腳,一天能賣出2、3萬元。

顧客太多,便有不少志願者加入,幫着陳金英賣羽絨服。還有好心人幫忙設計宣傳,找來模特拍照,把羽絨服放到自家網店上賣。“我的羽絨服款式老,幾個月也沒賣出幾件,還花了人家那麼多精力。”她現今提起那些好心人,仍覺得不好意思。採訪多日,記者在店裏所見顧客,不少都是衝着“誠信奶奶”來的。

每一筆欠債,何時借的,本金與利息,都被陳金英清清楚楚記在一個本子上。2017年年底,爲了感謝幫助過她的人,她特意找了一張大紅紙,把每一天賣羽絨服的收入和還款都寫下,貼在家門口的牆上。

當然,來上門要債的也不少。有好幾次,到了該還錢的日子,陳金英實在湊不齊錢,求人寬限幾天,就被債主當面指着罵。等錢還清了,曾經的債主找她看病求方子,她卻分文不收;等人抓好了藥再來找她確認,她還反覆囑咐該怎麼熬。

蘇珍總覺得,“奶奶的心大得很,沒個好心態,怎麼扛得過來?”

“他們信任我,我沒理由不幫他們”

陳金英不止一次聽到他人勸告:這麼大年紀了,不如在家好好歇歇。可也有人時常忍不住感慨:老太太實在看不出年近90歲。

蘇珍笑着說:“她女兒都快滿頭白髮了,她的頭髮反倒大部分都是黑的。”

有顧客前年在陳金英店裏買的羽絨服拉鍊壞了,也跑來找她。陳金英二話沒說,拿起鉗子,低下頭就開始修,“這些隨手的事,能做也就做了”。

隨着手機支付興起,許多顧客近年來都習慣刷手機,陳金英雖然搞不明白,但她知道,“你付完了錢,給我看下微信上那個勾勾就好”。有顧客剛剛付完錢,她這邊還在推介衣服,立刻就探過頭去,確認屏幕上的已付款。

“我都這麼大歲數了,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清,走路也沒問題。”她總說自己閒不住,年輕時在鎮衛生院,除了她和另一個女醫生,其餘全是男醫生。當全科醫生時,她一個能頂倆,最遠時獨自揹着藥箱跑到十幾公里外給人看病,晚上8、9點還在趕路。

要給赤腳醫生做培訓,她就趁着暑假,找到小學借來教室,自己當老師,每天從早上7點教到下午5點。教赤腳醫生認中草藥時,她還帶着他們上山採草藥,有時一去就是十幾天,看到有村子就去村民家借住。

1980年,爲了讓女兒接班,53歲的陳金英從衛生所所長的職位上退了下來。還是因爲“閒不住”,她便想着創業。在麗水,羽絨與服裝產業作爲傳統產業發展迅速,但她發現很難在市場上買到中老年款的羽絨服,於是決定專攻中老年市場。

陳金英有敢闖的勇氣:決定創業時,她僅有積蓄3000元,丈夫極力反對,她不管不顧,東湊西借還是把廠建了起來。最初租來的廠房不過200多平方米,幾臺機器一擺,工廠便開工了。

她給自己的品牌取名叫“興華”,寓意簡單又宏偉,就是“振興中華”。

陳金英做生意精打細算。就連工人們的伙食,也是她每天去工廠前先去菜場買菜,再讓兒媳開着麪包車把菜送過去;去年燒飯師傅人手不夠,她便親自上陣做飯。

靠着一股拼勁,在生意爬到頂峯之時,陳金英在工業區買下5畝地,花了1600萬元蓋廠房。最興旺時,工廠裏一百多名工人同時生產,年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利潤也有200多萬元。

如今,債務所剩無幾,她開始考慮重操舊業——開診所。

陳金英時常覺得尷尬,當了28年的中醫師,竟還沒有一張醫師資格證。考證這個念頭,放在心裏近40年。

她也琢磨過申請專利,“不少來找我看病的都有關節炎、風溼病,我想能不能用我學的中醫跟做衣服結合,那不是很好?”她拿出店裏一件藥墊背心,短款的黑色背心看起來普通,肩上卻縫了口袋,“把中藥包放進這個口袋,就能穿着衣服敷藥”。由於尚未申請到“衛”字號批量生產銷售,陳金英就免費送人,至今藥墊背心已送出幾千件。

這些年,每週都有熟悉陳金英的人來找她開方子。“他們信任我,我也沒理由不幫他們。”陳金英沒收過一分錢,“只要我還做得動,就想着去幫助更多的人。”

爲了去年年末這次報名,她找來有中醫資格證的醫生幫忙推薦。他們大多是陳金英曾經帶過的學生,大多都退休了,一聽“老師”要考證,紛紛給她寫推薦書。

陳金英去書店買了一大本中醫醫師資格考試課程,整整1000頁。她從最基本的陰陽五行看起,每一頁都拿筆劃上重點。“我不知道會考什麼,所以多準備些,以防萬一。”每天凌晨3點半到5點的這段時間,是她的看書備考時間。這樣每天邊複習邊開店的日子,老人堅持了一年有餘。

“不想停下來”

陳金英沒有帶過一天孫子。“連照顧兒女的時間都少,之前都是老頭子的媽媽幫忙帶孩子。”她笑着說。

曾有不少人問過陳金英,這麼大歲數了,爲什麼不把事業交給子女?

“只要能做的事,我都自己做。”她說得認真,“兒孫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有空來看看我就夠了。”

陳金英秉持一個原則:靠自己,不麻煩別人。以前每年還跟着原單位出去旅遊2次,80歲之後,她不再愛出遠門,“不然總是要兒女陪着,我怕耽誤他們時間”。

老來孤獨,自主性缺失,一味需要被照顧……這些刻板印象,其實並不適用於那些平和甚至是積極面對晚年的人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2017年,50歲以上網民羣體在網民中所佔比例達到10.6%,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與年輕人在接入方面(包括設備、基礎設施、技能等)的差異在逐漸縮小。

9年前,老伴去世,陳金英獨自居住。前段時間,家裏的房子要拆遷,她自個兒四處找住處。足足找了半個多月,快跑遍大半個麗水城區,沒人願意把房子租給她。“他們拒絕我差不多都一個理由,這麼大年紀的老人,萬一在家裏出了什麼事,怎麼辦?”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老領導,對方答應得倒是爽快,因爲家裏也有老人,陳金英便去與她合住,相互照應。這房間在2樓,陳金英眼下還爬得動,“再高些樓層,我也上不去”。 但她覺得挺滿意,房子離店面只有3分鐘左右的路程,60多平方米內只住了兩個老太太。陳金英88歲,鄰屋的92歲。平時各燒各的,有時誰燒得多了,也會招呼對方一起喫。

在外人面前,陳金英總要保持體面。每天出門,她都把頭髮梳得仔細,戴上紅色帽子和金耳墜,再架上老花鏡。她兜裏的鑰匙串上掛着20多把鑰匙,家裏的、店面的、倉庫的,她分得清清楚楚。

實際上,陳金英對衣食住行的好壞與否並不在意。

衣服是工廠剩的料做的,也不是爲了省,因爲駝背,她在外面幾乎買不到合適的衣服。70多歲時坐車,司機一個急剎車,她扭傷了腰,從此走路都不自覺彎着身子,日子久了,背也漸漸駝了,原本1.65米的個子,現在縮到1.55米左右。自家工人熟悉她的尺碼,每次做衣服,背上的料子都要比普通衣服多扯上3、4尺,纔好穿。

再看她屋裏,從原來住處搬來的空調已經用了幾十年,舊得發黃,她不願安裝,連着管子一起堆在廳裏。

至於喫,她家飯桌上幾個碟子裏,除了炒青菜,就是炒豌豆、蒸芋頭。她每週去2、3次菜市場,只買素菜。“前幾年還能喫點肉,這些年喫不下了。”爲了省時間,她會買來芋頭煮熟,拌上番薯粉,擀成皮,再加些香菇菜餡,包成麗水當地獨有的山粉餃,凍在冰箱裏,拿出來煮上幾分鐘就能當主食。她的胃口不錯,一頓除了一碗蒸芋頭,還能喫上7、8個山粉餃。

她還帶了個電飯煲在店裏,每天中午都自己燒飯,實在忙不過來時才與蘇珍買快餐,最多10元錢,都是素菜。

陳金英從沒喫過保健品。“那些東西我不喫的。”她搖了搖頭,有些不屑。偶爾身體不舒服了,她會給自己開藥。

去年,陳金英特意讓工廠做了100條羽絨被,想送給幫助過她的好心人,“結果人家都不要,送都送不出去”。她也曾想着拿出去賣,但算上人力、租金等成本,一條被子得賣2000元,“這個價錢個個都嫌貴,沒人買”;如果1000元虧本賣,她又捨不得,只能暫時一箱箱堆在臥室裏,佔據了大半空間,一層層壘到天花板。

88歲浙江奶奶償還千萬債,還考中醫資格證!網友:我怕是個廢柴

(陳金英現在的房間,紙箱一直堆到天花板)

即便是在還債壓力最大的日子裏,她也沒中斷過捐款捐物。“別人哪怕幫了你一點點,也要記在心裏,更要力所能及地幫別人。”平時在報紙上看到生活困難的人,她都會留心。

2003年,她在報上看到麗水一位生活無着的84歲老太成天撿拾剩飯剩菜過活,就主動聯繫記者,之後不僅送去嶄新的羽絨服,還承擔了5年的買米錢,一直堅持到老太住進養老院。

陳金英說,做公益捐出去的錢和物,至今加起來約有110多萬元。但在她的人生規劃裏,要做的事、要幫的人還有許多。

“等拿到證,我就專心辦診所。”88歲的陳金英,又想從頭起步,“不想停下來。”

88歲浙江奶奶償還千萬債,還考中醫資格證!網友:我怕是個廢柴

想一秒找到縱橫浙江瞭解各地最新資訊?

so easy!

找到我們,

小浙君猜您喜歡

➤小雨-中雨-小雪-大雪……浙江40天內無晴天!?具體看圖

➤杭州一獨居老人過年後就沒了消息,剛剛開鎖師傅進去,發現……

來源 | 上觀新聞

監製 | 吳小龍

主編 | 董良友

責編 | 馬軼倫、凌鑫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