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華:什麼纔是和諧社會?——兼談翟天臨事件

【按】春節期間,最大的瓜是青年演員翟天臨扔出來的,無數喫瓜羣衆表示憤怒,爲什麼無數人憤怒?因爲一個人不能什麼好處都佔盡了!金錢你有,美女你有,粉絲你有,名氣你有,作爲一個演員這就足夠了,你居然還把手伸向學術界,讓一幫禿頭和得了抑鬱症的博士、博士後情何以堪?一個什麼好處都佔盡的社會,絕對不會是一個和諧社會。請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聶輝華 2019年2月13日

文/聶輝華

來源/聶氏政經評論 

一、爲什麼動物世界能夠和諧?

生物界最根本的法則是什麼?是自然選擇。所謂“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是達爾文揭示的演化論的核心思想。有趣的是,經濟學將這一自然法則演繹得淋漓盡致。毫不誇張地說,自然選擇是經濟學的終極信仰。沒有這一信仰支撐,經濟學無法徹底地解釋競爭導致帕累託效率這一核心觀點。更有趣的是,經濟學家哈耶克甚至反過來認爲,達爾文是受密斯《國富論》的啓發才提出了這一思想。自然選擇過程究竟是不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演化過程,從事後的角度看,這是無法證僞的。嚴重的問題恐怕在於,簡單的“優勝劣汰”幾個字掩蓋了生物界紛繁蕪雜的真實生態。

我們從小就知道,獅子喫狼,狼喫兔子,兔子喫草。按照這樣直線的邏輯推理下去,既然獅子是百獸之王,競爭的結果似乎應該是動物界只剩下了獅子,最後獅子也餓死了纔是。這個邏輯雖然沒有變成現實,但並非不合理。一些科學家就是用這種邏輯來推測恐龍在地球上滅亡的原因。但這個邏輯畢竟沒有變成現實,說明有其他原因。一個原因是,獅子和其他動物會考慮到自己和種羣的未來,不會殺雞取卵。但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且不說動物沒有這麼高的智商來解決外部性問題,而且演化論也證明具有“自私的基因”的動物更可能生存下來。另一個原因是,獅子並不總是能打敗狼,狼也並不總是能打敗兔子,即處於生物鏈下端的生物總是能以一個正的概率保護自己免受天敵消滅。

我相信第二種解釋。在一次獨自旅行的途中,無聊時看的一段《動物世界》電視節目讓我茅塞頓開。該節目講的故事是,雖然一隻獅子可以在單挑中打敗一隻大象,但是一羣大象卻可以打敗一隻獅子。獅子通常單獨行動,但是大象通常集體行動。因此,成羣的大象得以在獅子的威脅下生存下來。

由此可見,我們今天看到的動物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並不是因爲存在一種自上而下的競爭優勢,而是因爲不同的動物之間能夠相互鉗制,並且以正的概率保護自己。所謂的“生態平衡”,我理解就是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均衡”。在這個博弈均衡中,每一種動物都在給定別人策略和自己以正的概率具有自衛能力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策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空間。如果缺少自衛能力,那麼這個均衡就不存在了。這個策略優化的結果,可以看作一個演化的過程。在這個博弈均衡中,每一種動物都以正的概率具有攻擊獵物的絕對優勢,同時以正的概率具有被攻擊的絕對劣勢,因此整個動物界纔可能和諧共處。

二、人類應該向動物學習什麼?

我們希望建設一個和諧社會,但是什麼樣的社會纔是和諧社會?我理解,如果一個社會中,每一階層都在某些方面以正的概率擁有相對於其他階層的絕對優勢,這樣的社會纔是和諧社會。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如果甲比乙有錢,但是乙比甲有才,丙比乙漂亮,而丁比丙健康,那麼甲乙丙丁四種人都可以和諧相處。因爲每一種人都在某個方面擁有對方所不及的優勢,這樣他們之間纔有分工合作的必要,也才能維持一種平等的分工合作,並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相反,假如甲是一個官員,他憑藉權力發了大財,讀了一個在職的博士學位,包了一個漂亮的二奶,還天天喫着山珍海味,總之他得到了所有最好的東西。那麼結果會如何呢?極端地說,因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甲,所以甲將利用自己擁有的絕對優勢成爲奴隸主;因爲沒有任何能力保護自己,所以乙丙丁三種人將淪爲奴隸;最後兩個不可調和的階層之間爆發了戰爭……

從經濟學上說,和諧社會是一個相互制衡的社會。只有每一方參與人擁有制衡對方的能力,才能避免自己被消滅,均衡才能形成。制衡的武器是什麼呢?是自己作爲某個階層或羣體擁有的絕對優勢。如果僅僅是比較優勢是不夠的,因爲從理論上講再弱的一方都有相對於對方的比較優勢,而且關鍵是比較優勢理論並不涉及利益分配問題。你完全可以說奴隸擁有從事苦力活的比較優勢,但這跟改變奴隸的地位沒有關係。奴隸社會可以是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甚至是一種低水平的均衡狀態,但顯然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奴隸要改變自己的地位,最終必須擁有控制重要資源的絕對優勢。參與人擁有絕對優勢的概率不能太高,否則就會扼殺競爭,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也不能太低,至少要滿足所有人的參與約束。好比在動物世界,獅子喫掉羚羊的概率和羚羊擺脫獅子的概率都必須足夠高,太低的概率就會影響到兩者生存的空間和數量比例。

從心理學上說,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每一個階層的人都擁有心理上的絕對優勢,不存在一個階層可以處處優於另一個階層。好比城裏人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現代文明,但是鄉下人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自然環境。每一種人都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都會自尊地活着,都能體面地工作,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和諧?

從政治學上和社會學上說,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一個“權威分離配置”的社會。中國幾千年專制社會的特徵是,如果一種人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從而擁有某種權威,那麼他就可以在其他領域也擁有相應的權威。我把這種現象稱爲“權威的錯位配置”。權威的錯位配置一方面導致社會各個領域的資源都不能被高效利用,而是圍繞某種權力低效集中,另一方面導致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無法進行平等的對話,從而阻礙了一個和諧社會的形成。

三、怎樣建設和諧社會?

理解了和諧社會的要義,對於怎樣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在理論上就不是一個難題了。難的是如何做得到。

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比爾×蓋茨領導的微軟公司之所以敢於常年跟美國司法部和二十個州打官司,是因爲他們堅信法律的至高無上。否則,一個派出所都可以把微軟給滅了。如果有一天,那些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可以自信地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起碼利益,而不是勞駕總理來討工資,我們便具備了和諧社會的法治基礎。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法律以及公民心中的法治觀念應該是世俗社會的終極信仰。

和諧社會是一個可以集體行動的社會。20世紀80年代之後,跨國公司紛紛把工廠搬到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他們一味壓低成本,不關心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曾有媒體披露耐克公司在東南亞的工廠僱傭童工、強迫工人加班等,導致了全球範圍的大規模的抵制活動。在國外諸多非政府組織(NGO)的壓力下,很多跨國公司在把訂單交給中國工廠生產之前,都要檢查工廠的工人生存狀況,主要是衛生、環保、社保、加班和最低工資制度。自己工人的狀況要外國人來關注,這實在是悲哀。如果有一天,各個階層的勞動者都擁有有力的維權組織,擁有充分表達的自由和能力,各個階層之間能夠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那麼各個階層之間的溝通便能達成友好互利的合作。這樣的社會纔是真正的公民社會,也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是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制衡的、和諧的上層建築出現,那麼我們首先要發展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基礎。全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這20%的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不到10%,這種分配格局顯然不利於公平的競爭。如果有一天,石油不是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寡頭手裏,電信不是操縱在中國網通、中國電信這樣的巨無霸手中,我們的民營企業也能夠進入世界500強,中國的市場經濟才真正爲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阻礙市場經濟的,不是真正有計劃經濟傾向的人,而是既得利益者。《反壟斷法》居然不反行政壟斷,也就毫不奇怪了。既得利益者勢力如此之強,芝加哥大學的兩位著名經濟學家Rajan和Zingales大聲疾呼,要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但願有一天,我們不需要擔憂從官商勾結的聯盟中拯救市場經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