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生們在檢查懷孕或分娩的產婦時,被細菌污染的雙手接觸到這些人的隱私部位,使得細菌通過粘膜被人體吸收,進入了血液系統造成感染。在人們嘗試了放血療法、螞蝗吸血、焚燒產房等各種手段後,20世紀初,當青黴素被發現後,產婦們徹底擺脫了產褥熱致死的局面,她們不再“坐月子”了。

反觀如今西方女性產後就自由活動的做法,許多中國人還保留着坐月子的傳統:包括坐月子期間不許開窗、不能洗澡洗頭,忌下牀走動各種要求。之所以還有人遵循這些陳規舊俗,是他們認爲“中西方人的體質具有差異,中國人不坐月子就會得月子病”。而體質差異的觀念使人們很少意識到,西方女性也曾有過一段坐月子歷史。

文章來源丨環球科學

編譯丨董依明

編輯丨楊心舟

西方人也“坐月子”

“分娩的房間總是被關得密不透風。。。。。。”英國學者彼得林娜·布朗在《夏娃:性、生育和爲人母》一書中這樣記載道。

在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的歐洲,產婦除了在產後六週之內需要去教堂接受祝福,還會在產後四十天內受到特殊的保護,喝粥保溫,並儘量不出家門。布朗在書中這樣描述一些女性產後的行爲:“她們生完孩子,就會蓋很多被子,被角都被塞進牀角,門窗也被堵死,甚至連鑰匙孔都被堵上了……爲了防止着涼,她們的手臂、鼻子都不能露出來。”

同樣地,在南宋時期醫學家陳自明的醫學著作《婦人良方大全》中,專門介紹了孕婦“坐月”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月子”一詞也是出自這本書。

歸根結底,一個“捂”字道出了中西女性在月子上的共性。上述這些記載表明,近代以前的中西方女性都有過一段的坐月子的歷史。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呢?答案很簡單,西方人對產後死亡有很深的恐懼,而原因就是席捲歐洲的產婦殺手疾病——產褥熱。

產褥熱是指產褥期(胎兒出生後6~8周內)發熱,該病會導致產婦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產褥熱死亡率極高,因此讓產婦們不敢出門,大家都認同躲在家裏更爲安全。

坐月子防止患病?

在當時,宗教和信仰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理所當然地與生育行爲聯繫起來。在沒有抗生素的中世紀,許多說法都將產婦之死歸結於“瘴氣之說”。在瘴氣理論中,瘴氣是一種有毒的蒸汽,其中懸浮着腐爛物質的微粒,而疾病正是由於瘴氣引起的。這一理論起源於中世紀,並持續了幾百年。

在研究產褥熱病因的歷史中,匈牙利籍助理醫生塞梅爾維斯(Ignaz Philipp Semmelweis)是一位關鍵的人物。

十九世紀初期的奧地利,普通醫院的產婦死亡率能達到20%—30%,即使當時最先進的維也納總醫院的產婦死亡率也達到10%。與那些在同一產房內集體生產的產婦相比,在家生產,足不出戶的產婦的死亡率的確要低一些。這也讓她們認同躲在家裏更爲安全。

塞梅爾維斯於1846年進入維也納總醫院產科醫院工作學習。在剛進入維也納總院的第一個月裏,208名孕婦中有36人不幸去世,這使他深感不安,於是開始尋找解決辦法。他很快注意到一個現象:醫院內有兩個診室,第一診室由醫生和醫學生們組成,而第二診室由助產護士負責。

到1847年6月,第一診室的死亡率一直高於第二診室。而在1846年,第一診室的死亡率是第二診室的五倍,在六年的時間裏,平均死亡率是第二診室的三倍。之後,他的一位醫生朋友在屍檢過程中被手術刀刺穿,不久就出現了與產科病房裏的女性相似的症狀,這件事使得他獲得了關鍵的發現。

原來,由於維也納醫學院的解剖課程,醫生和學生們會頻繁接觸屍體,但助產護士們則不會。而普通的肥皂洗滌又不足以去除所有附着的細菌。醫生們在檢查懷孕或分娩的產婦時,被細菌污染的雙手接觸到這些人的隱私部位,使得細菌通過粘膜被人體吸收,進入了血液系統造成感染。

因此,在1847年,塞梅爾維斯開始鼓勵醫生們在接生前用次氯酸鈣水溶液洗手,該舉措一度將產褥熱的患病率從20%降低到2%。1861年,他發表了著作《產褥熱的病因、概念及預防》(The Etiology,the Concept and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成爲一部劃時代的醫學著作。

然而,塞梅爾維斯卻因此遭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爲這個洗手的觀點與當時流行的瘴氣理論相沖突。而且,這還讓他的同行們深覺受到了侮辱——醫生的救命之手竟然成了殺人之手。塞梅爾維斯因此被醫院開除。1865年,他精神崩潰,被送往精神病院,並最終在那裏去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疾病和死亡是由他右手的傷口感染引起的,塞梅爾維斯死於他畢生與之鬥爭的細菌感染。

擺脫坐月子

雖然顯微鏡在十七世紀就被髮明瞭出來,讓人們可以開始探索微生物的世界。但令人費解的是,這最初的熱潮很快就消失了,細菌理論還是花了200年纔出現。十九世紀下半葉,在塞梅爾維斯死後不到20年的時間裏,隨着巴斯德、李斯特等證明了細菌、疾病傳染和消毒的理論,瘴氣理論終於被拋棄。而塞梅爾維斯的理論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但斯人已去,爲了紀念他,人們在布達佩斯爲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這些醫學上的突破找到了發病的原因,產褥熱的發病率大幅下降,但已感染產褥熱的產婦還是難逃一死。於是,人們把開始試圖從“預防”疾病向“治療”疾病轉變。

衆多產褥熱病例當中,病人大部分都是感染了化膿性鏈球菌。在人們嘗試了放血療法、螞蝗吸血、焚燒產房等各種手段後,20世紀初,當青黴素被發現後,產婦們徹底擺脫了產褥熱致死的局面,她們不再“坐月子”了。

需要明確的是,儘管瘴氣理論已經被否定,但它的存在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人們爲了去除異味,會在不經意間殺滅一些細菌,限制了疾病的傳播。

隨着醫學的發展,被西方女性逐漸拋棄的坐月子,現在真的成了中國人的專利。但是,女性產後的排泄功能是十分旺盛的,而且出汗較多,如果堅守“不洗澡、不洗頭、不刷牙”的禁忌,十分不利於身體排出廢物。而且,清潔不當會導致細菌滋生,引發產後感染;另外,產後長期臥牀也對人體血液循環產生不良影響,血栓的形成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雖然中國女性坐月子的習俗一時難以拋棄,但也應該科學地進行產後修復,而非盲目服從傳統禁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