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知道,沒過多久,陳堆就驚慌失措地回到屋裏,對半夢半醒的妻子說:“我的媽啊,可嚇死我了,剛纔我蹲坑時看到屋后土崖上有張鬼臉,眼睛裏閃着綠油油的光,直勾勾地瞪着我,太瘮人了。聽了陳堆的話,張桂蘭沒在乎,卻怕丈夫膽小,萬一嚇出個毛病來不好,就跟他講“世上哪有鬼啊,一定是你看花了”,哪知道丈夫根本不聽,反而說:“幾天前,我就發現後院時不時冒火,我用水潑了,還是冒,就感到很邪性,現在看來一定是鬧鬼了,哎,這裏恐怕住不得了。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陳華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初秋雨後,月華如晝。沉埋兩千多年的它突現蹤跡,隨之而來的是成爲廢品收購站的舊物,直到被撿漏進入寶雞博物館。在考古人員的眼中,它身上區區百餘字的銘文,傳遞着上古的聲音,昭示着“中國”的由來。周成王的一次恩賞,貴族何的一次炫耀,共同融鑄在這件鎮國重器上,讓其成爲千年古國的永恆印記。它就是目前見證“中國”最早出處的鎮國重器何尊。

1963年8月的一天,在陝西寶雞賈村,下了一天的雨,終於在入夜時分停了下來,月亮悄悄地掛在半空,照得村子裏一片雪白。

那年頭,村裏沒有夜生活,人們普遍睡得早。寄宿在鄰居家的陳堆、張桂蘭夫婦也早早地鑽了被窩。陳堆本來在寧夏固原賣藥,不想撞上了當地鬧災荒,藥賣不下去了,只得先回陝西老家找口吃的。哪知道老家的情況也不太好,而且大哥家也沒地方住,只好在鄰居家借宿。

這不,老是喫野菜、啃樹皮,沒幾天就把肚子喫壞了,夜半時分,陳堆就爬起來往屋後跑。

哪知道,沒過多久,陳堆就驚慌失措地回到屋裏,對半夢半醒的妻子說:“我的媽啊,可嚇死我了,剛纔我蹲坑時看到屋后土崖上有張鬼臉,眼睛裏閃着綠油油的光,直勾勾地瞪着我,太瘮人了!”

聽了陳堆的話,張桂蘭沒在乎,卻怕丈夫膽小,萬一嚇出個毛病來不好,就跟他講“世上哪有鬼啊,一定是你看花了”,哪知道丈夫根本不聽,反而說:“幾天前,我就發現後院時不時冒火,我用水潑了,還是冒,就感到很邪性,現在看來一定是鬧鬼了,哎,這裏恐怕住不得了!”妻子聽了很無語,也不理他了,只是繼續睡覺。

過了些時候,陳堆肚子又難受了,可他不敢一個人去,就央求妻子作伴。張桂蘭膽子大,見狀就點了油燈陪着陳堆一起去。一到後院,她就向屋後大約三米高的土崖上瞧去,丈夫說的鬼在哪兒呢?忽然,她看到了一張鬼臉,瞪着一雙綠森森的鬼眼,正冷冷地注視着她。媽啊,饒是平日裏膽大的張桂蘭也受不了這個刺激,手裏的油燈差點兒掉到地上,忙撒腿跑回屋裏,一宿都沒敢熄滅油燈,生怕鬼進來。

第二天一早,讓鬼折磨了一宿的陳堆夫婦再次來到屋後,看到那雙眼睛在陽光下還在冒光,不過這回冒的好像是白光。夫妻倆壯着膽子,揮起钁頭向崖上刨去。

“咚”的一聲,掉下一個金屬重物,像個老物件,只是樣子怪怪的,上面泛着厚厚的銅綠。夫妻倆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但多年走南闖北的經驗告訴他們,這絕不是鬼,至於他們看到的鬼眼,其實就是老物件上的奇怪圖案。看到這兒,夫妻倆懸着的心總算落下來了。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此後,夫妻就將這個老物件收起來了。

又住了些日子,陳堆夫婦覺得在老家也喫不飽,還不如回固原,畢竟在那裏還有他們自己的生計。

可是大老遠的,帶着那個快30斤的重物實在不方便,陳堆索性交給了大哥陳湖保管。

哪知道,陳湖家窮,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實在沒辦法,就想用弟弟留下的老物件換錢。

那年頭,沒有收古董的,陳湖只能將那個老物件賣給廢品收購站,可是,問了幾家收購站,都讓陳湖把上面的綠鏽處理乾淨,否則不值錢。直到找到一家位於羣衆路的玉泉收購站,那裏的人到是好說話,不用除鏽就給了30元錢。這一年是1965年。此後多日,那件廢品就靜靜地躺在那兒無人問津。

直到有一天,寶雞市博物館的幹部佟太放到廢品收購站淘換舊物,一眼就瞧見了這件高約40釐米的廢品,覺得應該是一件有些年頭的青銅器,就拿過來仔細一看,發現器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多變,感覺一定是件珍貴文物,便向時任館長吳增昆彙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再去瞧瞧,王永光看後,也斷定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其買回博物館,一下撿了個天大的漏!

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上面嚇人的鬼臉浮雕爲“饕餮紋”。於是就給其命名爲饕餮銅尊,並收入寶雞市博物館,成爲該館1958年開館以來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1975年,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作爲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發現了尊內的銘文,並依據銘文爲其命名“何尊”。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正是那一段12行、122字的金文銘文,奠定了這件青銅器的尊貴身份,使其成爲從此不許出國展覽的鎮國重器。

何尊的銘文是這樣的:“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大家千萬不要暈菜,我們不必咬文嚼字,只需大致理解一下:周成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37年,在四月丙戌日這天,周成王開始在洛邑(成周)營建新都,並對其父周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特意在京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文王、武王父子受上天眷顧翦滅大商統治天下,現在告祭上天,以成周作爲天下的中心,統治民衆。何的先父公氏輔佐周文王是有功的,希望何能夠像父親那樣繼續效忠周室。周成王還特意賞賜何貝幣三十朋,用於表彰其在營建洛邑中的功勳,何因此作尊,以茲紀念。

下面筆者就敲黑板劃重點,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是大家必須注意的關鍵,特別是“中國”二字,這是目前實物考古發現的“中國”二字的最早出處,而且是板上釘釘的鐵證。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我們的國家叫中國,但是“中國”二字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有源頭與發展的,何尊上的“中國”二字就是目前實物考古所見的最早源頭。

我們不妨看一下,何尊上那個“中”字,多麼像一面飄揚的旗幟。在古代戰爭中,旗幟是傳遞命令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千軍萬馬之中,飛揚的旗幟告訴軍人們嚴陣以待,靡倒的旗幟預示着軍隊的潰敗(中國郵政標識“中”字的設計就是來源於何尊)。至於“國”字,其本字是“或”,整個字形表示,武士執戈保衛城邑。將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父母之邦――中國。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老實說,何尊上的中國還不是今天政治意義上的中國,當時,它只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稱呼,是指周人世界觀所涵蓋的天下之中的意思。周人口中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這裏在古代一直被認爲是華夏的地理中心。

周成王說“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其中蘊藏着一樁歷史公案。周人起源於西戎,原都鎬京在陝西境內,不在當時中國的文明中心之內。在交通極爲不便的上古時代,在遠離華夏文明中心的地方立都,顯然不利於新興王朝的統治。

爲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西周的創立者周武王在滅商後就決定要在天下之中、嵩山洛水之間修建新都,便於統治。可惜天不假年,西周剛剛建立三年,周武王就崩了。

建都的重任落到了周成王的身上。只是周成王年紀小,由其叔父周公攝政。當時的周朝內憂外患,周公恩威並用,好不容易將新生的政權安定下來。之後,周人於1037年,也就是周成王五年,開始營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遺願。七年後,新都落成,彼時,周公早已還政成王。成王遷都洛邑,大會諸侯,賞功罰過,開啓了成康之治。新興的小邦周終於從大邑商的廢墟上站立起來。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不過,後世衆多史家都不承認成王遷都洛邑。何尊的出現,有效地證明周成王到洛邑絕不是心血來潮地去當驢友,也不是領導偶爾視察工作,而是要遷都於天下之中的洛邑,利用這裏險峻的地勢和便捷的交通,一門心思地治理國家,至此,這段公案終於塵埃落定,周成王遷宅洛邑已是不爭的史實。

今天,中國已由地理概念轉化成政治概念,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縮寫,代表了十四億國人的生存空間,何尊上飄揚的旗幟和銳利的戈矛共同拱衛着中國的疆域,見證了中國的千年傳奇。

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這尊對於中國彌足珍貴的鎮國重器吧: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的何尊,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爲底,高浮雕處則爲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器型莊重大氣,令人稱羨。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如此繁縟雄奇之器當時是做什麼用的呢?筆者以爲,何尊是青銅禮器,應是祭祀祖先用的。在“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年代,貴族們認爲自己的權勢榮辱都來自神靈和祖先的庇佑,作爲人子,也要用最尊貴的器皿盛上珍饈美味獻祭祖先。青銅尊正是體現尊貴與心意的禮器。耳熟能詳的“尊貴”“尊敬”等詞藻,其實就是禮器尊本義的衍生。

作爲與天子同姓的貴族何,憑藉營建洛邑的功勞進而得到成王的訓誥與賞賜,這對他和他的先人來說,都是無比榮耀的,以致於他迫不及待地派人鑄造何尊,並銘刻上天子的訓誥,以示對天子的尊重和對祖先的尊崇。只是何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在後世產生了如此特殊的意義。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袁紹的軍隊爲什麼喫桑椹?是因爲沒糧食嗎?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只有不懂歷史,纔敢輕言《水滸傳》“歧視”婦女

何尊:見證“中國”出處的鎮國重器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