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太极拳被MMA选手十秒打趴

笔者在十几岁时数次卷入械斗。受伤最重的一次在初二,手臂粉碎性骨折。最危险的一次在大学,笔者则差点被人砍断颈动脉和脚筋,对方为首者则被笔者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刺断一条大血管——这是后来在公安局做笔录时获知的。

后一次事件,是笔者正式、系统学习/研究格斗的契机。而数次搏命的实战格斗经历,奠定了笔者对于实战格斗中诸多理论的衡量标准。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侥幸当年穿了件硬领衬衣,保住了亲爱的颈动脉

以笔者观点来看,无论是器械还是徒手,真正实用、并且具有发展生命力的格斗体系一定会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而传统武术目前在现代格斗体系面前,显得毫无实战能力,一战即溃,也正是差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高度激烈且长期持续的对抗格斗训练和竞赛

所谓高度激烈,就是在对打的全程中,参与者要放开手脚,以最凶狠的心态,尽全力、尽最大速度进行相互攻击。它在格斗学习和训练中不仅要贯穿头尾全程,并且是用以保持受训者技能状态的最重要、最核心手段。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又是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格斗者三个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

a.应激状态下的发力、平衡、判断能力

在笔者此前的文章《出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怎么办 请远离高危地带》中,曾以亲身经历为例,详细提到过人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视觉上有效视野大幅缩小,只剩中央区域。听觉基本丧失。失去高级思考和自控能力,想做的动作做不了、做不到位,反而会因为下意识的冲动做出意料之外的反应。

要在实战格斗中尽可能削弱应激状态带来的负面反应,唯一有效的可行手段,就是让受训者反复多次、长时间的处于应激状态中。只有高度激烈的对抗训练,才能为受训者提供近似于实战的心理压力,诱发应激状态出现。练几年十几年基本功才安排实打训练?再好的苗子也成废物。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练武多年从不和人交手,却有着非常高格斗水平的大师?不可能有这种人存在。

b.时机与空间的判断能力

实战格斗中的攻防双方都不是静止的木桩、假人,而是会不断的猛烈进行变向、变速运动,肢体、躯干、头颅的位置时刻都在变化。

而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准确的判断出目标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比如一记直拳出去,完成从脚尖到手腕的一系列肌肉链扭转和伸展动作,要花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内,目标(比如对手的头部)会移动、躲闪多远的距离?当手臂伸展到具备最大爆发速度与力量的位置范围时,目标是正好能被拳锋击中,还是欠了那么十几公分、甚至几公分被躲了过去?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相似的进攻,不同的结果

防守、躲闪也是同理。

特别是在实战格斗中,人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的协调和思考能力将出现极大幅度的下降,对于时机和空间的判断就会变得极不准确。这种能力的锻炼与积累,绝对不可能通过单纯的击打活动靶标而获得。

插眼踢裆放杀招?这些下三滥的阴损招数,哪个国家的古今格斗术中都从来不缺。

想想清楚,真放开了规则,到底是谁能插到谁的眼,谁能踢到谁的裆。

c.准确评估击打效果和抗击打能力

在格斗能力的积累训练中,准确的评估和权衡双方的打击效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双方的一拳一脚,踏踏实实打中了会是什么效果;一方会不会被打倒、会不会出现部分肌肉和肢体失能、会不会被打破身体平衡(比如被打的踉踉跄跄)对方提供连续进攻的机会;是应该躲闪,还是应该格挡的同时猛烈还击回去?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以上这些,全都是非得靠在高度激烈的对抗和竞赛中,真打、实打、多打、长期打才能获得、并长期维持的能力。

第二:专业深入的现代化力量训练

在徒手格斗中,力量是一个职业格斗者最基本、最具备决定性的素质。格斗技术体系一个极易被外行人轻视的基础环节,就在于力量的培训,这其实是一切、一切、一切职业格斗技能的根本。

以踢打类的格斗技术为例,力量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一个格斗者,能调动起身体里尽可能多的质量(比如出拳要扭胯拧身送肩),以最快的速度撞击向对手。而且在动作的全程中确保足够的刚性,能够始终维持身体所预期所形成的力学结构——依然以直拳举例,一打到人,腕、肘关节就松软回屈,那还能剩下几分效果?

而在肌肉的绝对力量极限、肌肉协调能力——尤其是根据特定技术动作对特定肌群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及整体强化体能等方面,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体系的差距,基本上直接等同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差距。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一张图就能看透现代格斗技术与传统武术之间的本质差距

原因很简单,传统武术理论基础里,根本不存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相关概念,也得不到相关学科进步发展所带来的推动和帮助。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国足一定要练好叉腰肌!

依旧以简单的打出一拳来举例,谢亚龙念念不忘的叉腰肌(髂腰肌),构成和位置是怎样的?在整个出拳的肌肉链动作中起到什么作用?强化它的力量能带来何种改善?怎么强化训练这部分肌肉?在现代格斗体系中,不仅这一个问题存在明确的解答;事实上每一个动作,都能明确指出它涉及到的肌群,需要何种专项强化训练。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传统武术连人身体里有多少肌肉、这些肌肉如何分工都说不清楚,力量训练水平怎么可能高的起来?

更致命的问题是,大量传统武术流传至今的相关理论,不仅由于时代背景的因素,就人体动作原理给出了大量错误的臆测和分析解释,而且还刻意添加了大量神秘性的内容。越是偏向所谓内家的拳术,越喜好装神弄鬼。

这个和武术与千百年来与封建会道门、邪教的共生传播有很大关系——比如白莲教,比如著名的义和拳运动中的义和拳术。对于很多传统武术流派来说,引入现代的科学力量训练体系改造既有的理论体系,不仅有欺师灭祖的观念争议在,而且最重要的是——神秘性的外衣被撕碎抛弃以后,招徒收人的饭碗也随之被砸掉大半。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薛颠

附带一提,很多人都提到新中国建国以后,对于传统武术有过大规模的清洗和打压。实际上这是当时国内清理封建会道门和邪教组织带来的副作用,传统武术本身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比如形意拳当时的宗师薛颠,就是邪教组织一贯道的核心骨干成员,最终被逮捕枪决。

第三:高效的技术动作

在实战或者高水平的对抗格斗中,试探和攻防转换的节奏非常快,双方的位置和姿态都在快速变化;因此现代格斗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简单、迅速,强壮,能够灵活组合的技术动作为主。拳击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图:WWE,明摆着告诉你就是娱乐秀,是假打,但就是好看!

而作为另一面的极端,则是美国职业摔角比赛。由于它本身明确定位于是娱乐性质的表演节目——明着告诉你是假打,因此技术动作更在乎视觉冲击力,复杂诡异、耗时漫长、乃至必须对手配合,才能放出来的大招、必杀招数层出不穷。

传统武术在这方面,不仅套路本身不具备实战价值,套路分解出来的动作也相当糟糕。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缺乏高度激烈的对抗体系,低效率的技术动作得不到淘汰;但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是传统武术与封建会道门、邪教的长期共生,以及门派之间相互强调区别,刻意形成了大量没有实战意义的仪式性动作。

中华传统武术只剩花架子,完全没法实战?既不敢改,也改不了

而时至今日,令人尴尬的问题是,这些目的就是让人看起来不明觉厉的别扭动作,早已成为了很多传统武术流派外在形象的核心特征。如果废除掉这些花架子,传统武术就会变成看起来像散打、但又远不如散打能打,而且再也没有神秘色彩加成、不能彰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玩意。

结语:中国传统武术路在何方?

实际上格斗技艺的出路并不一定在于真的能打,仅仅是好看、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代表,这就足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它发展和生存下去。

在影视剧、游戏动作设计等方面,中国传统武术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可以挖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国内新一代年轻演员,连能把武术套路表演好的也没有了。

而如果看的更远的话,美国职业摔角比赛也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对象——只要场面好看,情节波折起伏趣味横生,观众明知道是花架子一样乐此不疲。而这种赛事如果设计得当,完全能大量保留中国传统武术的各种门派特征动作,又能避开实战能力差的特点将打斗场面安排的非常吸引人;巨大的商业利润,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报酬,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武术行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