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輝煌起點星耀酒泉

發射場建設初期,搶修鐵路。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中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輝煌起點星耀酒泉

衛星發射。酒泉航天發射場具備發射載人飛船和多種用途衛星的能力。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中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輝煌起點星耀酒泉

東風航天城全景。經過60多年發展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航天城屹立在大漠戈壁。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中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輝煌起點星耀酒泉

神舟十號船箭塔組合體從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轉運至發射塔架。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組建於1958年10月20日,是中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中心之一,主要承擔載人航天發射與應急搜救、衛星發射和各種火箭試驗任務。

背景故事

20世紀50年代,面對西方的封鎖制裁和戰略威脅,黨中央毅然做出了發展我國尖端國防科技事業的偉大決策。1958年3月,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弱水河畔開始建設我國第一個導彈武器試驗靶場。隨着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十萬工程兵部隊和剛從朝鮮戰場回國的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的將士們征塵未洗,轉道西行,挺進大漠,拉開了靶場建設序幕。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四處無人煙,風吹石頭跑”,是戈壁灘的真實寫照。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十分困難的保障條件,建設者們戰嚴寒、鬥酷暑,頂風冒沙,挖地窩、住乾打壘,用沙棗、駱駝刺解渴充飢。兩年六個月後,我國第一個導彈武器綜合試驗靶場奇蹟般地在昔日荒涼的戈壁大漠中矗立起來。

親歷者說

王喜樂:抗美援朝回國後參加我國首個導彈武器靶場建設,當時擔任火車司機,負責拉運發射場建設所需物資。

建設發射場,首先就要修路。當時戈壁灘啥路都沒有,鐵路鋪起來後才能運輸建設物資。1958年4月份,酒泉清水鎮鋪設鐵軌是靶場第一個動工項目。爲了搶進度,我們舉行了幾個大會戰。會戰的時候,各單位各部隊比賽,看哪支部隊的修建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又好又省。到1959年3月,鐵路通車,大規模建設開始。

那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核心生活區沒有一棟樓一間屋,部隊全部住帳篷。戈壁風沙大,一颳起風來整個生活區就像黑天一樣,甚至連帳篷、洗臉盆什麼的也被颳得到處亂飛。戰士們晚上回來,先把帳篷找回來,再整理內務後過夜。

大風甚至能讓火車翻車。1962年,我開着火車到一個風口,風颳來的沙子很快就把鐵軌埋上了。火車壓到這個沙上,加之這個風口正好曲線半徑大,火車就脫線翻車了。吸取教訓後,我們每次經過這個地段,司機就得把頭伸到外面看着這個鋼軌。每過一趟車,我們這半邊臉都木了,被沙子打的。

建設飛機場,即現在的鼎新飛機場,在當時屬於亞洲最大的飛機場之一。當時一天我們就得動用24臺機車往機場運送沙石水泥。當時最怕颳風,一遇颳風,卸下的水泥就被吹走。

戈壁灘上水貴如油。戰士們早上起來,每一個人就發一盆水,是一天的供給。早晨起來洗洗臉,不能把水倒掉;中午施工回來,還得洗臉,這個水也不能倒;直到晚上還需要用這水洗臉洗腳。由於沒水洗衣服,每個戰士身上的衣服,汗鹼都滲出來,白白的。一套軍裝,用手搓一搓都有聲音。由於當地沒有井,也沒有力量打深水井,水只能靠火車拉。戰士們把水看得比油都貴重。

那個年代條件很艱苦,大家卻不覺得苦,都很有幹勁。我們明白,國家還是得有自己的技術。人家有,你沒有,就得捱打,就得犧牲。朝鮮戰場上是炮彈,現在比拼導彈,人家有你沒有,這不行。那時大家都是以工作爲重,以國家的大業爲重,我們就是寧肯舍我們的這個小家,去顧這個大家,顧這個國家。

參觀提示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17年3月28日被原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爲“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外開放參觀的場所主要有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載人航天發射場、東方紅衛星發射場、兩彈結合試驗舊址、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問天閣和東風自然公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以科研試驗和重大歷史事件爲線索,集中展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使觀衆親身感受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鏗鏘步伐。載人航天發射場有氣勢恢宏的飛船發射塔架和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可以近距離感受我國航天尖端科技的輝煌成就。東方紅衛星發射場和兩彈結合試驗舊址見證了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和航天事業艱難起步和發展壯大的歷程。問天閣是航天員出征太空前生活、工作、訓練的地方。東風自然公園裏有風暴火箭、飛船逃逸塔等實物,有航天員紀念林,還可以欣賞到胡楊林和弱水流沙等壯觀美麗的大漠景色。

團隊參觀需要提前預約。所有參觀人員憑藉戶口所在地派出所開具的政審證明,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社會服務部愛國主義教育辦公室預約並申領參觀審批單,通過審批後就可以免費參觀以上公開場所。

這裏見證的新中國“第一”

1960年11月5日,中國製造的第一枚地地導彈成功發射,是我國國防尖端科技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擁有了自己的衛星技術。

1975年11月26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掌握了航天器天地往返技術。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擁有了遠程打擊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國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顆衛星——“科學實驗衛星9號”,標誌着我國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序幕。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標誌着我國獨立自主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完成了中國航天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我國成爲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同時標誌着我國掌握了太空出艙技術。

2011年9月29日,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與隨後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相繼進行交會對接,標誌着我國獨立自主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2015年12月17日,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標誌着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標誌着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有了重大突破。

2016年9月15日,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升空,標誌着我國完成了從短期照料到中期駐留的重大跨越。

四大航天發射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於1958年,是我國組建最早的航天發射中心,主要承擔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航天器發射任務,擁有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是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個航天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極軌衛星等中、低軌道衛星發射任務。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月球探測衛星等中高軌和深空探測航天器發射任務,是我國目前執行發射任務最多的航天發射中心,也是“北斗”衛星、“嫦娥”探測器的唯一“母港”。

文昌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始建於2009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航天器發射任務。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5日 0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