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西海北沿儿的“太平庵”始建于清代,也叫“三官庙儿”。到了清代乾隆时重修 皇上一高兴 赐名“汇通祠”,(奉龙王而非郭守敬),才成了现在的名字。

6月19日发了文章《老北京什刹海的一个传说与沈万三有关》。

6月20日发了文章《老北京什刹海与中轴线有什么关系?》。

6月21日发了文章《老北京什刹海保留到清末民国的大小庙宇

作者库雅拉 少奎

老北京什刹海的庙宇保留下来的有多少?

什刹海4

五、什刹海这些寺庙中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要数“汇通祠”了。

该祠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据说是朱棣的军师姚广孝策划建造的。旧称“法华寺”也叫“镇水观音庵”。

到了清代乾隆时重修 皇上一高兴 赐名“汇通祠”,(奉龙王而非郭守敬),才成了现在的名字。

其位置在西海西北角儿的土山上,军事上称:制高点。

也就是老北京盛传“(四九城儿)天塌东南 地陷西北”的那个缺角儿“水关”边儿上。

元代时这里水域宽阔,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至此抵达终点。

这里是什刹海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的西海北岸。

老北京什刹海的庙宇保留下来的有多少?

《帝京景物略》记载“西北土山忽起 杂树成帏 石磴高盘 寺门半露 汇通祠也”;“水自西山经高梁桥,穴城而入 有关为之限,称:北水关或北闸”。

汇通祠”最惨的时候儿是“文革”修地铁那会儿。

甭说那庙 就连庙座儿底下那(nei)小山儿都给铲没啦。

后来到上世纪的1987年请清华的吴良镛教授设计,才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儿。

又按北大侯仁之先生的建议,将新落成的“汇通祠”叫做“郭守敬纪念馆”,用来纪念元代这位建设早期北京城的水利专家。

六、西海北沿儿的“净业寺”。

西海因寺又称:“净业湖”。

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两个当红太监捐银子重修的,曾叫“智光寺”。后来,一直被企业占用。

七、前海东岸的“火神庙”,叫全名儿是“火德真君庙”就在地安门大街路西,最近才又修了一次。

这庙可早,相传是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是这块地方儿岁数最大的老庙了。

据说也是京城火神庙系列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式形制和布局一座。

只是眼下不是全权属于“火神爷”,真是 马善了让人骑,火神爷善了让人欺 ........

八、德胜桥西侧的“真武庙”,一座不起眼儿的小庙儿。小到平民百姓长期住在里面,“真武大帝”都与大家相安无事。

九、西海南沿儿的“普济寺”,因为地势 又叫“高庙儿”。初建年代无考,有记载重修于明代正德年间。可惜还是被一工厂占用着。

十、德胜桥东边儿的“永泉庵”,始建年代不详 大清康熙年间重修过。是一直佛教小庙儿,现沦为民居。

老北京什刹海的庙宇保留下来的有多少?

十一、后海南沿儿的“丰泰庵”,就是一个四合院,但以精美塑像著称京师。保存的很好,现在做民居使用。

十二、位于前海烟袋斜街的“广福观”,清代时称:“福佑宫”进入民国后改称现在的名字。

据说是明代天顺年间一个彭姓太监所建,现在是居民大杂院儿。

十三、西海北沿儿的“太平庵”始建于清代,也叫“三官庙儿”。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小型寺庙,现做为民居使用。

十四、前海北沿大金丝胡同的“净海寺”也叫“槐宝庵”。据说是明代天启年间所建,传早年寺中有古槐,树下拴铁链。

如今院里住的都是老百姓,槐树和铁链早没影儿啦。

十五、前海南边小海边儿上的“西药王庙”,是京师四大药王庙之一。

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被拆除。

那个小海泡子也于70年代给填平 改作体育场使用了。

在早年热闹非凡的什刹海地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庙宇庵观难以计数。

只有当您进入某个院落中,悉心聆听那种历史溪流的回声时,才能体会的这座古城的真正魅力。

相关文章